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史料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觀察分析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由于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太少太簡單,需要教師恰當補充適當的史料。本文以“九一八事變”為例,說明探究式教學是史料教學的最佳方式。教師在組織史料教學時應突出注意幾個問題:選取的史料要有價值,要經過考證,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梯度;教師要引導讓學生搜集和積累史料,培養學生初步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史料教學 閱讀能力 探究式教學 搜集和積累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和“論”是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應在教學中應恰當地引入相關的史料有效地組織教學,做到史論結合。
一、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必要性
史料承載著人類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是我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依據,教材中已有的歷史性結論是前人根據歷史而得出來的結論。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中現成的“結論”,那么,歷史教師就很難提高學生的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就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的學生,也就不可完成時代賦予歷史教師的歷史使命。
對于同一個史料而言,處于不同時代的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教師要借助于歷史史料的分析與探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新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改革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由此看來,運用史料進行歷史教學也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
我們使用的教材中通過小字提供了不少史料作為正文內容的補充,但因為考慮到受教育對象是初中學生,為了避免專業化和成人化,同時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材提供的史料還是太少太簡單,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教材以外的歷史史料。史料教學尤其必要性,也有其必然性。
二、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史料
我在講述“九一八事變”這一目內容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國、共、日三方對東北的立場和態度,也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和結果,只提供三則史料:
1.“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
2.“九月十八日夜里,……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數名,向柳條溝方向走去,……在那里,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裝置在鐵軌旁,并親自點火。時間是十點鐘剛過。轟然一聲爆炸,炸斷的鐵軌和枕木向四處飛散。”(日軍花谷正的回憶錄)
3.“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于不顧。”(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接著我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就搞清楚“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日軍的借口)和事態發展以及最終結果。除了對材料中的“支那”、“滿蒙”、“遺策”等含義作必要的解釋以外,從頭至尾,我都讓學生自己閱讀史料,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提取歷史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沒有費盡心思去幫助學生如何解答,也沒有刻意要求學生背誦,然而同學們卻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從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得到了一些感悟,結合長期的史料教學與思考,我認為歷史教師在使用史料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取的史料要有價值
教師所選取的史料一定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于幫助學生解讀教材來說一定是必要的和有價值的。通過教師所選取史料的閱讀和訓練能夠為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廣大空間,能夠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史料的能力。教師選取的史料要圍繞教材,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不能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往,與教材毫無關系,與學生實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2.選取的史料要經過考證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能夠獲取史料的范圍很廣,空間很大,途徑很多。諸如圖書、報刊、網絡、電視、影像資料等等十分豐富。一些史料往往不是原始材料,真偽難辨。尤其是來自網絡的史料最容易獲取,但真實性和可信度最低。教師在選取史料時一定要進行一番考證,不能圖省事,信手拈來,要本著科學的態度,負責的精神,對所選取的史料一定要正本清源,力爭使用第一手材料、原始的歷史史料。
3.史料的選取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
選取的史料不要太過于文言,晦澀難懂。初中生雖有一定文言文基礎,但是他們對古文字的閱讀和理解水平畢竟有限。一般來說,半文言半白話最好。如果某一史料非常有價值,其內容特別適合教學,教師又十分看好,非用不可,但文言文的難度較大,那么,教師可以運用括號添加注解,從而排除學生閱讀中的障礙。
4.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梯度
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理解能力設計一些問題。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浮淺,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梯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上來,也不可以用“是”與“不是”等簡短的判斷式詞句來作答。問題的設計要關注“三維目標”,特別突出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要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和解答問題來獲得知識,受到啟迪。
5.探究式教學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教師提供一定的歷史史料,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一些由淺入深探究性問題,這完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如能借助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示歷史史料,使其更直觀、形象、生動,就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在好奇心的不斷驅使下,積極參與課堂,通過對一些史料開展討論、辯論和質疑,培養其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內化品質,凈化心靈,提升素養。
6.讓學生搜集和積累史料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方法上,“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重要。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各種文獻,廣泛接觸歷史史料,并教育學生做有心之人,注意史料的搜集、積累、歸納和保存。搜集史料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過程,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有效地克服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深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比如臺灣問題、南海問題、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伊朗核問題,“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狀況、計劃生育、養老保險,還有即將召開的“十八大”等等,學生可以采用不同方式、通過不同渠道,如使用下載、打印、摘抄、拍照、錄音、錄像等手段來獲取圖書、網絡、報紙、實物等“未來”的史料。試想一下,一個出生在辛亥革命時期至今還健在的老人對我們來說是不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學生自然就明白搜集和積累史料的價值和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