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傳統的“文檢課”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不足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我國高校文檢課應該樹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質為總目標,通過“以我為主”和“合作滲透”兩種基本的路徑與模式實現文檢課向信息素質教育的轉型改造,為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撐做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信息教育;文獻檢索課;信息素質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3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12-0116-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s
Base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Zhou Qingmei1 Xu Yuequan2 Wu Guijin1
(1.Libra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erbin 150040,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sufficiency in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s,this articl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the implementation route and model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y reform of traditional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s.
〔Key words〕information education;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s;information literacy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理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以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件精神,國內高校紛紛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這一工程以項目為載體,積極鼓勵本科生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創新實驗項目,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地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帶動學生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這一舉措無疑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培養有創新思維,有創造能力的創新人才,高校圖書館應發揮特有的優勢,適時地把“文檢課”的目標與內容拓展到信息素質教育上來[1],使文檢課作為信息素質教育的主體,對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而且重要的作用。
1 現階段文檢課與信息素質教育的差距
1.1“文檢課”與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并行
目前國內高校大部分以開設文獻檢索課作為開展信息素質的主要形式。而以培養信息素質為最終目標的文獻檢索課卻通常被劃定為公共選修課。這也使大學生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雖有2007-2010年的本科創新實驗項目,但絕大多數大學生沒有選修過文獻檢索課,缺少足夠的信息能力作為創新支撐。這勢必使學生對本科創新課題的掌控捉襟見肘。
1.2“文檢課”忽視了信息利用能力的培養
根據1992年國家教委下發的《文獻檢索課教學基本要求》的有關精神,文獻檢索課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文獻、文獻檢索、檢索工具、參考工具書、數據庫、計算機檢索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適當增加閱讀方法和技巧、文獻整理與綜述、情報分析研究以及論文寫作方法等知識。雖然同是信息能力,但是前者偏重于信息的檢索,后者偏重于信息的利用,但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對于信息利用方面的內容從未得到過重視或者在教學中根本沒有涉及,以至形成了文獻檢索課重視信息檢索能力培訓而輕視信息利用能力培養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大學生信息能力不完整,缺乏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后果。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傳統的集中授課模式限制,在有限的課時內無法做到檢索能力與利用能力并重,也無法制造信息利用的需求和機會來強化信息利用能力[2]。但是信息利用能力是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擁有信息而不能有效利用信息的人,是無法啟發創新性思維的,因為創造性思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觀、猜測和想象為基礎進行的一種思維活動,但它卻是在信息大量積淀基礎之上的進發。正如貝弗里奇所說的那樣:“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沒有信息,不懂得科學有效地收集、儲存、處理和利用信息,就不可能有“得來全不費功夫”般的創新思維。因此,輕視信息利用能力培養的文獻檢索課是不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保駕護航的。
基于信息素質教育情境的“文檢課”建設研究1.3“文檢課”尚無法全面完成信息素質教育的任務
信息素質除了具有信息能力外,還應該具有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而文獻檢索課除了沒有完整的培養信息能力外,同時也未能實現信息意識的引導及信息道德的培養。
信息意識,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通俗地講,就是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求答案,這就是信息意識[3]。信息意識的有無或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信息行為與信息利用效果,從而也直接影響到學生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掌握自我攝取知識信息的方法。在創新教育環境下,學生只有具備了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較強的信息能力,才能激發創新思維,準確地發現和掌握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論點、新的發明創造,使自己的學習和科學研究課題建立在“選題新,起點高”的前沿陣地上,才能實現“由綜合而創造”、“由引進消化而創造”的創新過程,才能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始終保持求新、求異、敢于突破的創新活力[4]。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5]。信息道德的有無同樣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信息行為與信息利用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具有創新道德及科學素養。因此,在從事科學研究伊始,就要加強學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使學生躲避社會上的浮躁、近功急利之風的侵蝕,使學生在科研過程中做到不造假、不浮夸;求質不求量;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做到合理使用,不剽竊,只有這樣高等教育才能成功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科技才能持續發展。
