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好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一定程度上說,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力量,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文化農民素質也有了更新的要求。因此,研究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文化農民培養模式的創新,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文化農民;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38-03
2006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民的文化素質決定著農業基礎設施和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的更新,并決定著農民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同時農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質又影響著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對市場經濟變化的敏感程度,從而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和程度。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力量,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文化農民素質也有了更新的要求。
一、新農村建設與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進行建設,最終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力量,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衰成敗,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一)新農村建設對文化農民培養的基本要求
1.對新農村建設和文化農民基本內涵的理解。從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來看,內含著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的內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農民的文化素質主要是指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農民文化程度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衡量標準。現階段農村勞動者中,95%以上基本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培養新型農民,前提在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2.新農村建設對農民的基本素質要求。文化素質是反映中國農民整體水平的基本素質,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沒有新型農民。這就要求,農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要完成基礎教育,具備一名現代社會農業勞動者所需的基本能力。從自身能力層面來看,新型農民就是要達到“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等要求,用現代觀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具有創業精神、開拓意識和較高組織化程度。其一,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農民要具有鮮明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全新的就業觀念,具有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思想品質,積極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其二,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素質。文化知識素質包括現代科技知識和農業專業知識等。文化農民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要能主動學習新科技、新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熟練操作現代農業生產工具、機械,能較快地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中堅農戶和科技示范戶,能形成較強的技術輻射帶動作用,實現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其三,要求具有一定的綜合文化素質。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科技轉化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應做到邊學習邊創業,積極融入現代大農業,更好地服務新農村經濟建設。
(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
1.從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上來看,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生產發展靠農民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搞活農產品流通市場;增加農村收入要靠農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創業;從新農村建設的產業結構優化需求上看,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實現結構優化、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要求,按照優質化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農民需要改變過去的單純種植、養殖做法,而要向農、林、牧、副、漁、工、商、服務等產業多方面調整發展,農民的素質越高,調整農業生產的能力也就越強。在農業產業化產業鏈條中,不論是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還是技術、信息的服務者,都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從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裝備狀況來看,凡是農民文化素質較高的地方,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現代化裝備程度也高。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已成為更新、推廣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的限制因素,嚴重影響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2.農民文化素質是農村經濟繁榮的內在需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保障。農民是農村科技信息的接受者,是農業科技應用的對象,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民對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接受應用程度,決定著農業科技的轉化速度和效果。因此,只有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才能增強農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實現和加速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3.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迅速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與農民收入緊密相連。農民文化程度越高,戶均收入也越多;農民文化程度指數越大,地區農民人均收入也越高。文化程度指數高的地區其農民人均收入也較高,農民的商品意識也較強,擇業門路也會廣,發展的農村第二、三產業的收入也多。所以,要迅速增加農民的收入,建設新農村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
4.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必然要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施的重大戰略措施,也是邁向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最有效的途徑是依靠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武裝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因此,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人文素質。
(三)農民文化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眼點和突破口
1.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產發展靠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搞活農村市場流通; 增加農民收入靠農民的統一協調、勤勞智慧和艱苦創業等,新農村建設最終還要廣大農民所具有的文化素質,忽略新農民這個主體素質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條件,再美的優良環境,也會失去它們建設和存在的最終意義。
2.培育文化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農民文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因此,建設新農村,不能沒有新型文化農民。
3.培育文化農民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首先促進農村社會和諧文明進步。只有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勤勞致富蔚然成風,遵紀守法、誠信友愛,擯棄封建迷信、移風易俗、崇尚文明成為新時尚才能形成農村良好的社會風貌。
二、現階段中國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的差距
