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增長是一國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國民生產總值或生產能力的持續增加。結構轉變是指隨人均收入增長而發生的需求、貿易、生產和要素使用結構的全面變化。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聯系,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促使產業結構的加速演進。以1978—2008年的統計數據為樣本,分析了近年來新疆產業結構的變化,利用統計數據,對影響三大產業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新疆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169-04
引言
產業結構是指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和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聯系。不同的產業結構具有不同的整體效益,從而導致經濟以不同的速度增長,而不同速度的經濟增長又對產業結構產生不同的需求,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動。現代經濟增長的過程,是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相互促進,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過程。
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生產總值的增加來度量的,而生產總值的度量必須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去衡量;產業結構是指產業間的關系結構,或者說是指各類資源(生產資料、人力、技術等)在社會各產業部門間的比例構成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產業之間的生產聯系和比例關系及其變化趨勢;產業結構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在一定條件下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的基礎,不同的產業結構有不同的整體效益。從而可以導致經濟以不同的速度增長;而不同速度的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它的變動對經濟增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它們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經濟結構隨著經濟增長和發展而變動,并且反過來作用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作為以往經濟增長的結果和未來經濟增長的基礎。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在非均衡條件下,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太慢,結構不合理,那么,它會阻礙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升級,有效地改善了資源的配置,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在社會投入資源相等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業結構將會導致極不相同的整體經濟增長效果。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在各部門、各產業間并不相同,技術發展較快的部門,其單位資源產出率高,反之則低。當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時,如果社會能夠充分滿足產出效益高的部門對資源的需求,并將產出效益低的部門中滯留的過剩資源轉移出去,則會使經濟較快增長。
本文根據1978—2008年的統計數據,運用統計分析方法,考察新疆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效用的差異,并提出適宜新疆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為新疆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經濟均衡發展,促進新疆經濟快速增長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積極的意義。
一、數據說明
本文中主要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疆的產業結構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的樣本期間是從1978—2008年。分析的各項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以及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郵電業、批發零售餐飲業(數據來源于2009年版的《新疆統計年鑒》)。
二、新疆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經歷了巨大變遷。1978年以來三次產業及其工業內部結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動(如下頁表1所示):
三、數據整理與分析
1.新疆產業結構的發展狀況。根據“2009年新疆統計年鑒”資料,1978年新疆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9.07億元,而2008年卻達到了4 203.41億元。單從絕對數量上看,三十年間新疆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108倍。經濟總量的擴張使三大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產業結構也日趨優化。1978年新疆的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3.97億元、18.35億元、6.75億元;2008年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691.1億元、1 790.7億元、1 425.57億元;絕對數量分別增了49倍、99倍、211倍,其中第三產業的發展尤為迅速。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978年36∶47∶17,1988年38∶34∶54,1998年26∶36∶38,2008年16∶50∶34。
2.從每次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1)對于第一產業來說,從上頁表1可以看出,增長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90年,這一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總體呈“W”形波動趨勢,即比重保持穩定狀態(即0.36~0.43),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大體上不變。第二階段為1991—2008年,這一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即2008年(比重為0.16)比1991年(比重為0.33)下降一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下降。(2)對于第二產業來說,從上頁表1可以看出,比重總體呈“W”形波動趨勢,即比重增長速度緩慢(即0.47~0.50),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大體上不變。其中,從上頁表1可以看出,工業比重也呈“W”形波動趨勢,即比重保持穩定狀態(即0.79~0.86),對第二產業總值的貢獻率大體上不變;建筑業比重總體呈“W ”形波動趨勢,即1990年(比重為0.14)比1978年(比重為0.21)下降0.67倍,2008年(比重為0.14)比1992年(比重為0.28)下降1倍,對第二產業總值的貢獻率明顯下降。(3)對于第三產業來說,從表可以看出,第三產業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即2008年(比重為0.34)比1978年(比重為0.17)上升1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其中,從表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重總體呈“ ∩ ”形趨勢,即2008年(比重為0.13)比2000年(比重為0.28)下降了1倍。對第三產業總值貢獻率明顯下降。批發和零售業比重呈下降趨勢,即2008年(比重為0.16)比1978年(比重為0.31)下降了1倍,對第三產業總值貢獻率明顯下降。
結論和建議
由上述的統計分析可知,在新疆的整體經濟中能最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的是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業和交通運輸郵電業,其次是第二產業中的工業,最后是第一產業。
通過結合前面新疆三次產業整體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于第一產業來說,從產業整體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看,是一個高效產業;從細分行業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看,其相對于其他細分行業是低效行業,但從行業結構貢獻率看,第一產業從相對量上看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可以通過擴大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以促進新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長遠的數據來看,第一產業很難成為新疆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但在短期內看,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在現階段應采取措施調整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著力改造傳統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加大力度發展估計第一產業。
2.對于第二產業來說,不論是從產業整體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分析,還是細分行業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分析,都說明了新疆要注重發展第二產業。細分行業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分析表明,工業是一個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的高效行業;從行業結構的貢獻率看,工業要比第一產業更有發展空間,因此,可以繼續提高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推進工業化和工業化結構升級上,并利用新技術提升工業的生產方式,使工業發展取得較好的產總值增增長,并帶動第二產業乃至帶動新疆經濟高速增長。
3.對于第三產業整體來說,其相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是低效產業;從行業貢獻率看,雖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上升速度較高,但其增長的速度已經和第一、二產業的發展不相適應,盲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不會真正有利于經濟持續有效發展。因此,發展第三產業必須以第一、二產業的發展為基礎,以循序漸進為原則,使三個產業之間的發展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第三產業的細分行業中可知批發零售餐飲業和交通運輸郵電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高效行業,但從為第三產業整體看,第三產業卻是低效產業,這說明批發零售餐飲交通運輸郵電業和交通運輸郵電業在第三產業中的份額較低,對其影響較小。應該擴大這兩個行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份額,在調整其內部結構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使這兩個高效行業真正發揮作用,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總之,新疆經濟發展的基礎仍然十分薄弱,從生產要素結構看,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而資本相對稀缺,所以,在發展新疆經濟時,就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即: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具體來講,鼓勵并大力發展農業、林業、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手工業、食品、石油、煤炭、礦產品等行業。
參考文獻:
[1]司正家.新疆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2]黃寶璋.新疆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3]張平.新疆經濟增長點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4]粱小民.經濟增長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干春暉.中國產業經濟評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