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制度特征和制度內核是以合作社原則為核心的準企業化形態組織,是一種創新形態的微觀經濟組織。表現為對內具有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合作的自救性組織的制度內核,對外具有科層組織特征的準企業化形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通過農民組織形態的創新,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穩定結合和微觀層次上的一體化經營活動,進而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弱化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治理結構;產業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30-02
一、以合作組織為原則的準企業化形態組織治理結構
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方式,二者替代的原因在于企業內部通過行政權威配置資源形成的組織成本有可能低于市場通過價格機制配置資源引起的交易成本,企業的邊界取決于這兩種成本的邊際比較。科斯認為,“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的交易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是“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因此,科斯提出了“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的著名命題[1]。
合作組織是一個有別于經典企業的特別契約,可以看做是一個準企業組織。合作組織企業的特別之處,在于所有權結構中勞動要素占優,治理結構(經營權結構)突出控制權地位,而與經典企業的共性在于通過締結要素契約取代商品契約,從而保證履約的執行,繼而實現成員受益最大化(經典企業),這也反證了合作組織的企業性質[2]。
在農業產業化的產業鏈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日益成為重要的一環,尤其作為農戶與龍頭企業的中介,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目前,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重慶市尤其是渝東北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合作組織的組建方式、財產組織形式、合作緊密程度等都不盡相同,并且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各種發展模式。但通過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到,盡管外在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其內在質的規定性,即自愿和開放的社員原則、社員民主管理原則、社員經濟參與原則、自主和自立原則、合作社間的合作原則與關心社區的原則。
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始于羅奇代爾的經典合作組織原則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表現為合作組織的外延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在世界范圍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走向表現為其企業化的形態特征日益突出,內部治理結構日益完善。但合作組織的基本規定性并沒有隨著具體形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果其制度內核發生了變化,合作經濟組織便發生了異化。這些規定性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制度特征和制度內核是以合作社原則為核心的準企業化形態組織,具體表現為:(1)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種創新形態的微觀經濟組織;(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表現為對內具有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合作的自救性組織的制度內核,對外具有科層組織特征的準企業化形態;(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標多元化,具有對內增進社員福利和對外盈利的雙重制度特征。而對社員福利的增進是以市場盈利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潛在的市場獲利機會,農民的合作意愿就會弱化,農民的組織制度創新也難以發生。
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準企業形態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的分析
農業產業化是要通過農民組織形態的創新,來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穩定結合和微觀層次上的一體化經營活動,進而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弱化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其本質是通過適當的組織形式,把生產環節已經分散的農戶與產前、產后的各種組織有機地聯系起來,以解決當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面臨的“小農戶、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從而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從這一意義上講,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民組織形態創新的過程。
目前渝東北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職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社員提供公共產品,例如市場信息、技術等,二是組織農戶進入市場。很大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只是囿于第一方面的職能,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這類合作組織難于產生內生的激勵,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農業科技部門牽頭。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和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合作組織已經突破了單一的服務功能,其市場功能進一步凸顯,發展為比較成熟的合作經濟模式,以企業化的形態進入到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
