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過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時至今日人類已步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將給我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與新經濟時代相對應的將是“海、陸、空、網絡、太空”五維度戰爭。在新的條件下打贏現代戰爭的關鍵是培養一批能夠同時協同在“五維度”空間進行作戰的復合型人才。基于我軍人才素質的現狀,創造性地運用戰略管理理論,探索了培養滿足未來戰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策略。
關鍵詞:戰略管理;軍隊;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121-02
背景
走過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時至今日人類已步入新經濟時代。所謂新經濟,是指知識化的、創新化的、全球化的、網絡化的、科技化的經濟。在農業時代的冷兵器戰爭中,作戰雙方比拼的主要是士兵體能與武藝;在隨后工業時代的熱兵器和機械化戰爭中,人的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與拓展,掌握機械化裝備的技能成為軍人素質的重要內容;在新經濟時代的未來戰爭中,人的因素將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成為未來軍人核心價值要素,復合型人才成為了未來戰爭取得勝利的核心。面對未來的“海、陸、空、網絡、太空”五維度戰爭,高素質復合型的新型軍事人才成為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因此,回答如何在我軍高效地培養復合型軍事人才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戰略管理的內涵
1976年美國學者安索夫在其《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戰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一詞,他認為企業戰略管理是指將企業日常業務決策同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經營管理任務。美國學者拜亞斯其所著的《戰略管理》中指出“戰略包括對實現組織目標和使命的各種方案的擬定和評價,以及最終選定將要實行的方案。” [1] 費雷德戴維在《戰略管理的概念》中把戰略概括為“制定、實施和評估管理決策和行動的具有綜合功能的科學,要處理系統管理、市場營銷、融資和財務、生產和操作、開發和研究、信息技術系統等多方面的問題。”[2] 綜合前人的觀點,本文認為戰略管理就是在綜合分析了組織內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的前提下,為組織在一定時期內制定出一個全局性的目標,并通過戰略實施來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為組織制定正確的全局性目標(即戰略設計)是整個戰略管理的關鍵,戰略實施是戰略管理的中心環節。
那么,如何實現戰略實施呢?暨南大學李相銀博士提出的“戰略—文化—結構”戰略管理模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該理論認為,無論企業大小和企業面臨的問題有多少,都可以圍繞戰略、文化、結構三個方面去認識一個企業。依據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構建出“戰略—文化—結構三角形模型”[3](如圖1所示)。在這個模型中,企業戰略位于三角形的頂部,寓意產生向上發展的張力;企業文化和企業結構位于三角形底部的兩個頂點,表示對企業戰略起著支撐作用,并產生推動力。也就是說,一個組織必須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和科學的組織結構才能進行好戰略管理。
圖1戰略—文化—結構三角形戰略模型
二、戰略目標的建立
戰略目標的建立必須要客觀分析組織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基于此才能提出科學的戰略目標。本文所關注的是新經濟時代條件下我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必須從新經濟時代的特征出發來建立培養軍事人才的目標以及與此目標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體系目標。
1.新時代所需要的軍事人才。在新經濟時代的要求下,我軍必須要培養出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多種專業能力的復合,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復合,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復合。新經濟時代很多創造活動是跨領域的,這種創造不可能依靠某種單一知識和單一技能來實現,它必須借助多種知識、多種技能的綜合運用來完成。因此,新時代要求軍事人才具備多種專業技能,并具備利用這些技能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2.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培養出復合型軍事人才,必須有一套完備的培養體系作保證。新時代需要的培養體系有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學的院校培訓體制,有了這個體系,就可以保證人才培養的系統性;二是科學的培養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按照這樣的目標設置培養方案和課程;三是健全的繼續教育制度,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連續培養過程,有了良好的繼續教育制度才能保持對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
三、我軍目前人才培養方面的差距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略目標是“彼”,在知“彼”之后,知“己”也至關重要。目前我軍無論是人才本身還是人才培養體系都與戰略目標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才質量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目前我軍人才質量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學歷方面,目前部隊干部的學歷普遍偏低,而且學歷、文憑多是通過在職、非脫產的方式獲得的,“含金量”低。雖然文憑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但也能從很大程度上說明問題。專業結構方面,軍政指揮干部,特別是作戰部隊的指揮干部中,既懂政治又懂軍事,既懂指揮管理又懂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較少。知識結構方面,目前部隊干部所獲學歷以社會科學居多,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偏少。社會科學固然重要,但如只具備社會科學的知識,是遠不能滿足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的需要的。帶兵作戰能力方面,能夠在海、陸、空三個領域帶兵作戰的人尚且很少,能帶兵同時協同打贏“海、陸、空、網絡、太空”五維度戰爭的人則幾乎沒有,這與建設現代化軍隊的高標準不相適應。
2.人才培養體系沒有建立起來。(1)院校培訓體制落后。在人才培養的體制方面,我軍院校一直沿用初、中、高三級培訓體制。雖然證明有些是可取的,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銜接不夠緊密,有時甚至出現比較大的培訓間隙,影響了繼續教育的質量。(2)培訓的目標不科學。到目前為止,各級各類軍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學員畢業后能否直接上崗作為評價。而部隊建設是跟著時代發展需要相應的人才,如果院校把“第一任職”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來看待,實際就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標準。第一任職只能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性要求,而不能作為統領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目標。(3)繼續教育制度還不夠健全。目前大學教育既沒有與社會發展脫節也沒有與未來發展接軌,從而制約著我軍的人才培養。從目前教育的狀況來看,是很難培養出復合型軍人的。但我軍的繼續教育又很難為軍人提供針對性的再教育的機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一兩次的入校學習,是無法使人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發展的要求。
3.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不科學。就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大多采用以教師教學為中心,主要靠教師灌輸的方式進行。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揮。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另外,我軍院校結構雖經多次調整,但仍不夠合理,專業設置數量偏多,劃分過細,口徑過窄,覆蓋面過小,與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四、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戰略實施
1.高層領導要具備戰略意識。部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全軍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因此部隊高層領導一定要從戰略高度出發,一方面明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在宏觀上進行頂層設計,理順體制,建立適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新的培養體系。“上行”才能“下效”,只有高層領導清楚地認識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指明了培養人才的方向,部隊各個層級才會重視起來,沿著戰略目標前進。這也就是做好“戰略—結構—文化”模型中的明確戰略。從宏觀上進行頂層設計,理順人才培養體制,建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這一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這也是“戰略—結構—文化”模型中對“結構”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良好的組織文化的建立,可以用最低成本來推動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要在全軍建立一種崇尚復合型知識的氛圍,讓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以能夠掌握、駕馭多方面知識為榮。在建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我軍的優良傳統,將這一新的組織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嫁接,使得全軍官兵都樂于接受這樣的文化。
3.革新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在軍校中積極探索開放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方式。鼓勵軍校教員與地方名校、國際名校的教師進行溝通,積極探索新型的人才培養方式與教學方法。
4.鼓勵復合型人才入伍。基于我軍目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短缺的現狀,要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鼓勵復合型人才入伍。通過選送一批政治過硬的復合型人才入伍,一方面可以直接改善部隊人才短缺的現狀;另一方面這些入伍的人才可以自己的影響力去帶動一批新人,這樣,通過人才輻射效應來快速實現我軍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戰略。
參考文獻:
[1]魏海苓.戰略管理與大學發展[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2]費雷德·R.大衛.戰略管理[M].李東紅,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李相銀.企業戰略管理模型:戰略—文化—結構[J].中國工業經濟,2002,(7):79-83.[責任編輯 安世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