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并不是新事物,我國古代教育家就有很多關于反思的至理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反思的形式、內容也多種多樣,形式上有聽課及教研活動中反思;校本學習中反思;撰寫教后記的反思等。內容上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反思;教學目標的反思;教學知識點橫向聯系反思;課堂閃光點及教學缺憾的反思,課堂反應反思,課堂機智反思;教學結構反思,教學內容反思,教學方法反思等。筆者從事了20年的地理教育工作,更換過了數次教材,送走了幾千學子,參與了N次的各類教學研討,也參加過多次的校級、市級、無錫大市級同課異構的公開課,也有幸獲得些榮譽。需要反思的確實很多,筆者本文就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部分內容反思舉例如下,不足之處敬請專家指正。
一、側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反思
【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課文第一個標題就是世界第一大洲,如何讓學生理解這個第一“大”字,我讓學生通過預先,自己去發現,教材就是試圖通過P3活動題第三個“想一想”層層推進,得出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這里面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面積最大可以引導學生看P3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看圖說話”就一目了然,學地理培養學生的能力首要的就是讀圖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學會“看圖說話”。其二跨緯度最廣,教師最好準備一個表格或地圖讓學生比較亞洲和南北美洲,非洲所跨緯度,由比較中獲取跨緯度最廣的知識點。其三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說亞洲跨經度最廣,而是說東西距離最長,有區別嗎?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會通過回顧經線相交于南北兩極點,得出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所以亞洲是東西距離最長。
關于亞洲的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使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有兩點值得反思,其一什么是“放射狀”?哪位同學能舉例說明嗎?肯定有同學會聯想到放煙花,教師也畫一個簡易的放射狀線條圖,這樣聯系生活所見所聞學生影響很深刻。其二“周邊海洋”,為什么不說是“四周”海洋,讓學生看P2圖6.2“亞洲的范圍”找一下亞洲西連什么,展開討論。學生不僅對流向“周邊海洋”印象深刻,而且加深了亞歐大陸相連的印象。
二、側重學生感受的反思
關于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學生想說的很多很雜,其中學生說的這幾個感受我影響比較深刻。
1.富士山不能上去,很丑哦!很多硫磺,石頭像黑雞蛋一樣。我就由此入手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山上多硫磺,為什么黑?通過討論學生對富士山是火山,日本多火山地震,礦產資源缺乏,印象非常深刻,由此還可以引入日本是資源小國,原料燃料需大量進口等。
2.日本是河多,瀑布多,溫泉多,坐車暈頭山路多。學生的這些真實感受是引入地形圖的最好切口。說到多火山地震,學生問為什么地會震動啊?這個問題高中老師會討論,初一學生物理還沒有學,怎么辦!我就問:人高興了會手舞足蹈是吧?是!人悲傷欲絕就會痛哭流涕是吧?是!你怒發沖冠時很可能會和小朋友打架吧?嗯!以上三種都是人在尋求一種心理平衡,地球也是哦,當能量積聚過剩就會爆發以求平衡,這就會有火山地震。那年正好是汶川地震的下半年,我讓學生在教室里進行地震演習,哨聲一響學生一下子躲到桌子底下了,但是多數是身體躲進去頭在外面。我們討論演習的得失時,我問同學們:手指掉了人會死嗎?不會!那同學們說說頭掉了會怎么樣啊?麻煩大了哦!
3.還有同學說對日本的印象是日本人特別喜歡吃魚,吃法五花八門。也讓同學們討論一下。我說中國有一句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來日本人只能靠海吃魚了。由吃魚到漁業發達引入“島國”這樣的海陸位置、到“造船業”到“海運發達”知識點順理成章。
三、側重問題引領的反思
歐洲西部學生預習以后問題比較多,歸納起來有以下主要問題值得反思:
1.歐洲西部就是西歐嗎?我讓學生討論,雖然很多同學認為不一樣,但是,說不出所以然,這也難怪,教材沒有指出西歐、北歐、南歐、東歐的概念,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指出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其次簡單舉例如意大利在南歐、挪威是北歐國家,讓學生在投影中查找是否在歐洲西部。其三,由歐洲西部的范圍可以順勢引入歐洲西部的面積500萬平方千米,學生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老師可以問:誰知道我國的陸地面積嗎?雖然沒有學中國地理,但是很多學生知道960萬這個數字。“原來歐洲西部只有中國的一半大啊!”由簡單的數字比較學生們對歐洲西部的面積就有了大致的概念,而且印象深刻。
2.歐盟國家可以在西歐各地自由購買房產等,我們中國不是也可以嗎,沒有什么特殊啊?這個問題是理解歐盟作用的很好切點。首先通過教材P58圖8.14示意圖讓學生歸納歐盟在本區域內經濟領域的作用。其次討論學生提出“沒有什么特殊”的問題,在國內你老爸被限制在北、上、廣炒房,他可能會罵娘了哦。而歐洲西部有15個成員國,而同樣可以在各國自由買房。所以歐盟的作用之一就是試圖打造出“一個國家”。因此為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就必須要有統一的貨幣——歐元。有同學問:現在不是法國還有法郎,英國還用英鎊嗎?確實是!這說明歐盟還用很長的路要走,最近始于希臘的歐債危機不是正在考驗著歐盟嘛。
3.學生談在英國的感受時說:一周有三四天是陰天,濕漉漉的;老是生吃蔬菜,吃西餐。由此可以探討以下知識點:其一為什么會經常陰天濕漉漉的,我們一起來幫他尋找答案。讓學生“看圖說話”指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西臨大西洋,看P63圖8.22說出本區氣候類型是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歸納氣候特點全年溫和濕潤。其二為什么吃西餐,讓學生們各抒己見,陰天多光照不足水稻會不會成熟?——能活不能成熟。雨多種小麥會不會成活?——小麥根部會腐爛;只有草,長的是郁郁蔥蔥,人總不能吃草吧!被逼無奈只能吃吃草的動物了!難怪英國的輪廓很像小兔子了。學生在哈哈一笑中理解為什么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也理解了他們為什么習慣西餐。
4.學完歐洲西部讓學生說說對它經濟總的印象,我想應該圍繞“三足鼎立”經濟即發達的制造業、綠色的金子、繁榮的旅游業。這樣學生通過總結對歐洲西部的經濟地位就了然于心了。
四、側重知識點誤區的反思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經常誤解為整個非洲,我從教材的目錄標題“東半球的地區”入手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在標題下,到地圖上查找本區,對本區的半球位置產生深刻印象,讓學生從地區分布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北非山水相連,共同組成了完整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