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新課改精神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把學生作為人來發展,不是機器來發展。在化學教學中我著重注意: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深入細致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化學學習能力 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創新
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是掌握較多的知識,而且是更需要知識與能力并重,特別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新型高素質人才。這是新課改精神下對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把學生作為人來發展,不是機器來發展。課程改革是一個核心,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各種素質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從大的天體到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都與化學密切相關,生活中很難找到一種與化學無關的物質。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尋找化學,發現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
1.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疑問的情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都會發現許多問題,但是只有那些能激起人們興趣的疑問才會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否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問題,關鍵在于他們對所學內容是否感興趣。如在“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酸”這一實驗中,課本上的實驗無法說明是二氧化碳和碳酸中的哪一種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因此,為了弄清此問題可以把這一實驗分成這樣幾個小實驗完成:取四朵用石蕊試液染成紫色的小花:(1)噴稀鹽酸;(2)噴水;(3)直接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4)噴水后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讓學生觀察變色情況,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樣通過對比,學生立刻明白了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變紅色。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提出猜想,自己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2.讓學生注意觀察發現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探究
觀察是實踐和理論的基礎,學生要想學好化學,首先要學會觀察實驗現象,能夠發現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化學實驗并不是都能準確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引導,適時提出問題,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這一分組實驗時,進入到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有的是大于1/5有的是小于1/5,學生發現這一問題后會提出疑問,究竟誰的對呢?這時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進行討論,積極探究實驗中一些影響因素,最終對出現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找到解決的途徑,得到正確的結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學好化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深入細致分析問題的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近年來中考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加強,越來越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做到以下幾點: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提出問題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針對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這一實驗,及時引導學生提出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完成實驗?學生通過思考提出了好多設想,有學生問“可不可以用硫或者碳代替磷?為什么不用鐵?”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自己分析,找到合理的答案。
2.鼓勵學生同教師爭議
有爭議的課堂才充滿活力,才有可能創新。學生同教師發生爭議時思維活躍,答案新穎,也許有的不完全符合要求,但這是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開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調整思維角度和方法,尋找出最佳答案。如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中,我先出了一道既可以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又可以用化學式計算的例題,學生完成后,又出了一道只能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例題,讓學生也用兩種方法去做,結果發現答案不一致,學生立刻和我爭議起來,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了,我及時引導學生糾正錯誤的思維方法,使學生認識到用化學式解題是錯誤的,從而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在爭議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爭議中培養了一批有獨特思維敢于創新的學生。
3.鼓勵學生查閱資料
對于一些學生通過討論后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鼓勵學生查閱書刊資料、上網查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養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在現有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很扎實,但缺乏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地探索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培養學生具有全程性的思維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實驗,分析科學家思考問題和完成實驗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體驗到在獲得知識和結論產生的過程中要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在學習“空氣中氧氣的發現”這一內容時,介紹科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經過自己觀察、分析、推理,設計實驗,最后通過自己多次的實驗,終于發現了空氣中的氧氣。通過這一事例讓學生建立科學、嚴謹、完整的全程性思維理念。
2.培養學生具有獨創性的思維理念
讓學生把自己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提出自己獨創性的設想。如在學習完“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后,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么?現象如何?”學生會立刻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實驗后通過總結得出了鑒定碳酸鹽的方法。接著學生會迫切想知道哪些物質中含有碳酸根離子,他們從家里拿來了雞蛋殼、珍珠、貝殼、鵝卵石等物質,自行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