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各種技術的發展帶動人類社會從各個領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中,無不蘊藏著深刻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理念,物理在這些新技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物理教學帶來了許多變革,這些年高考也越來越關注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多的信息題出現在物理考卷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社會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教師在這一場變革中該充當怎樣的角色,才能更有效的帶給我們的學生一些有益的幫助呢?筆者就信息收集與物理教學的融合談幾點粗淺見解。
一、將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融于教學
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處理和交流的能力。在新課標中,把有關信息的這三種能力培養寫入了大綱,可見其重要性。
教科書和其他參考書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使學生發展多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慣性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等內容的教學中,可以由教師事先指導學生通過收集有關信息來進行實驗或探索活動。教師平時還應該注意跟蹤電視臺的科技欄目,對這些欄目中與物理教學內容的相關程度、節目質量、難度有所了解,在物理課的學習中及時給學生指出獲取最新相關信息的渠道,幫助學生逐步步入自主性學習軌道。
近幾年高考中出現的信息應用題,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是培養能力的好題,教師可以特別關注。比如近年高考中有許多關于“地球潮汐”、“航天飛船發射與回收”、“電磁炮”等的問題,最終只要緊扣一兩個知識點,即可得到正確的解題方向。這類試題,往往是“高起點、低落點”,有人形象地比喻成紙老虎一點也不錯。但是平時接觸信息少的學生往往一遇到新的情景,一遇到長的文字,首先就產生懼怕心理,有無從下手之感。所以,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思想上、心理上的障礙。并在平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使其能在一堆新的文字中高效地提取有用信息。提取信息的過程,可借助于語言理解,可借助于v-t圖像,也可借助于物理情景草圖,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訓練學生去嘗試理解,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教師還要擅于在教學中,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再現前人是如何創造輝煌的,讓學生在前人走過的軌跡上,經歷失敗和成功的磨礪,體會成功的喜悅。例如,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牛頓三大定律,各種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等。內容教學中突出科學創新思維的教育,并逐步滲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極限的方法、控制變量的方法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學會根據現象或事實進行科學推理的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加深對研究方法的領悟,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認識和創造能
在培養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教師或學生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培養。例如在物理教學中穿插介紹伽利略敢于懷疑、不盲從權威的思想;布魯諾為堅持真理而獻身的精神;牛頓的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居里夫人的刻苦鉆研、勇于實踐;我國當代的物理學家為祖國的強大而奮發拼搏。教師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是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的,具體學科任務的解決是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進行的。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和適當的幫助,以培養學生優良的物理思維品質和建立堅實的物理基礎為目的,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三、將網絡技術充分應用于開展研究性學習
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采用的活動策略。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物理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將網絡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既有利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諸如電子書籍、電子期刊、數據庫、數字圖書館、教育網站和電子論壇等網上物理教育信息資源,可使教學媒體從單一媒體向多種媒體轉變;使教學活動從信息的單向傳遞向雙向交換轉變;使學生從單個的學習活動向合作學習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