農業部主管農民教育的張寶文副部長在2004年“農民培訓暨中國農民大學發展研討會”上提供的調查數據表明:當前,中國農村中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大專以上只有0.5%。其中,懂得如何使用農藥的農民不足1/3。農民整體知識水平不高,科技素質水平普遍偏低以及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能力和掌握能力較差,這與農村基礎教育薄弱和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民迫切需要的技術培訓與落后的培訓機制嚴重脫節、農村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有很大關系。導致政府部門還不能及時有效的將科學技術在農村中普及與推廣,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機械裝備難以推廣應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制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建設新農村也將受到制約。農民的各方面素質遠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迫切需要,仍與加快中國農業和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三、建立與新農村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文化農民培養模式
(一)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民辦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訓工作,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體制
1.拓寬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的渠道。農村青年利用農閑時節,根據生產需要,學習自學考試課程,提高素質并取得高等教育文憑。這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基本不占用地方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解決了地方高等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小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又需要高等教育大眾化之間的矛盾。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制定相應政策,建立健全助學體系,加強農村自學考試的基地建設。根據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設置,組織助學輔導,以便提高農村自學考試的質量,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
2.加強技能和識別能力培訓。首先,要重視初中或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加大投入,充實教師隊伍,通過增加就業技能課程或在初中、高中階段適度延長職業技能教育時間,進一步強化回鄉青年的就業能力培訓。一是發揮村級小學資源優勢,掃除青壯年文盲農民。二是要適時的進行崗前培訓。三是要繼續發揮農民夜校的作用,就近向農民提供學習科技、學習技能的場所,形成農民學文化的良好氛圍。 其次,培訓農民適應市場的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也就是市場主體,所以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意識的教育和經營管理等其他專業技能的培訓勢在必行。通過培訓提高他們對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程度和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建立職業培訓體系。包括加強就業前培訓;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加強再就業培訓;發展遠程培訓。
(二)創新農民培訓的工作機制、工作方式與重點,有目的地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民
1.創新農民培訓的工作機制。首先,整合農民培訓的師資資源。對縣(市)內各涉農科技部門和縣農廣校、職教中心等的師資資源,按照農民培訓工作的具體規劃進行統一整合。其次,構建立體式的農民培訓的有效載體。組織以各業科技人員為主的農民培訓專業隊伍、建立以先進農技推廣設施為基礎的農民培訓工作網絡、構建各種類型的農民培訓中心場所、建設以農業高新科技園區為基礎的農民培訓實訓基地、實施“三電合一”(電臺、電話、電腦)的農民培訓傳播模式。最后,構筑縣、鄉、村三級農民培訓工作體系。
2.優化農民培訓的工作方式。首先,根據農事季節、農業區域和農民文化素質層次不同,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示范村戶培育與點戶指導相結合的辦法。其次,根據縣域經濟發展需求,實施“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計劃,對農村富裕勞動力進行農業科技、技能和引導性培訓,促其在農業內部轉移和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最后,依托縣農廣校和有關大專院校,開展農民大中專學歷教育,為農村培訓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和管理人才。
3.突出農民培訓的工作重點。首先,提高“三種能力”。即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儲備能力、農業科技轉化能力。其次,推進“四個轉變”。即由過去單一為農業增產提供技術支持向產前、產中、產后和生產、生態、生活提供技術支持轉變;由注重常規技術向既注重常規技術的集成升級又注重高新技術自主創新轉變;由注重農業生產管理向農業生產、資源保護、生態建設和農民生計等多方位管理轉變;由注重引進、試驗、示范向引育結合,將本地特色產品做大做強轉變。最后,實現“五個突破”。即在農科教緊密結合的機制上實現突破;在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心工作上實現突破;在推進農村帶動兩個轉移(農業內部轉移、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就業上實現突破;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實現突破;在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上實現突破。
(三)要大力培養技能型人才,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地方政府要根據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以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為中國產業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一要著力培養五支隊伍:即培養一大批基層組織負責人,組織發動和帶領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培養一大批農民技術人員,帶頭應用和傳播先進農業技術;培養一大批種養殖業能手,率先致富奔小康,帶動廣大農民共同富裕;培養一大批經營能人,創業辦實體,繁榮農村經濟,形成各具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村產業群體;培養一大批活躍在農村發展建設各領域的能工巧匠,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面貌。二要培養一大批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人員,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致富帶頭人,將農業科技成果輻射到千家萬戶。三要進一步擴大“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能力。
(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已經被時代賦予了極大的責任。農村職業教育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新型就業能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方面,將起到重要而強大的推動作用。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大批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農民素質的提高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實施,需要大力抓好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華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因此,應從以下方面著力改善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
1.通過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通過教育,逐步引導農民群眾逐步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指導生產。要健全和完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的原則,把農村的文化教育與科普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人、財、物各方面來提高農業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重。
2.要充分發揮各級科技等部門和單位的作用,采取靈活多樣培訓方法,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要把傳統方式與現代農業遠程教育培訓等方式有機銜接,注意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采取靈活多樣培訓方法,農閑系統培訓、農忙急用培訓,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造就和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孫君,王佛全.專家觀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權威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振中.中國農業、農村與農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牛若峰,等.中國的三農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程懷儒.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及其成因[J].廣西社會科學,2008,(2):72-76.
[5]潘進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是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J].甘肅科技,2005,(7):24-25.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