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參與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主動地參與、自主探索,才能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創新意識,成為未來服務于社會的學習型與應用型人才。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如何積極引導來實現這一目標呢?
一、營造和諧氛圍
目前課堂教學,教師嚴肅有余,親切不足,許多學生畏于師道尊嚴,不敢質疑問難,僅限于被動參與接受。為此,教師要創設融洽情境,和諧氛圍,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熱情。這里的融洽不僅要為學生營造寬松、積極、愉快、和睦的課堂氣氛,而且要求建立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進行的心理接觸,心靈的交匯。教師富有情感的投入,會激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消除畏懼的心理障礙,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二、找準切入點
心理學表明: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能給學生帶來新奇感,不僅能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中。初中物理課堂引入方法很多,可通過實驗直入,故事引入,懸念導入等。如在學習大氣壓相關內容時,教師詢問:杯中盛水,紙蓋杯口,水杯倒放杯口向下,杯中水是否會流出來?學生根據經驗齊答:會流出來。教師演示,結果使學生感到驚奇。此時強烈的求知欲會使學生馬上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又如學習電磁感應內容時可先介紹奧斯特實驗說明了電可產生磁,那么反過來利用磁能否產生電呢?學生急于想知道答案,其注意力就會馬上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起主動參與研究的強烈欲望。
三、創設活動平臺
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學生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等活動情境,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以啟發學生思維。實際上,課堂就應當是學生的活動場,教學過程就應當是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之一就是要創設好活動平臺。例如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一課教學設計:(1)讓學生設計實驗(2)學生用平板玻璃、激光筆、刻度尺等器材,動手做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并試著自行小結;(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4)出示萬花筒、潛望鏡模型、平面鏡應用圖片讓學生觀看,講述平面鏡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自己設計、自己分析,自己總結,教師只是學習的指導者與活動的組織者,其教學效果甚好。
四.巧設問題情境
陶行知認為,創造教育是培養民族活動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創造教育中行為與思想,是創造教育中兩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首先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行為上的空白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使他們有主動參與學習、研究的機會,養成創造的傾向與意識,同時,更要為他們創設思維上的空白情境,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搜索資料,進行思考,以發揮其內在創造力。如在設置問題情境時,多設置一些懸念,激發學生課后主動參與學習、創新的欲望。又如也可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習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五、組織討論
在課堂教學中,討論是學生參與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中如能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并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則有利于開展合作,發揮集體智慧,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中經常設置一些變式題、多解題,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