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宏觀的、科學的歷史意識,并從幾個層面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歷史意識 探討
歷史意識是將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之企望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心理活動。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宏觀的、科學的歷史意識,是目前世界各國歷史教育的一個熱點問題。在各國的歷史教育目標中,均注意到歷史意識的培養問題。
我國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中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要求“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尤其是社會發展規律教育,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進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育;進行革命傳統和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要求學生能“概述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事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作出簡單的分析和評述”等。這些目標要求旨在培養學生歷史問題的認識能力、歷史問題的觀察能力、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培養的實際就是使學生形成一種較強的、正確的、科學的歷史意識。
一、在教學中注意歷史知識的關聯,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基礎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講清重要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橫縱向的關聯。注意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注意每一節課中知識的內在關聯。以及歷史事件與現實問題的關聯等,從而突出歷史知識的關聯性和系統性,使學生將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跨時空的有機類比與聯系,掌握歷史基本規律和認識方法,為學生歷史意識的產生奠定基礎。
如教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單元中的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子目時,引導學生分析當時局勢和中國的國情,認識到當時中國革命不能一味模仿俄國革命攻打城市,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即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這才是符合中國國情最終使中國走向革命的偉大道路,是中國及至全世界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同時聯系到我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理論。也是人類又一偉大創舉,使學生認識到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除了具備一定的歷史條件外,還需有改革創新的胸懷,學習的心態。從而提高學生對我國當前改革開放意義的認識。
二、在教學中注重思想觀念教育,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
歷史教學不是單純的傳遞歷史知識,而在學生的教育與發展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不可替代的責任。中學歷史課程每一章節無不透露著深厚的思想觀念教育內涵。如愛國意識、民族意識、參與意識等這些都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的,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內容。
如在學習“民族團結”一課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可聯系青藏鐵路的開通,分析青藏鐵路為發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關圖片和數據說明黨和人民對西藏發展作出的貢獻,深刻領會“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我黨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學生認識達賴一伙藏獨勢力種種破壞國家安定團結、違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惡行徑和最終失敗的下場。
為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內涵和愛國主義因素。將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每一節課中。抓住那些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并以之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點,使學生從具體的史實,尤其是從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身上,體會到愛國的情感,受到切實的教育。
再如學生的憂患意識的培養也是歷史科學的特點決定的,具有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特征。如講鴉片戰爭一課時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專門的討論會,討論“為什么說落后就要挨打”,使學生認識國家落后,人民貧窮,科技得不到發展,抵抗外來侵略能力就弱,就要挨打。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們是國家的未來,國家的富強靠我們,我們應該怎么做。
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評析能力,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落腳點
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說:“我們研究過去,了解過去。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在,解釋現在是為了觀察未來。”我國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目標中也提出:“能夠聯系當前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加以理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歷史、評析歷史、認識現實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用歷史的眼光審視過去,正視現實,展望未來,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這正是歷史教學落腳點。
怎樣培養學生具有審視歷史、正視現實、展望未來的歷史意識呢?我認為學習歷史絕不能停留在記住一些歷史時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單純的知識點上,因為歷史教學不單純是歷史知識點的傳遞,而應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對歷史人物評價,以及與對現實生活的聯系等,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念,從而產生歷史意識。如在教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有名的三次革命運動的課文時,每節課可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按層次對領導人物、主要目的、革命性質、革命作用和最后的結果進行了解分析和認識,使學生認識到三次革命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進行的,代表的是官僚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的救國救民方案是行不通的,所以導致最終的失敗。再如在學習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單元時,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為何能戰勝裝備精良有美國做后盾的國民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史實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的正確道路。
四、在教學中抓住教材、貼近生活實際,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途徑
現行歷史新教材將歷史人文地理社會科學和思想意識的一些基礎知識融合在一起,是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發展、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社會狀況和發展方向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結構的變化,解釋其內在聯系,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幫助學生科學有效學習教材、理解教材。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導入框”,根據“導入框”內容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平日聽到或看到的,或教師有針對性的準備一些相關的故事、圖片、影視片、書籍進行展播,同時教師設計一些啟發性的思考題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還要關注教材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索”、“自由閱讀卡”等欄目,充分地利用好這些課程資源,使之成為學生歷史意識形成的有效途徑。
除了課堂教學是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的有效途徑以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聯系生活實際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渠道。如開展“尋找歷史遺跡”“請老紅軍講革命”“聽老八路講抗戰”等。平日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每天的日歷,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情?特別是引導學生注意一些紀念日、節慶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查閱等方式了解這些日子的歷史事件背景、過程和意義。將得到的資料寫成短文日記。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活動”“借閱活動”“展評活動”等,讓學生互相交流體會、傳閱短文日記,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思考歷史、學習歷史的習慣。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理解歷史的能力和興趣,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歷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