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閱讀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變換角度,生發自己的看法和發現,激發創新潛能;通過聯系比較,比同求異,使認識引向深入,獲得創造性的閱讀體驗;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質疑問難,鼓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為形成創新能力奠定基礎;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的翅膀,啟發學生猜想,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激發 培養 開發 發展
一、變換角度,激發創新潛能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就不能用傳統的方式給作品下結論,不能以單一的定向思維的方式把觀點灌輸給學生。要鼓勵學生換角度、多方向、多途徑思辨問題,讀出自己的理解,擁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把知識變為僵死的東西。語文學習要尊重學生的問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尊重學生的發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見解又何妨。
“橫看成嶺側成峰”,另辟蹊徑,才會有獨特見解,才能真正學有所得,學能所得。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文中有一段描寫私塾中師生讀書的場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子書,真是人聲鼎沸,學生亂讀一氣,還有人卻做起了游戲……”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學生大都會說出諸如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艱深,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等。
二、聯系比較,培養創新意識
閱讀教學中聯系比較的形式很多。從比較項目的數量和內容的主次來分,有宏觀和微觀的比較;從題材以及內容和形式來分,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等。現行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主題篇列單元課文,即便是同一單元的課文或文體、或構思、或題材、或手法都會存在著可比較的相同點、差異點。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正反經驗、縱橫關系等溝通組織起來,促使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看問題,將認識引向深入,在思維的縱橫碰撞中獲得深刻的、創造性的閱讀體驗。
閱讀教學中的聯系比較主要有兩種方法:1.求同閱讀法。在閱讀探究文本時,將精讀文本(即閱讀學習的文章材料)和參讀文本(即用以比照的文章材料)在形“異”的表面下作相互比較,探究他們在內容、形式上的相同之處,這種異中求同的閱讀方法可以擴展閱讀的廣度,提高思維的深度,激發創見。2.求異閱讀法。這是將精讀文本和參讀文本比較閱讀時,在形“同”的基礎上,注重辨析兩者之間的不同點,著眼于尋找它們之間的相異處,這樣同中辨異的比照閱讀能更具體、更細微地理解文本特點,也極能萌發創見。
三、質疑問難,開發創新思維
質疑是思維的催化劑,著名科學家波普爾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從各種問題開始的”。觀察眼下的語文課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合作有序,似乎完全達到或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但冷靜地思考不難發現,這些課堂往往是形式上注重“新”,實質上依然“舊”。整個課堂沒有學生質疑,學生也不敢質疑,閱讀教學還是教文本和學文本,學生依舊成了“知”而不是“智”的貯存器。
——釋疑”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激情,鍛煉學生的釋疑能力,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四、猜測想象,發展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語文教師要發揮學科優勢,在閱讀學習文本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啟發學生去猜想,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特級教師魏書生就主張課堂中用猜測去解決不會的問題。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完全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想想,大膽猜猜。許多好作品,其結尾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回味的空間,如在教學泰格特的小小說《窗》時,曾留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去思索猜想:當另一位病人最后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時他會怎么想呢?有人認為這個病人會因此而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病情加重而亡;有人認為這位病人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后悔;還有學生認為如此毫無道德的人,不僅不感到羞愧,反而大罵、痛恨死去的病友……學生在想象思索后回答的內容,問題的深度,爭論的熱情,令人驚訝贊嘆。余興未了之時,再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病房中又來了一位新病人”,故事又將如何發展呢?結果證明學生思維的成果極具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