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加突出。分析了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外在原因和自身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2-029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但在現實生活中,從女大學生到女職工,女性的就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性別歧視問題。在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中,都指明只招男生,就業性別歧視的情況普遍存在。即使標注性別不限的崗位,實際招的大多還是男生。真正愿意招女生的,大約只有三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凸顯。本文就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作一些探討。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就業形勢嚴峻。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的步伐加快,大學生已不再是稀缺資源。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女大學生就業形勢就更加嚴峻。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為用人單位人為地抬高就業門檻、設置性別限制提供了條件。
2.傳統文化偏見的影響。在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諸多因素中,傳統性別偏見與歧視,對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雙重標準是根本原因。盡管法律中明確規定男女平等,但數千年“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歷史文化已作為一種觀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頭腦中。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賢惠溫淑、端莊持重、遵守傳統、相夫教子。社會對男女兩性不同的行為期待不僅影響到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后的職業選擇,同時也會影響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
3.用人單位追求利潤最大化。經濟學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資源條件下追逐個人效用最大化。對用人單位而言,即利用可獲得的生產要素組合追逐利潤最大化。總之,用人單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種勞動力的“性價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險費用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等等,用人單位需要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使得“女牌”勞動力的“性價比”低于“男牌”勞動力,這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二)自身因素
1.男女兩性在生理上存在差異。無可否認,男女有別,兩性之間在生理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女性的生理負擔比男性要重得多,使女性在擇業中處于弱勢,她們在一生中要經歷月經、懷孕、生育、哺乳等過程,特別是在女大學生畢業以后,從結婚到生育、撫養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此期間,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樣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中,必須將時間和精力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間分割,而這些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工作,男女兩性生命周期的顯著差異就是女性承擔著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務,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職業生涯的中斷。所以,生理上的差異及由此導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與傳統的家庭角色觀念相結合,造成了女性在就業中的不利地位。
2.女大學生本身受傳統文化觀念的消極影響。傳統文化中的性別歧視和偏見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社會上往往將女性生存的空間限制在家庭,將女性生存的意義限制在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上,將女性同男性的關系界定在依順、服從、服務、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護、愛慕、供養、資助和指導。與此同時,“男強女弱”的傳統文化也部分消解了女性的主體意識,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陰影下放棄了開發自我潛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領域更加私人化,附屬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女性處于兩難境地,形成雙重人格,一方面詛咒傳統,另一方面常常不自覺地充當傳統的衛道士。女性角色的傳統定位和男強女弱的社會論調,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大學生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忽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抑制了自己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3.女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單位更注重畢業生的質量,注重畢業生的思想素質、在校表現、事業心和吃苦耐勞精神,注重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相當一部分女生片面看重學習成績,不愿參加更多的文體活動和其他社團活動,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她們雖然學習成績占優,能力卻較單一,在工作能力、社會經驗和適應能力方面與男生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
(一)政府加大公共政策的調整力度
女大學生就業既涉及到中國高層次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也象征著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可以說既是一個具有復合性的社會問題,又是一個具有公共性的政策問題。公共政策對于女性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針對女性就業特別是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顯性化態勢,政府不應采取消極形式的公共政策,而應通過制定積極形式的公共政策,創造女性公平就業的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對就業中的機會均等與公正程度進行適度的調控。尤其要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出發,充分認識到女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障礙與困境,制定出相應的補救政策或相應的補救條款,同時對政策可能造成的歧視和不公平現象進行限制。
具體說來,首先要規范企事業單位的用工行為,保證男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公平競爭。用人單位的行為要受到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規范,應該使勞動力市場競爭建立在知識、能力的競爭上,杜絕人為因素、觀念因素和性別因素對女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對于就業中存在的侵犯婦女權益的行為,應制定出懲處和補償的條款細則,對性別歧視的案件及時有效處理。
此外,要建立與完善相應的女性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單個企事業單位不會因為招收女大學生而增加雇傭成本。政府應當將生育保險費用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實行社會統籌。企事業單位不愿聘用女大學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女性特有的生育責任和家庭責任。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必須降低企業招收女性職工的成本,改革原有的由企業負擔的生育保障制度,將婦女的生育價值補償從企業中分離出來,由社會承擔并補償。只有建立統一的、獨立的生育保險險種,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和監督生育保險基金的運行,才能真正實現生育的社會保障。通過實行女性社會保障制度,使用人單位對男女勞動能力的評價和用人標準更為合理,消除他們使用女性勞動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顧慮,為實現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利提供了先決條件。
政府還應該積極提高家務勞動社會化程度,發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化家庭服務,女大學生工作后面臨結婚、孕期、哺育幼兒成長等事務,這占去了女性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是用人單位不愿接受女大學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國實踐表明,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加強家政服務工作的社會化、專業化,使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從而提高其在就業上的競爭力。
(二)女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
政府提供積極的公共政策是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條件,但這并不是對女大學生提供保護性就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還在于女大學生自身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女大學生應該自覺提高就業競爭力,靠實力尋找適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1.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女大學生自身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自我完善。女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徹底摒棄“女子無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傳統觀念,摒棄自傲或自卑心理,克服依賴心理、攀比心理和從眾心理等不良就業心態。要不斷用新知識、新理念豐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樣有實力,要敢于競爭,克服膽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礙,保持良好擇業心態。女大學生要善于發揮自身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生理特點的行業單位,開拓進取,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和職業道德,適時抓住成才的機遇。
2.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1)女性運用語言詞匯的能力強于男性。有關研究表明,女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比男性強。隨著年齡的持續增長,知識的積累、女性駕馭語言和運用文字的能力會更加出色。一般說來,女性從事文學整理、編輯、翻譯以及教育工作和接待洽淡工作,更能發揮其特長。(2)形象思維能力的優勢。女性在三維空間的認識能力上往往略遜于男性,但她們在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細致、周密上卻普遍具有優勢。在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等工作上,往往能創造出使人感到優美、典雅、和諧、細膩、新穎的作品。在文學創作和藝術表演中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交往能力的優勢。女性普遍溫柔、和藹、易與人相處,感情也豐富且善于傾聽或體諒別人的處境和困難,在社交場合或工作協調中能表現出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女同志從事商品推銷、對外聯絡等工作具有較大優勢。(4)管理能力的優勢。正如女性善于管理好小家庭一樣,女性也同樣善于管理好工作,她們也可將辦公室作為自己的第二個家整理得有條不紊,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能夠接受新事物,不固執己見,能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對工作認真負責,專一且有耐心,對于單調的工作往往也能孜孜不倦。
所以,女大學生應立足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和長處,確立合理的就業目標,勇敢地參與就業競爭。
3.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樹立起正確的就業意識觀念和具備了良好的自身素質之后,關鍵還在于實踐能力的培養。相關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是:專業知識技能,基本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大學生在校期間及走出校門的一段時間之內,是一生中知識汲取的高峰階段。然而,知識的汲取和積累并不是成才,也并不意味著你的能力就有多強,關鍵還要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每一個立志成才的大學生,都應該具備很強的創造意識,在創造過程中才能開拓奮進,有所作為。所以,女大學生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多走出校門,學習一些社會經驗,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總之,女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認識社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作好充分的就業準備,勇敢地參與就業競爭,并學會推銷自己,積極創造就業條件,把握機遇,迎接就業市場的挑戰。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