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關注學生,關愛學生;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們不是天天在想,天天在說,天天在談嗎?可是我們為什么總有這樣的感覺:“老師講了許多遍,仍有許多學生不明白;題目做了十多遍,還有一些學生有錯;老師的作業最少,也有一些學生不愿意做;老師的課上得精彩紛呈,可仍有一些學生不在認真聽”等等,這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不明白。
其實我們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原來的教育體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切都是為了老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是以老師為中心的。過去我們認為老師好教學生就好學,現在看來并不等價,有時候甚至是對立的。所以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原因很簡單:整個教育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老師的好教;這就要我們去研究學生、研究教育。
教師在教育時如果能夠盡快讓學生活動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此時學生就處于真正的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就能得到發展,他的收獲就像鮮花怒放。那么該怎樣入手呢?
一、轉化觀念,關注學生
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真正明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了不斷地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要明確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要依靠學生的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天性,釋放學生的一切能量。因此,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等等,要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1.從師本走向生本
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必須打破狹隘的學生主體觀,樹立全面的生本意識,改變教師在教學中按教師好教的思路設計的一切程序,變為老師的設計為學生的設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和學習的主動者;變教師的意志為學生的意志——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場所;變拘謹肅穆的課堂為活潑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要按教學規律設計程序,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方法,要了解學生求知、生長的規律,采取多種形式的激發機制,讓學生在教學中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感悟、訓練,要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
2.從演員變為導演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的教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育成果最后要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職能是如何促使學生更好地學。教師是產婆,不是產婦。教師在教育中的聰明才智應體現在“導”上,而不是在“演”上。有些課的設計相當精彩,教師表演得也相當成功,一節課中教師表演的淋漓盡致、巧妙絕倫,但是如果教師不是立足在學生這一主體,那最好看也是教師的表演好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必須是導演,只能在幕后指揮——來導學、導情、導趣,讓演員——學生在課堂上去生動活潑地表演,當然導演還必須有充足的時間讓演員演,在表演中不斷提高能力,提升素質。一句話,教育最終不是為了發揮教師的聰明,而是要通過教師的聰明才智去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二、凸現主體,開發潛能
俗話說:世上不乏美的事物,而是缺乏一雙慧眼。其實學生都是很聰明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所以“生本教育”給我樹立這樣一個信念:學生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善于挖掘。
1.重過程,重結果
我們平時評價學生往往只注重他們的學習結果而輕視學習過程,以結果來衡量學生,常導致對學生的片面認識或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尤其是結果不很理想的學生。新的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對學習過程的重視:既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喜好、態度、方法、思維特性等,重視突出在學習過程中千方百計地促進學生以一種激情投奔于學習中;又要重視過程的評價研究,一切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起促進的方面,我們都要給予積極的評價,也許有時候積極的學習不一定及時有好的結果,但是我們必須以積極的評價來正確對待,因為長此以往,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出現。總之我們要變以前的只重結果為既重結果更重過程。
2.重激勵,重賞識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呈現出層次性的發展的五個階段,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教師,要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流,要做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在教育中不斷地滿足及激發學生的需要,要賞識學生的每一個方面,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學校無小事,處處顯教育,也許正是這點點滴滴的賞識激勵,是學生走向成功的不汲之源。如果真正建立起了激發模式,就像我們是用鑰匙打開了汽車的馬達一樣,我們就從灌輸者走向了引導者,從知識生產者的藍領變成了知識生產過程的管理的白領,從參與化學反應的元素變成了催化劑,學生的學習的巨大能量就被我們發揮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