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目前語文教學現實,我們會發現很多語文課堂已經偏離了語文教學設置的初衷,存在著無視、拋棄乃至賤視文本教學的傾向:一方面是對文本解讀、研讀的缺失,架空文本內容和語言進行“泛人文化”的所謂“對話”和“探究”;另一方面則是在課堂上進行快速大文本閱讀訓練,逼著學生完成各種模擬高考的閱讀訓練。這樣劍走偏鋒的做法往往讓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味,令學生無從感受母語的美麗與魅力,顯然已經背離語文教學的根本。
語文本應是一門充滿生活情趣,充溢著人文智慧的學科,語文教學需要返璞歸真,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以此激活他們對母語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教出語文學科的特色,教出語文的魅力。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強調語文課堂的語文性,重視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提倡“咬文嚼字”。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潛心讀書。”
閱讀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錄,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特別注意讓學生有意無意地反復咂摸,通過“咬文嚼字”讀出文本深意,發掘文章精髓,從而突破教學重點,化解課堂難點。
一、巧抓“課眼”,走進文本核心
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在《南田論畫》說:“譬之人,有眼通體皆靈”。同樣,一堂優秀的、有靈氣的語文課,也應該設置“課眼”。當我們抓住文本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課眼”認真揣摩、品味,就能促使學生順暢地切入文本,教學環節便能做到不蔓不枝,文本研讀也能集中深刻,并真正地在精神層面實現與文本的碰撞與對接。
比如:有位教師在上《念奴嬌·赤壁懷古》公開課時,就極善于抓住學生探求新知的著眼點,巧妙地設置了課堂教學目標的聚焦點。他是這樣巧抓“課眼”,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
師:“滾過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赤壁之戰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從全詞看,詞人卻只對其中一位情有獨鐘,大家說說是誰呢?
生:周瑜。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詞中有“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和“遙想公瑾當年”等詞句,這里的“周郎”和“公瑾”指的都是周瑜。
師:好極了!公瑾是周瑜的字,而這個“郎”字你們會想到什么?
生2:年輕帥氣,風流倜儻……
師:蘇軾在詞中又是如何描寫這位周郎的?這樣寫是否符合我們對“郎”字的感覺?
生2:詞中說周瑜是“千古風流人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哪怕是“談笑間”也能令曹軍“檣櫓灰飛煙沒”。確實是少年有成,春風得意!
師:從資料中,我們知道赤壁之戰,周瑜年僅34歲,而作者寫作這首詞正是他被貶黃州之時,年近五旬,大家試想一下,這時候的蘇軾會作何感想?
生3:這時候的蘇軾更多的是壯志難酬的郁憤和感慨,因此他才會“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里有他對人生無常,年華虛擲深沉而痛切的悲嘆。
(適時展示蘇軾被貶黃州前的一些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全詞。)
21歲蘇軾高中進士:“奮厲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蘇軾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p>
……
師:顯然,詞中的這個“郎”字是有深意的:周瑜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映照著作者風流的過去,然而回到現實,作者如今年華逝去,青春不再,仕途失意的確讓他噓唏不已;或者我們可以說,這個“郎”字是作者想回歸的理想境界。
從上例看,通過“咬文嚼字”,我們只要輕易地抓住“課眼”,便能綱舉目張,順利地走進文本核心。這樣的“咬文嚼字”能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引領學生窺探全課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產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感覺。
二、對比閱讀,探求作者意圖
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方法最要緊的還在多對比、多歸納……”語文老師有時就是需要較強的文字感受力,通過語文課堂中一個字、一個詞著手對比,對構成文本的文字反復揣摩與推敲,來挖掘整個文本的意蘊,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讓他們體悟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斑斕的色彩。
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筆者就曾這樣抓住“澠池之會”語段中個別詞語的對比來突破課文難點:
師:這個語段看是平淡無奇,不過老師還是要大家重讀語段中的兩處細節:一是趙王鼓瑟后,“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另一處則是藺相如逼秦王擊缶后,“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边@兩處表達手法差不多,但是大家是不是注意到有個別細節的變化?
生1:前者寫“秦御史前書”,秦御史是主動上前記錄的;后者是“顧召趙御史書”,“顧”是“回頭”的意思,“召”是“召呼”的意思,也就是說趙御史是等著藺相如叫,才上前的。
師:不錯,這位同學的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不過這些細節說明了澠池之會一種什么情況?
生3:我覺得秦國對這次澠池之會做了充分準備,是有備而來,想羞辱趙王,在外交上搶得先機?!扒啊闭f明了秦御史蓄謀已久,事前排練過,才會這樣熟練。相比之下,趙御史顯得貪生怕死,不敢上前。
生4:我認為趙御史沒有上前,主要是缺少政治敏感性,所以要等藺相如召呼才上前。這是不是更能表現藺相如卓越的政治才能?
師:很好!這里的確是一處對比,將藺相如和趙御史的表現對比,突出藺相如面對秦國的侮辱予以巧妙反抗的外交智慧。那是不是只有這一處對比了呢?
生5:我覺得這里“令趙王鼓瑟”和“秦王為趙王擊缶”也是一處對比?!傲睢憋@示了秦國倚強凌弱,大國的霸道,“為”表示秦王是主動替趙王擊缶的,這樣寫似乎趙國是以德服人,才讓強大的秦國屈服的。
師:你對課文讀得很仔細。那此處對比是哪兩方的對比?
生5(遲疑):趙御史和秦御史能力和水平的對比?
師(追問):是嗎?你注意到“秦王為趙王擊缶”是趙御史寫的?
生6:“秦王為趙王擊缶”是藺相如說給趙御史寫的。這里應該是藺相如與秦國官員的對比,后面還有他“舌戰群儒”表現出的智慧呢。
師:古人言,一字春秋!作者司馬遷僅用“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十一個字就把藺相如那種“氣勢壓人”的神情表露無遺,體現了他維護國家尊嚴的偉大情操和卓越的外交才能。這里同時也顯示出司馬遷那高超的寫人技巧。
顯然,當我們練就了這種“咬文嚼字”的本領,學生們就不可能對文本的理解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當他們能夠這樣真實地閱讀,睿智地閱讀,有靈性地閱讀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必定是令人怦然心動的、真正的語文課堂。
三、節外生枝,于無疑處質疑
宋代學者陸九淵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講究“咬文嚼字”,就是要大膽設疑,從無疑之處質疑,解讀出他人在品讀文本中忽略的意味。這樣的語文學習才能緊抓主旨,掌握要義,真正凸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性。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5《說“木葉”》為例。本文作者就古代詩歌中避用“樹葉”,選用“木葉”的現象進行了透辟而有趣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詩句來證明“木”在顏色和觸覺上具有暗示性,“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因此“木”“木葉”要比“樹”“樹葉”更能體現“疏朗的清秋的氣息”。這樣的文章對學生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極有好處。但課堂上就有學生提出疑問:既然“木”更能體現秋天蕭瑟、凄涼的特點,那為什么還有不少描寫秋天的詩句,諸如“枯藤老樹昏鴉”(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等用的是“樹”而非“木”?這無疑是“一投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咬文嚼字”對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是有好處的,為此我有意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經過了一番唇槍舌戰,就有學生發表了頗具說服力的見解:固然古詩詞中大多用“木”“木葉”“落木”等來表現秋日的蕭索與疏朗,但有時用“樹”等字可與其他意象融為一體,構畫出渾然一體的畫面;當然,《說“木葉”》一文作者并未把“木”和“樹”的用法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