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產業發展作出的總體要求。近年來,河北省經濟飛速發展,已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期。順應經濟發展趨勢,構建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對河北省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在研究現代產業體系概念、核心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分析了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河北省服務業與制造業尚未達到良性互動,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提出促進河北省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的對策。
關鍵詞: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現代產業體系;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165-02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將“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1]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經過十幾年的飛速發展,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河北省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競爭力弱等。
一、現代產業體系概述
1.定義。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中國語境下的概念,最早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權威性的定義。本文參考十七大報告、新華社相關文獻以及各省出臺的地方性政策[1~2],提出現代產業體系的概念如下:“現代產業體系是指順應經濟知識化的發展,服從國際產業演變規律,以現代高新技術為依托,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為核心內容,服務業與制造業相融合的,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
2.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三大構成要素之間不是相互隔絕和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3]。其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最為關鍵的構成要素,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決定著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是否成功。
二、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產業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兩者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極大地促進了產業融合。一方面,先進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先進制造業能夠為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巨大需求,制造業的服務化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保障,是制造業提升競爭能力與盈利水平的有效路徑。
2.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完善,其逐步滲透到制造業生產活動的上、中、下游三個環節中,為其提供有力支撐,促使更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的形成[4]。在上游,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市場調研、可行性研究、風險評估等多方面服務;在中游,其提供融資、信息、保險等多方位服務;在下游,其提供物流、維修保養、廣告銷售、客戶培訓等多角度服務。這些服務活動促進了專業化分工,拓寬了產業活動的范圍,延長和完善了產業鏈條。
3.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服務業能夠提高制造業的產業競爭力: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能夠通過新技術、新知識促進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戰略升級,提高制造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制造業以提高服務來增強自身產品競爭力,獲得競爭優勢。
三、河北省服務業與制造業尚未達到良性互動
1.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比例不合理。2005—2009年河北省三次產業比例分別為:2005年14.9∶51.8∶33.3;2006年13.8∶52.3∶33.9;2007年13.2∶52.8∶34;2008年12.6∶54.2∶33.2;2009年13∶52.1∶34.9。從對上述五年內的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近五年內,河北省第二產業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第三產業的比例一直波動,并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2005—2009年五年內第二、三產業年均比值為56.4∶33.9。在人均GDP 2 000美元~3 000美元時,從國際規律看,三產比重應達到40%~50%;從國內先進省份經驗來看,三產比重基本上在36%~40%,而河北省目前三產比重在33%~34%,相當于先進省份人均GDP 1 000美元時的水平[5]。因此,從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產業比例來看,兩者尚未達到良性互動。
2.制造業沒有充分依托服務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越來越依賴研發、營銷等服務環節。依托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引進新技術、新的知識能夠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依托品牌建設,提高服務質量,能夠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些都是當前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途徑。而目前河北省制造業中除鋼鐵行業競爭力較強外,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醫藥、建材、食品、紡織等行業競爭力都低于沿海強省,制造業的大多數企業技術研發投入低、產品開發能力和名牌產品創建能力弱,這都與沒有充分利用服務業優勢、沒有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有很大關系。
3.服務業沒有充分利用強大的制造業促進自身發展。河北省經濟發展主要依托制造業,鋼鐵、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同行業內名列前茅。如果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實現良性互動,河北省內的現代服務業應當具有非常良好的發展狀況和態勢。但是,事實上是在河北省服務業中,傳統服務業仍占據主體地位,現代和新興服務業比重卻相對較低。以2009年為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兩大傳統服務業比重分別為25.3%和23.1%,但是,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相對薄弱、規模較小。河北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在整個服務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僅為48.9%,這一數據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排名也處于下游。由此可見,河北省內現代服務業并沒有充分利用制造業的優勢實現快速發展。
四、促進河北省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的對策
(一)河北省政府發揮政策導向的作用,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發展
1.完善制度建設,清除體制障礙。河北省政府應當順應國家政策,為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是綜合運用各種政策資源,清除機制障礙,加快推進結構升級。充分運用產業導向、環保標準、能源調控、財稅政策、政府采購等調控手段,為河北省發展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6];二是河北省規范政府調控和管理經濟方式,取締不利于產業融合的制度性壁壘,加強政府部門間的統籌協調,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與現代服務業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與資源重組。
2.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力度。生產性服務業大部分屬于壟斷性行業,金融保險、通訊信息等行業具有自然壟斷的屬性。因此,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就要降低準入門檻。河北省政府應當根據國家相關的政策規定,根據本省實際條件放寬進入條件,同時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生產性服務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實行支持性的財稅政策和政府采購制度,在省級政府的職權范圍內,改善稅種設置,相對減輕稅負。目前,全國有不少省市都已經設立了專項性的產業發展資金,例如:蘇州市每年安排了不少于5 000萬元的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河北省政府也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和引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推動制造業企業業務流程外包。當前從政府的角度來考慮,阻礙制造業企業業務外包的宏觀因素主要是交易費用的問題。如果企業外部交易費用高于自身生產的費用,那么企業就會選擇自己來生產。因此,河北省政府一方面應當制定合理的產業組織政策,完善外包市場環境,在財稅方面對企業業務流程外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企業在外包生產性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消弱搭便車行為,這就要求政府提高服務效率,創新服務方式,來降低交易費用。
4.增加科研投入,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平臺之上的。先進制造業需要不斷引進和吸收電子信息、計算機等方面的高新技術成果,將之應用到制造產品的全過程,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生產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也需要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服務業。
5.發揮臨港地域優勢,打造藍色產業群。河北省應抓住渤海灣西岸區域上升為國家發展重心的機遇,重點發展具有帶動全局作用的臨港、臨海“藍色產業”。利用河北省最大的比較優勢——深水港口優勢,在臨港區域將產業園區作為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的載體,大力發展精品鋼鐵、大石化、造船、新型高端建材等先進制造業,促進港口物流、金融服務、海運保險等現代化服務業的發展,打造新型臨港和臨海現代產業體系,形成“藍色”產業群。
(二)河北省內服務業與制造業企業相互依托,共同發展
1.制造業企業發展核心業務,提高核心競爭力。制造業企業應轉變經營理念,轉變增長模式,通過將生產服務業環節外包化來整合外部專業分工優勢,推進產業鏈條企業優勢互補,形成企業間的強強聯合,確保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保持良好的動態的契合,不斷提升整個產業價值鏈競爭力[7]。
2.服務業企業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服務業企業應當將發展重心向生產前期的研發、設計、市場調研、可行性分析;生產中期的管理、融資、保險;生產后期的營銷、物流等全過程進行滲透,在提高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的同時,實現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 會上的報告[EB/OL],2007-10-15.
[2]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EB/OL].南方日報:網絡版,http://www.gd.gov.cn/gdgk/gdyw/200807/t 20080728_60362.htm,2008-07-28.
[3]田家欣.構建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與政策選擇——以紹興市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7):91-96.
[4]鄧麗姝.北京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10-14.
[5]郭子源,楊繼成.構建河北省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陳璐研究員訪談[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12):72-78.
[6]張樹義.論上海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J].現代商業,2007,(23):192-193.
[7]楊仁發,張愛美.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08,(6):57-59.[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