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各個節點上采用企業的組織形式,以節約交易成本。產業化中最為典型的企業形態是龍頭企業,但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連接中,雙方的機會主義動機彰顯,加大了交易成本。農戶和企業為規避市場風險、減少市場波動影響,采取“龍頭企業+農戶”的方式簽訂訂單,農戶可以防范農產品價格下跌和賣難造成的不利影響,企業可以防范價格上漲和買難造成的不利影響。但是,當市場行情向著有利于自己一方變動時,農戶和企業雙方的機會主義動機都很難抑制,違約時有發生。農戶違約發生為當合約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農民減少甚至完全放棄履約數量,轉而向市場出售;當合約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時,農民可能虛報產量,以增加履約數量,增加的部分可從市場購買,賺取市場價格與合約價格間的差價。企業違約表現為當訂單品種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的一定水平時,企業壓級、壓價收購產品,甚至拒收農戶的產品。因此,在這個模式中,履約率是非常低的,2001年《經濟參考報》即報道稱,中國2000年訂單農業的整體合同兌現率不足20%。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在溝通農戶和節約監督成本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也有可能進入到產業化鏈條中來,使得原來的模式“龍頭企業+農戶”演變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農業產業化上鏈條上的一個節點的存在并非是固化的,一種經濟組織的組織形式反映了在特定環境條件下該組織試圖使生產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化的努力。在給定環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成本的組織形式將成為該領域內處于優勢地位的組織形式。換言之,農戶是分散經營還是以企業的形態經營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是一個不斷被權衡的過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也是這樣的。目前,農民大量處于分散經營的狀態,而有的地區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形態經營,兩種不同方式的存在,有其外部環境的原因,例如政府的扶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村其他制度的協同演進、農業資產專用性程度的高低等。但從內部原因來看,農民以組織而非個體的方式進入農業產業化鏈條,是在節約交易成本的動因下,預期到企業形態的組織方式的成本低于市場形態的組織方式的成本,會出現獲利機會,是利用組織的低成本優勢,把市場的交易費用內化的結果[3]。
從市場交易成本和內部組織成本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能節約成本,提高農戶的預期收益,具體體現:(1)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比農戶具有更強大的經濟、信息優勢,能避免盲目生產,簡化交易關系,實現規模經濟。無論對龍頭企業一方,還是農戶一方,合作組織的介入都是帕累托改進。龍頭企業簡化了訂單對象,降低了風險,監督和談判都更為容易。(2)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農業產業化鏈條能改善農戶的市場地位,改變農戶與龍頭企業間的不均衡狀態。從交易對象的稀缺性來看,農產品具有同質性,容易替代,而龍頭企業卻是相對稀缺的,農戶沒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因此,農戶對龍頭企業有強烈的依賴性,加上龍頭企業在市場信息、產品檢驗等方面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往往是強勢的一方。通過合作,農民可以依托較為強勢的組織,強化博弈能力,提升與其他市場主體的談判地位,形成對農民較為有利的農產品價格,有效規避價格風險,同時,對企業違約行為產生一定的制約。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得以發揮以上減少風險和形成規模經營的優勢,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有低于市場交易成本的組織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而家庭經營在目前是組織成本最低的經營單位,相應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組織成本也會大大降低。考慮到渝東北翼農村發展基本處于一個靜態發展社會,便于監督,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域內,重視聲譽的傳統有效抑制組織內部的機會主義行為發生。
根據以上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企業形態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相對于農戶單個進入市場來說是個“帕雷托效應”改進。但是這種改進從理論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是需要條件的,筆者觀察到,在現實中,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進入市場的態度比較消極,缺乏內生需求,僅僅把市場轉移到企業內部并不能保證交易成本的節約,因為這樣做在減少市場交易成本的同時增加了企業的組織管理成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的成本的增加表現為:(1)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政府主導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存在產權不明晰的潛在危險,農民的激勵動機受到弱化。(2)受制于集體行動的邏輯。在追求集體行動的收益的過程中,“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使個人按照他們共同的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 [4]。因此,在組織內部,農民的機會主義動機加大了成本。(3)各種顯性與隱性成本增加。顯性成本包括支付的會費、扣除的組織管理費用和發展基金,隱性成本包括受到組織的制約,談判中必需與組織一致的談判成本。(4)農民的有限理性行為增加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成本。農民作為行為人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約,不可能知道有關的所有信息,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各種狀態出現的概率和對自己的意義。因此,參與人的決策通常基于“常規”而非理性計算,而“常規”的經驗往往并非是最優的選擇方案。
參考文獻:
[1]Coase,R.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2]張羲珍.再識合作社企業性質[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楊明洪.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效率與風險防范[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37-40.
[4]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