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為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 有效性 探討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可以降低師生精力物力付出,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那么該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筆者淺談以下五個方面的看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儀表、眼神、表情、動作等儀態,努力給學生留下一種美的享受。如果教師常常以一種鼓勵和賞識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誠的微笑、大方自然而又親切的動作,有時會勝過苦口婆心的批評和勸說;有時能使課堂變成智慧閃光、靈感涌現的殿堂;富有親和力的教師,表情是面帶微笑、生動活潑、和藹友善的,學生感到老師就生活在他們中間,學生會感覺到老師是愛他們的,師生的心靈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教師在上課前不僅要準備教案,更重要的是準備一個好心情,從而教師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這是一節成功的課的必要條件。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高中數學是初中數學的提高和深化,高中數學語言表達抽象,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知識連貫性和系統性較強。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的期望值普遍過高,而同學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導致數學學習興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第一時間創設情境,制造懸念,激發情感,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好奇心,產生如饑似渴的學習欲望。因此要努力營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在實踐中,我經常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害怕數學——厭惡數學——喜歡數學——愛學數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創設情境可通過動手操作、看動畫演示、做數學游戲、講數學故事、聯系實際生活等多種方式進行。因此關鍵在于教師要創設好問題情境。創設情境必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要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出發,要貼近學生生活,要帶有激勵性和挑戰性。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主性地學習。例如講《橢圓及其定義》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平時切蘿卜的情景,不同的切法,切面就有不同的圖形,這樣學生自然有了直觀的感受,然后師生動手做書本的實驗,再引出定義,這樣整個引入自然、直觀、有趣。又如平移和旋轉這一章,配上的導圖是充滿運動的天體和星球。在教學時給學生講些關于天文學的知識,和學生探討有關“神舟六號”,讓學生感受宇宙的無窮魅力,引發學生對數學的無限遐想。數學故事及數學典故有些能反映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講勾股定理時,給學生介紹歷史上有多少數學家、名人甚至總統,曾經用各種不同方法來求證此定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講數列極限時較抽象,可以先講一個“古印度分牛的故事”等。總之,要使他們感到數學與現實有關,學習數學對自己的成長很重要,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會“啟發”,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從現實生活講起,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講起,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的聽課能力
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課時不懂得方法,學習效果不明顯。怎樣教學生聽好課?(1)預習后再聽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課前預習是學好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前提條件,在教師圍繞“四精”開展教研教學活動的要求下,預習顯現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此,學生課前應根據教師安排的預習提綱和問題,認真預習。預習的重點對象是教材,做到預習后思考課后練習題,做到預習有筆記,帶著預習疑問去聽課。(2)學會聽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問題是數學的首要任務,通過解題可以鞏固和檢查所學的知識,從一定程度上說,解題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生數學能力高低的標準。學會數學解題,提高解題能力一般都要經歷從簡單模仿、反復練習、變式練習的長期過程。從解題能力形成發展過程分析,在新課、習題課、復習課、作業和測試講評課中,學生應主動與教師配合,積極參與解題思路探索,積極完成課堂練習和訓練。學生要注意理解教師對例題中已知條件與設問間內在必然聯系的分析,重視教師對解題思路和步驟的歸納,重視在講解典型例題中對各種解題模式的歸納。重視養成解題的自覺領悟和自覺分析習慣,不搞“題海戰術”,從而形成解題先易后難、“先死后活”。在解題學習活動中應區分例題的“分析過程”和“解題過程”的不同,既要學習怎樣解題,更要理解教師為什么這樣解題。學習數學不但要學習教師對例題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領悟教師對概念、定理的理解,公式推導過程中知識發生、發展、形成、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3)筆記少而精。從數學科的特點出發,數學課學習的重點應注重聽教師的講解,積極參與思維活動,積極動手訓練。而筆記只要提綱挈領地記下補充的結論和例題以及主要步驟,課下再詳細補充完善。這樣做才能既保證聽課的質量,又再一次思考和鞏固了課堂學習的知識,其結果必然會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指導學生掌握思維方法
日本著名的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指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進入社會后幾乎沒有機會應用……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銘刻頭腦中的數學思維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高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1)歸納演繹。歸納就是將多個共同點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找到他們的共同點,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演繹就是將歸納出的結論運用到解題中來的一種方法,當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問題中來時,也就是演繹。只要學生掌握了這兩種方法,并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2)類比與聯想。類比即為將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的思維方法。聯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時想到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數學的思想方法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在學會了一個知識塊后,可以用類比的方法去研究新的知識塊。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新問題,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五、師生課后的及時反思
課后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數學學科的特點確定了數學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長期有效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及時做好有效反思。反思可以是課后,還可以是課前。如教學設計完成后,可以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課堂效率是否高,學生會不會產生抵觸情緒,師生交流是否會順暢,授課的進度,內容與時間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不協調。同時,學生的反思也是課后反思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一節課自己學會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又有個性。經過課后的及時反思,師生的教學活動將產生一種“諧振”,課堂教學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本身的業務水平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