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工作思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時代賦予的主題,是人們對經濟活動深入認識的產物,其不但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且也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提供了思路和路徑。
關鍵詞:增長方式;發展方式;轉型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01-02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該說,從“增長方式”到“發展方式”的轉型不但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而且對經濟運行活動的健康開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因為“經濟增長就是給居民提供品種日益增多的經濟物品的能力的長期增長,而這種生產能力的增長所依靠的是技術的進步,以及這種進步所要求的制度上的和意識形態上的調整?!盵1]
一、以“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符合經濟基本規律
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強調的是“隨著產出的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投入結構、產出結構、產業比重、分配狀況、消費模式、社會福利、文教衛生、群眾參與等等在內的變化”[2] ,是一個既包括數量又包括質量的概念。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是一種手段,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使社會結構得到改善,經濟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結果,才是目的,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實現經濟的發展,但有了經濟的增長卻不一定有經濟的發展,甚至出現高增長下的“有增長無發展”和“增長不可持續”等問題,可見二者之間并不是作為必然條件而存在的。
既然經濟發展會對諸多領域產生影響,那其就具有了不同于經濟增長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發展的長久性和可持續性,而不是一味地單純地增長,因為“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樣,經濟增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經濟增長可以在不產生任何不利條件的情況下實現,那么人人都會完全贊成”[2],但事實卻是這種主要依靠GDP增長、過度依賴資源的發展方式帶來的卻是生態的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成為了時代的要求。當然這樣論述也并非對我們曾經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的指責,而是經濟發展自身的規律要求我們必須采取科學發展的方式,而不能再一味地遵循以前的增長方式,因為“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它(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20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成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Meadows)教授等在《增長的極限》中也曾警告世人:受資源約束,增長是有極限的。
不容否認,改革開放后我們采取的以滿足內需、保證人們生活水平、擺脫短缺經濟作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方式在促進生產資源和勞動力更大范圍乃至全球范圍的流動,并加以組合利用,突出中國的資源及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轉為現實方面,發揮了巨大優勢,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由此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國富民不富,消耗資源大、收益小,價格低,結構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等等,如果再不轉變這種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那我們就會陷入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狀態,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無發展的增長”(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3]。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更加優化,所以凡是“增長速度很快而且沒有重大失衡的國家(像日本和德國)因其居民享有不斷上升的高生活水平而受人羨慕” [4],增長速度快而又沒有重大失衡的狀態可以說當是一種健康的發展方式,不過,由于經濟轉型不能一蹴而就,培養優秀產業結構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建立起完全適合時代和社會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不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更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轉到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子孫后代未來發展資源有充分保障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環境不斷改良和人民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善的發展軌道上來。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符合科學發展要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心在于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并不是就增長問題而解決增長問題,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發展方式是一種根本性轉變,是從根本上扭轉“重外延、輕內涵,重速度、輕效益”的原有發展理念,可以說這種轉變不單單是淡化了對GDP增長的認識,而是標志著中國經濟策略重心的改變,標志著科學發展已成為國人的共識。
如果說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那經濟發展方式則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茖W發展重在發展的科學性,也就是說,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必須符合規律,如當資源成為稀缺時,人類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支撐,所以提倡和鼓勵“創新”也就成為實施科學發展的路徑之一?!翱茖W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5],在當代中國和世界,加強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動力源泉,如果“企業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取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的產品,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6],從一定層面來說,這就是一種實施科學發展的表現。從生產力理論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化是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運行方式,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技術發展的新跨越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最終目標。
從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理論來看,確立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人的需要,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是為了增進公眾福利,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綜合性發展,“因為現實個人所具有的人類性、社會群體性和個體性的統一,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種發展將使個人和人類社會達到內在統一”[7],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的經濟發展需要人來實施和推動,如果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不能實現,那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很可能就僅成為一種理論語言,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符合人本身要求的模式,而且也是人類實現自我訴求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從發展經濟學‘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研究思路和從重點關注‘經濟增長’到高度重視‘經濟發展’轉變的一般趨勢,注重從更廣闊的視野強調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在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內涵體系上下工夫,使之成為推動整體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8] ,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如人口、資源、環境等,所以即使有了良好起步,有時也有可能猝然而止,“即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夠持續下去,也不一定會沿著事先確定的道路前進”[9],其關鍵還是要看發展方式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能夠可持續的,因為可持續發展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數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和能源的節約,不僅能夠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而且能夠實現當代人與未來各代人之間的公平,能夠為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愿望的機會。如果一種經濟發展方式能夠富有可持續的內涵,那其科學性也就不容質疑。
三、小結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取決于現實的物質基礎和人類對于經濟活動的認識,人類只要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約束過分的經濟活動,“慎重選擇、制定發展模式,在生產部門提高生產效率,在消費部門改變消費模式,達到最高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物”[2] ,在發展中求增長,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的消耗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就可以使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效果,就可以實現不僅有數量增加,更有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以及效益、環保、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改善等一系列的目標。
可以說,增長方式到發展方式的轉變見證了中國的進步,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以經濟增長方式為主題,“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視野由關注從單一要素結構投入、結構變化拓展到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變化三條主線,從而有利于直奔成因,從本源上推動經濟增長轉變。”[10]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黨中央一直強調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實際上就為我們探索科學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所以我們不但要把目光放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而且還要放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部環境上,通過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等途徑來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科學性運行。
參考文獻:
[1]劉碧云.經濟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338.
[2]王軍.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27-138.
[3][英]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516.
[4][美]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85:130.
[5]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6]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3.
[7]武天林.馬克思主義人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58.
[8]唐龍.再論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探索,2009,(1).
[9][美]馬爾科姆.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57.
[10]馬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G]//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7-138.[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