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翻過那座山》是一篇文質兼美、含蓄雋永的散文,其優美的意境,新穎的象征,反復的主題吟唱,懸念的結尾,細膩的心理刻畫,樸實的語言,使讀者在誦讀之間,動氣提神,吟唱之余,咀嚼不盡。
深遠的意境,狀少年的翻山圖景如在目前。
本文言近旨遠,語言生動流暢,能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反復品讀課文,我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少年翻越山頭的畫面:清晨,“山道上還籠罩著蒸人的青草濕氣,”他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一刻也不停的趕路;離山頂只有幾步了,“少年開始快跑起來”,站在山頂眺望,前方是連綿起伏,不見終點的長長山道,費了好大勁,才站穩打顫的雙腿;“幾乎是手腳并用爬過來的,”“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任憑額頭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會,心想還是算了吧!突然,“頭頂劃過一道亮光,”他看到了海鷗,看到了一片雪花般的羽毛……沿著山道緩緩爬去……
這真實生活的藝術再現,讀者自然會深深地陶醉于作者寫意式畫卷里,仿佛身臨其境,又感同身受。誰不為少年的行為喝彩?誰不為少年的毅力鼓舞?誰不為少年的前景擔憂?誰不為少年的抉擇高興?
這樣的圖畫空靈中透出真實,形象里流露出生動,理性后藏著浪漫,共同營造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直程云帆絞滄海”的誓死追求理想的悲壯氛圍。
新穎的象征,化深刻的哲理為淺顯。
閱讀本文,撲面而來的是文章新的象征手法。這些特定的具體形象,傳達的信息又何止事物本身,它更包含了與之相近、相似的深刻的含義。作者隱約曲折地表現出事物的象征義,化抽象為具體,以所見知所不見。
顯然,文中的“高山”、“大海”所顯示的并非字面含義,而是有所象征,有所暗示。教學到此處時,好多學生不假思索的指出“高山”是內心的高山,而絕不是現實世界里實實在在的高山,“大海”是心靈的大海,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波濤起伏的大海。不過,僅理解到這個深度還不夠。其實,文中的“高山”象征的是前進途中的重重困難和挫折,而“大海”象征的則是作者心中追求的目標,也就是他確定的遠大理想。
學生通過反復品讀,體會出“山戀”和“大海”的象征義并不難,而要較準確地說出“海鷗”“羽毛”是希望的使者成功的向導就有難度了,我是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反復品味,悟出隱在其中的深刻含義。
反復的吟唱,突出文章的主旨。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既把文章緊緊地串連在一起,構成一個嚴謹的整體,又使“每一顆珍珠”都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還強化了主旨。
第一處出現這條起線索作用的句子,臨摹出了少年清晨出發攀登山峰時的心理,是少年啟程時的信念。
第二次出現這句話,是為了引出文章插敘的內容。正是靠祖母唱搖籃曲似的“念叨”,“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這一咒語,才在少年的心理生根、發芽,進而演變為后來翻越“高山”,去欣賞“大海”的實際行動。
緊接著,這句話又出現了三次,它們也許是翻過山巒,而未能遂愿的自我鼓勵;也許是思想認識的提升;也許是遭遇挫折后內心的激烈斗爭,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引出下文,精疲力竭沮喪懊惱,心力交瘁的少年,終于艱難地戰勝了彷徨和動搖,決心奮勇前進。
最后一次出現這句話,少年的心已堅硬似鐵,少年的意志已果斷如鋼,不管風雨有多大,不管路途有多遠,也不管結果會如何,他都無怨無悔,勇往直前,決不退縮,這句話既照應了前文,又幻化為少年心中的堅強信念,永遠追求,同時也是他的博大胸懷與感悟。
只要目標確定,滿懷堅定不移的信念,勇敢的面對困難和挫折,挑戰極限,戰勝自我,就一定能實現偉大理想。我想,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的寫作意圖所系,作者正是希望讀者認識到,縱然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充滿艱辛,伴隨苦難,但前途是光明的,風雨之后總能見彩虹。編者也希望學生明確:經過一番寒徹骨,梅花就會撲鼻香;成功是肯定的,付出代價也是必須的。
本文懸念式的結尾,暗示性極強的收筆,為文章增色不少。灰心之余,想放棄翻山去看大海的念頭之時,少年突然看到了那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導——海鷗,收到了它送來的那一片雪花般潔白的羽毛,于是“便在心中化作巨大的騰飛的翅膀”,前進的不竭動力,精神的莫大鼓舞,“沿著山道緩緩爬去。在少年的耳畔——或許是他的內心深處——已經開始輕輕回蕩起大海的濤聲。”
這就鮮明地昭示了少年的未來: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致死不悔的精神,艱難地跨越一座又一座巍峨的山巒。闖過一道又一道人生的關卡,斬除荊棘,歷盡千辛萬苦后,抵達成功的彼岸,實現了自己一看大海的偉大而艱巨的目標。
也許,少年是幸運的,畢竟實現了個人的理想,克服了困難,站在了海邊,欣賞到了大海的波濤洶涌、白浪滔天,碧藍如洗、天水相接的雄壯之美。少年的命運顯然能激發學生那堅毅的表情、握緊的拳頭,嘹亮的回答就是很好的證明。
只不過,教學課文時,也有同學對少年的行為提出了質疑,對文章的結尾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如果少年在沮喪、灰心之時,沒有聽到“一種生靈的聲響,”沒有看到海鷗“像引路一樣飛過前方的山頭,沒有收到海鷗送來的潔白的羽毛激發的動力,它或許就此放棄了,永遠也品嘗不到成功的滋味,永遠也欣賞不了大海的魅力。學生的想象夠大膽,也很合理。試想,他們的假設都成功的話,那么,文章的結尾就頗有爭議,我很欣賞他們的勇氣和質疑的精神,也贊揚了他們的這一說法,但是,說句心理話,我還是覺得原文的結尾更含蓄、更有深意,不直接明言少年看到了大海,而用“輕輕回蕩起大海的濤聲”,象征暗示,更耐人尋味。而少數學生的這一觀點,過于消極,過于實在,容易誤導學生,成功的關鍵時刻,有時放棄也是一種結果。而這與全文的精神是相悖的,與作者的初衷是相斥的,與我們所倡導的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抵觸的,我只是肯定其創新思維,卻不認可其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