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課程改革以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一直是新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意識與探究意識不斷生成、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舉措。它旨在改變課程實施過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其最終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由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轉化。要真正實現“社會人”的轉化,學生必須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一、關于自主學習和“導學案”
1.自主學習的實質
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其實質是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主動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相對于“他主”學習方式而言,自主學習的特征可以概括為自覺(自律)與主動(積極)。自主學習所強調的是把學習建立在內部動機上的想學、愿學、樂學、會學、善學以及堅持學的基礎之上的學習方式。這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學生的自主性是否得到發(fā)揮,要看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建立自我學習的責任感,是否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以促進自身潛力的發(fā)揮。
2.導學案設計前提
基于自主學習和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指導,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就是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準備組織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和時間。我所在的學校也在致力于課程改革:“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為此很多學校改變了以往的“先教后學”,大膽提出了“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利用“導學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打造高效課堂。
沒有導學案就不會有真正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導學案不同于教案。“導”就是指導、引導;“學”不是講,也不是教,是以學生學為根本要求;“案”是一種方案,一種設計,不是知識、題目的簡單堆積。導學案不是傳統(tǒng)的教輔材料,不應該是“剪刀加漿糊”的產物,它必須是一個科學知識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學案必須承載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師的教學思想,還應該保證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必須的知識,必須把知識升華成一種學習經驗,必須能生成學生的學習能力。
編制導學案時要注意導學案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格式必須統(tǒng)一。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其基礎知識、典型例題、課堂檢測、作業(yè)設置等相應內容均要層次化,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作業(yè)設置選做題和必做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空間。
3.運用導學案的基本步驟
運用導學案“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具體措施采取“一課三步,三步六段”循環(huán)大課堂的模式。
課前三段:編寫導學案、集體備課、個人備課;課中兩段:前段分為重申目標、學情調查、問題匯總、精講點撥、當堂檢測、小結作業(yè)。后段十分鐘下發(fā)導學案,簡述主要內容,提出學習目標指示預習方法。課后一段:此段即總結。教師批改導學案,寫出課后反思;學生寫出課堂回顧,寫出本節(jié)遺留的問題,并求助小組學生或老師解決掉遺留問題,總結錯題到錯題本。
導學案的使用分為三步,先是自學,再對學,而后群學。通過自學,要求50%的學生能夠解決50%的問題;然后進入“對學”,在對學階段要求70%的學生,能夠解決70%的問題。而后進入“群學”即在課堂上共同學習。通過群學解決自學,對學階段遺留下來的問題。這樣的學習能不高效嗎?
二、導學案的作用與效果
1.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利用導學案“先學后教”,在這個把權力歸還給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并在做主人的過程中找回了丟失已久的信心,讓他們有了學習的興趣,慢慢就“樂學”了。當然除了興趣和信心外,還要給孩子一種科學的學習的方法,解決一個“如何學”的問題。導學案恰恰為學生的自學指明了方向,明確“學什么”、“如何學”,就如同擁有了金鑰匙,假以時日,學生一定會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此同時,由于學生課前進行了自學,課堂上變成了針對問題,答疑解惑的場所,這樣課堂就如同知識超市一樣,學生根據自己所需選擇,即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學生會沒有興趣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也就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為高效課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
2.為高效課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
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是通過課堂教學手段,來滿足“三大目標”:第一是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變“接受式”學習為自選“超市式”的主動學習,并注重學習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課堂作為“主陣地”,主動承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諸多要旨要義,以培養(yǎng)“完人”為目標,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生命的狂歡、成長的幸福,變“苦學”為“樂學”、肯學、會學、學會,實現真正的終身學習;第三,要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滿足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要求,幫助其實現職業(yè)的幸福感和個人成就感。
以導學案為統(tǒng)領的高效課堂,以小組組織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本質,以“三維目標”為方向的一種教育思想體系,它真正實現了高效課堂,高效學習。
筆者在2009年觀摩了一堂“導數在研究函數中的應用——單調性和極值”的市級公開課,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課堂上同學們情緒高昂的討論問題,因持有不同的觀點爭論的面紅耳赤的場景,至今難以忘懷。當時教者采用的就是“先學后教”,以導學案為統(tǒng)領的教學方式,那節(jié)課前,教者下發(fā)了導學案,學生和平時一樣,先自學,再對學,而后群學。教者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互相解答課前學習遇到的困惑。課堂上,學生爭論的相當熱烈。如同學們在討論極值存在的條件的時候,有的同學說只要f′(x)=0有根,有同學當即舉反例說明此觀點不成立。還有如何判斷函數的極值是極大值還是極小值的時候,有的同學不假思索的說,看數值大小,但是認真思考的同學就發(fā)現了導學案的自我檢測中求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時候,發(fā)現極大值反而小于了極小值的現象。此時教師馬上說明因為函數的極值不同于最值,它是個局部性質,判斷極大值和極小值一定要嚴格按照定義,不能簡單地從數值上來判斷。到了這里與會的各位專家笑了,這就是老師起到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正是新時代教師應該充當的角色,是輔助者,而不是灌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