摘要:目前,中國高等學校逐年擴大招生規模,高校貧困生的人數呈迅速增長趨勢,針對貧困生思想現狀,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最終實現貧困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81-01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實施了收費制度改革,高等學校逐年擴大招生規模,高校貧困生的人數呈迅速增長趨勢。據統計,全國高校貧困生占在校生總數的25%左右,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8%左右,凸顯出高校貧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針對貧困生思想現狀,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推動高校幫困助學工作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校園穩定、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最終實現貧困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高校貧困生問題已不僅是一個經濟困難的問題,它還包括貧困生所擁有的物質資源、知識技術、社會機構的不足以及與一些人之間的“關系”的弱勢地位。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聯合調查顯示,有41.61%的學生承認: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家庭背景越好,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越高,一些大學畢業生憑借父輩的資源與運作,輕而易舉占據了令人羨慕的職位。據了解,中國在校貧困生的比例為20%,約240萬;特困生則為5%~10%,約160萬。
強調經濟資助,忽視思想道德教育長期以來,貧困生思想單純,家庭成員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慣使他們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作風,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獨立性較強,思想較成熟,“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使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更加勤奮刻苦。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發展,貧困生與其他大學生一樣,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很多貧困生盲目認為自己考上了大學就已經實現了脫貧的夢想,不同程度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弱化、組織紀律性淡薄等不良現象。還有些貧困生功利性強,價值觀發生偏差,將國家的幫扶政策視為獲取利益的機會而奮力鉆營。而當前的貧困生資助政策主要集中在“物質解困”上,使貧困生能夠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境,但往往卻忽視貧困生的“精神脫貧”,使資助真正成為幫助貧困生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借貸繳費使貧困大學生陷入期望值與社會現實相矛盾的困境,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給每個人提供一個可以通過自己努力來改變社會地位的機會。這也是判斷一個社會封閉還是開放的標準。當前劃分社會階層的依據是職業,而職業又和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農民階層和城鎮普通市民階層,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識和專業技術,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把改變現狀的希望寄予子女身上。近年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招生數每年增加幾十萬,入學率的節節攀升,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低收入的家庭省衣節食,想方設法籌錢,送子女上大學,正是改變其社會及經濟地位的強烈愿望支撐著他們。當子女完成學業將要就業時,這些“窮怕了”的家長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如愿以償找到一份環境優、薪水高的工作,這是不少貧困家庭的希望所在。
對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競爭愈演愈烈,貧富差距的現實存在,使尚不成熟的大學生產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與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堅強與脆弱并存,自尊與自卑并存,獨立與封閉并存。一般說來,貧困生遇事較有主見,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顯現出較強的獨立意識。但這種獨立性又時常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不少貧困生不敢面對現實,不愿參加班級活動,害怕與人交往。這種群體性的問題值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重視。
缺乏工作經驗,使貧困大學生陷入應聘時被拒之門外的困境。首先,家庭存在經濟困難的同學,在進入大學之前的中學學習中,已經深深地認識到能夠正常學習是一件來之不易的事情。這一心理會使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后所投入學習的時間比其他的同學多。其次,來自貧困地區的同學,由于接觸外界的事物不多,因此存在著進入大學之后要重新認識這些相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同學早已經熟悉的事物的過程,導致他們產生一些自卑的心理。為了能在同學們之間保持一定的優勢,有些同學會把大量的課外時間再次投入到普通的課本知識的學習當中,以期能在學習這一方面保持一定的優勢。
改進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貧困環境中走出來的大學生,背負著社會、學校甚至家庭幾代人的希望,因此做好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