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放戰略對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形勢下,為了區域協調發展與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勢在必行。采取多種措施,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強化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區域之間交流與合作。不僅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也要正確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系,使改革與開放更好地發揮其應有效力。
關鍵詞:開放;開放戰略;區域協調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140-02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拉大,區域發展極不平衡。進入新世紀后,為了縮小區域差距,中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正是在這樣的發展思路指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提高。總結發展經驗,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發戰略,進一步提高中國各區域的對外開放水平。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既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不僅要對外拓展新領域和新空間,同時也要對內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不斷加大開放開發力度,適應時代步伐,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來促進中國區域協調發展。
一、開放戰略對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戰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發揮自身優勢,參與世界、利用世界、分享世界,使自己不斷發展和壯大。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實施積極主動開放戰略對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開放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縮小區域差距。實施開放戰略,激活區內、區際以及國際貿易,發揮自己優勢,獲取貿易利益,從而為自己創造財富。大量吸收外來投資,吸引區外及國外的資本、技術、管理等發展本區域經濟。通過開放策略發展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吸引區外、中外游客,不斷擴大消費,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加強區域合作,互利共贏,發達地區適當為欠發達地區在開放中適當“照顧”,縮小區域差距。二是開放戰略使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有效流動和合理配置,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率。區域開放給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而自由的環境,資源、資金、技術、勞動、信息、管理理念等生產要素在區際間有效流動和合理配置。同時開放也能有效轉變本地人民落后觀念,通過人員的流動,人們在外不斷接收新技術、新觀念等,把這些新觀念、新視野、新認識、新技術等帶回本地區,使信息得到有效回流和傳播。這不僅增長了自己的能力,還帶動了其他人的不斷提高,不僅使自己思想面貌煥然一發,還催生家鄉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從而提高人們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三是開放戰略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區域社會和諧穩定。中國民族眾多,大部分民族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邊界線漫長,社情、民情比較復雜。如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那將會各自為政,極大影響社會穩定。通過開放戰略的實施,區域間相互交流,尤其是民間交流將會進一步深入。各族人民通過相互間的深入交往,不斷融合,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溝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的緊迫性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幾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朝代,都采取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動與外界交流。漢唐時期,中國利用“絲綢之路”加強與中亞和歐洲貿易往來,各種奇珍異物流入國內,豐富人們的消費種類,拓展人們的視野。中國宋元時期,這時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達到頂峰,市場活躍,對外開放水平高,不僅主動深化陸地“絲綢之路”的交流,也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大力發展陸地邊界“榷場”貿易,政府還專門設立機構“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還主動通過海洋船舶與東亞、東南亞等地區開展貿易。正是在這樣的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之下,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國力顯著提高,使中國成為世界各國極力膜拜的對象。
從國際視野來看,本次金融危機波及世界,使各國在這輪危機中都有或大或小的損失,而這輪危機還未結束,它仍然潛伏在我們身邊。但是,這次危機使我們面臨極大挑戰,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不少發展機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國家受到的打擊最大,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到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合理地進行海外投資、收購外國企業,積極參與解決國際熱點問題,樹立大國形象。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前,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去爭取,主動走出去,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積極主動應對復雜的國家局勢,認真研究國外環境,通過企業兼并、收購,使中國獲得積極主動權。在更大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取得國際上的接受和認可,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
從國內實際來看,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社情國情比較復雜,為了社會穩定,必須首先得發展,在發展之中解決問題,而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來源于開放戰略。在新時期,面對國內出現的新情況,如極端分裂活動、區域不平衡、民族矛盾等,我們更應該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發展過程中解決這些發展的問題。中國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區域協調發展相當緊迫,一是落后地方迫切需要改變自己落后面貌,緊跟時代步伐,發展自己;二是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要想實現區域之間的共同富裕,必須實行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歷史發展的召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在新時期中國經濟需要更好更快發展,在資源、環境等約束下,我們更應開動開放這個強大“發動機”,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這樣的有利機遇期,抓住機遇,以更加緊迫之情迎接挑戰。不僅使國家經濟得到更好發展,也使中國區域發展得到更好協調。
三、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
開放戰略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堅持對內對外開是中國區域發展的長遠之策,為了平衡區域發展,縮小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我們應該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制定深入、廣泛的開放政策,以開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發揮區域優勢,加強區內、區際以及國際間貿易。對于欠發達地區,既要實時合理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更要加快培養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深度加工自己優勢產業,延長自己的產業鏈,提升貿易增值鏈,提高出口競爭力。發達地區應該積極主動與欠發達地區加強貿易往來,互通有無,貿易互補。推進市場貿易多元化,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欠發達地區轉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在利用外資上,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即“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欠發達地區應該注重完善自己的投資軟環境建設,切實保障本區內、區際以及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智力開發、人才培養和技術引進工作,鼓勵發達地區以及國外投資機構在欠發達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借鑒他們的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不斷促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拓寬服務領域開放范圍,擴大金融投資,加強物流服務,穩步推進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開放開發,引進優勢資源,提升服務水平。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實施開放戰略不只是“引進來”,更是要“走出去”。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原則,欠發達地區要認真研究區外環境,強化投資項目的評估,鼓勵各類企業向外拓展業務或到區外乃至國外投資,搶占區外市場份額,積極參與外部競爭。欠發達地區應發揮自己資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在區外發展工程項目承包,以“捆綁式”將勞動力一并轉移,工程既能獲利,也能提高輸出地人民收入。積極主動與發達地區資源、能源合作,拓寬自己增收渠道。四是加強區域經濟治理和合作。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強經濟區域合作,共同治理區域問題。推進區域之間貿易機制改革,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貿易體制,破除地方行政貿易壁壘,打破貿易保護主義,使區域貿易自由化。區域之間加強生態環境開發與保護,制定合理補償措施,使大江大河上游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得到合理、有效補償。加強中國西部邊境口岸建設,豐富邊境貿易方式,拓寬貿易范圍,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豐富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方式,加大對口支援力度,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更好發展。定期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論壇,形成協調發展機制,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幫助,從而更好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四、正確處理區域協調發展中改革與開放的關系
改革開放是中國過去經濟社會得到顯著發展的重要經驗,在這一政策之中,我們實際工作是先改革后開放。從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特區政策開始,我們先是改革稅收、體制、機制等,實施優惠政策,逐步對外實施開放戰略,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理念。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區域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政策強調改革開放,雖然改革、開放力度都不足,相對來說,還是改革優先,而開放滯后。在實際工作之中,如果都想把改革開放政策“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目前的把握政策和扭轉乾坤的能力還不足,這樣會使工作效率低下。
經過世界金融危機沖擊和洗禮,當今世界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再也不是一超獨強或幾個主體把握世界命脈,而是由世界多極化、一體化和全球化主導世界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不僅要以國家層次參與世界,而更多是要以區域性層次從中觀和微觀層次來參與世界,分享世界資源和利益。這就使我們的區域發展一開始就要步入世界競爭行列,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接納世界,加強區際之間以及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大對外投資力度,更加務實地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加強區際之間、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開放為先,以開促改,使改革開放真正充分發揮它的動力。從而為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服務,為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服務,為中國的偉大復興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