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和諧文化的溯源及新時期和諧社會對圖書館發展提出新要求入手,闡述了圖書館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圖書館和諧文化發展之路進行理性思索與探尋。
關鍵詞:圖書館;和諧;和諧文化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198-02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并指出“要適應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以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成為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和諧社會的構建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良好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條件。因此,建設圖書館的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探尋圖書館和諧文化發展之路,既有利于我們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也有助于自覺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
一、和諧文化的溯源
和諧,是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和”的精義。最早從理論范疇意義上闡釋“和”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史伯定義“和”就是“以他平他”,所謂“以他平他”,是指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平衡,這就是說,“和”是指系統內各種不同或對立的因素(“他”)間的平衡協調關系,或者換言之,“和”實際上是多樣性的統一。“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它在產生上與古代的農耕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后經道家進一步闡釋,初步形成了“天、地、人”合而為一、混為一體的生態整體和諧的思想。儒家則從社會倫理政治層面上論“和”重點講“人和”,如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觀點。
儒道兩家的“和諧”理念對我們的民族文化一直產生著持久的影響,是中華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主導意識。建設圖書館的和諧文化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二、圖書館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學校的學習風氣、文化環境、校園建設、文化氛圍、教師師德、學生著裝、言談舉止、身體素質等等無一不反映出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特征。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整體素質的體現,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和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礎。而圖書館又是學校的信息文化中心和知識的集散地,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基于圖書館的特定性質,這就決定了它必須要在建立校園文化、和諧文化環境和文化生態方面擔當義不容辭的重任。
圖書館的建筑風格、環境裝飾、藏書體系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無一不體現著學校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精神,也代表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圖書館是校園文化的傳播中心,同時也是知識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創建校園和諧文化的重要標志。具體來看,圖書館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圖書館是一個城市、一個學校的文化標志和文明象征。從古代的私人藏書到現代的圖書館,其或古樸、或優雅的助讀環境無不給人一種賞心悅目、別具一格的感覺。正如吳建中博士所闡述的那樣:“幾千年來,不管讀書館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多大的變化,絲毫都不影響建筑設計師們對圖書館外部形象的看法:圖書館應該是個標志性的文化建筑,古代的藏書樓也好,現代的圖書館也好,猶如一部永恒的作品,刻寫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文明軌跡。”[1] 圖書館的自然環境既要綠樹成蔭,又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人性化需求,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又能欣賞到風景宜人、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從而達到圖書館員、讀者與自然的有機和諧。
(二)人與人的和諧
圖書館中的和諧人際關系也是圖書館和諧文化的一個表現特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可以從館員與讀者、館員與館員之間、圖書館各層領導與館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上反映出來。館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圖書館工作最經常、最活躍、最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作為提供文獻信息的館員是二者關系的主體,對關系的協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被服務一方的讀者,是二者關系的客體,也對二者關系的協調有重要影響。館員與館員之間的關系是圖書館內一種最普遍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的良好表現,主要體現在館員之間的團結關心、合作互助的行動中及和諧的氣氛中。館領導與館員之間的和諧指的是領導與群眾之間要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領導者處理好群眾關系是改進領導方法、提高領導水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的重要條件。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和諧社會是體現公平、友愛、有序的社會。全民道德素質的提高、良好社會風氣的建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圖書館整體素質的提高,全館業務工作開展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從而強化了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重要陣地的主流作用,圖書館的知名度、公信度得到提高,凝聚力和感召力都得以增強。從而使館員、讀者、館領導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社會形象受到好評,達到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
三、圖書館和諧文化發展的理性訴求
“和諧”是中華文化的價值目標和最高追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大力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建設圖書館的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以及圖書館讀者群體結構的外延性拓展的現實都刻不容緩地要求當代圖書館轉變辦館理念,建設以和諧社會為導向,構建“以人為本”的圖書館和諧文化。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讀者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切實在服務工作中及時解決讀者的現實問題,是圖書館和全體館員必須落實在行動中的。此外,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獻需求是圖書館追求的目標,圖書館應針對不同讀者的真實需求,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向讀者提供更有力的文獻資源的檢索與利用,全面提高讀者的信息利用能力,為培養新一代創新型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實行人性化管理,提高館員的業務水平和人文素養
構建圖書館和諧文化必須加強人性化管理。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創新的社會,應遵循“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管理理念。圖書館的任何工作的展開,最終都要依靠圖書館員來實現和完成。人性化的管理,其核心是充分發揮館員在圖書館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每一個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通過上下級和平級間的情感溝通及換位思考,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良好工作環境,從而增強館員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自信心,在圖書館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行人際化管理還要求建設健全崗位競爭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提升館員的業務水平和人文素養,注重培養出既懂圖書業務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以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營造和諧的環境
和諧的環境是構建圖書館和諧文化生態的外部條件。圖書館的環境一般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在外部環境上,應盡量滿足讀者群的需求,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將圖書館建在交通便利、相對安靜的地段,同時要與周邊的環境相互協調,融為一體。圖書館內部環境的和諧則要求更為苛刻和具有特點,除保證館內常規的采光、通風和安全之外,還要求在空余部位擺放些綠色植物、名言警句、休閑沙發,為讀者營造充滿人文精神和藝術氛圍的閱覽環境。
總而言之,構建圖書館的和諧文化,就是要抓住“和諧”理念的精髓,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依靠科學觀,協調圖書館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提升圖書館員的至誠服務精神和服務能力,增強讀者和圖書館員之間的互動性,激發廣大讀者的求知熱情,建設一個圖書館員、讀者及其二者賴以存在的環境之和諧發展,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圖書館。
參考文獻:
[1]吳建中.圖書館建筑[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