2 文檢課實施信息素質教育的路徑與模式
信息素質教育不是單一的“文檢課”能夠實現的,尤其是隨著“高等學校本科生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啟動,通過本科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帶動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要求信息素質教育應是全方位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教育模式也不應僅僅是“請進來”,還需要“走出去”。
2.1“以我為主”模式及其實施辦法
繼續鞏固加強“文檢課”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將科研能力的培養作為文獻檢索課的一個目標,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早期科研訓練,有意識地將科學研究的有關要素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以科研訓練為經、以教學內容為緯的兼容性教學形態及情境,使學生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從而認真思考,自由探索,有所發現。
2.1.1 以“文檢課”為基礎“布點”
“文檢課”應以科研為主線進行教學改革。即便是講授理論、概念,也不要平鋪直敘,而要結合鮮活的科學研究案例。比如,介紹文獻檢索的意義,通過列舉有說服力的事例,突出文獻檢索與科學研究之間的因果關系,可以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重視,消除視文獻檢索為兒戲的認識上的誤區,正確認識它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檢索方法、檢索步驟的教學中,援引某科研課題的檢索過程,作解剖麻雀式的深人分析,必能牢牢鎖定學生的注意力,使之輕松掌握所學要領[6]。
由于文檢課本身學時偏少,不可能進行全面、系統的科研訓練,但對于科研論文的引證標注、撰寫課題綜述等有關的科研環節應強化訓練,使學生獲得初步科研活動的嘗試,提高科研意識,例如,在介紹文獻類型時,要精選典型科技文獻,講清參考文獻標準著錄格式,強調在論文寫作時必須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對引證文獻進行標注。另外,還應將撰寫課題綜述作為重點訓練項目,并在課程考核中將撰寫課題綜述作為一種考核方式,這樣既鍛煉文獻信息檢索和論文寫作技能,對論文引證標注方法再次進行實際演練和檢驗,又能綜合考量學生科研基本功訓練的狀況。
2.1.2 以專題講座、網上自助教學等“連線”
如果多數學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選修“文檢課”,則它無法實現信息素質教育。因課時有限,“文檢課”也未能圓滿完成信息素質教育的任務。因此高校圖書館除繼續加強以“文檢課”為主的的教學方式外,還應積極拓展以專題講座、網上自助教學等開放式的教學形式,拓展信息素質教育普及范圍。
定期舉辦電子資源的專題講座,使學生掌握現代化信息檢索方面的技能,使其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講座應包括Internet基礎知識及網上搜索引擎、中外文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各學科資源的檢索方法、各種類型文獻的查找和獲取技巧等、計算機檢索的基本原理等。
此外,還應增加文獻管理軟件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對自己所需文獻更好的進行管理。為提高學生信息利用能力,應舉辦科技論文寫作、信息分析與評價、信息調研、科技項目查新等講座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為其今后進行科研立項提供智力支持。聯合圖書館影音欣賞室及讀者論壇的教師共同開展信息意識及道德方面的專題講座:主要可以采取播放反映以大學生創新以勵志為主題的宣傳片,強化學生的感受力和洞察力,使學生能夠見人所未見,培養善于從普通的細節中捕捉有用的信息的素質;通過播放以學術不端為題材的警示宣傳片及舉辦知識產權法講座,規范學生的信息行為,使學生的科研創新保持良性的發展;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或本校的教學名師和科研骨干參與“學習論壇”,介紹學科前沿及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能結合所學專業,多途徑地獲取信息,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最終達到提高其創新能力的目的。
在線教學系統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加其收益程度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圖書館可以借助這一現代多媒體網上教學模式,靈活生動地組織教學內容,把相關的知識點有層次地組織成一種由節點和鏈接構成的網絡系統,通過理論推導,設定問題情景、案例分析、交互式的問答以及作業的在線提交和批改,培養學生獨立制定學習策略和掌握學習方法的能力[7]。使得由于時間、空間等原因沒有參加文獻檢索課及專題講座的學生,自助的進行相關內容學習。
2.1.3 開展多種宣傳活動,進行“拓面”
對有信息意識的學生,可以通過專題教育、網上自助教學的方式對各項內容進行“連線”指導,但是對于“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生,則應該開展多種宣傳活動,有計劃的對其實施信息素質教育“掃盲行動”,拓寬信息素質教育的覆蓋范圍。比如可以從班干部或公關能力較突出的學生中公開招募義務的信息素質教育宣傳員,為其開辟第二課堂,然后由他們對全班同學進行培訓,培養全體學生的信息意識;每年新生剛入學時,針對新生發放信息素質教育宣傳彩頁,并在圖書館的新生入學教育同期,有計劃的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宣傳月”,積極采取多種形式提升學生對信息素質教育的認識。
2.2“合作滲透”模式及其實施辦法
信息素質教育不僅要通過“請進來”,進行“拉”式教育,為了更好服務于為學生的創新活動,信息素質教育還應該“走出去”,進行“推”式教育。
2.2.1 與學科教師合作,實現信息素質教育進課堂
與學科教師建立良好的合作,是實現信息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結合的基礎,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學科教師的合作與支持,圖書館員針對學生專業領域的信息素養培養的種種嘗試,都只能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的。同樣,學科教師如果沒有圖書館員的支持,只憑自己以往的經驗和科研素養,所達到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將兩者聯合起來實施團隊教學,既能使學科教學隨時獲得信息資源的支持,又可將信息素質教育滲入各學科教學的具體過程,使學生在專業課知識的理解與消化中,提高信息素質[8]。
例如在學科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留出1~2課時,由圖書館教師前去課上介紹與該課程或學科相關的電子資源的種類及檢索方法,也可結合課程作業、課堂討論、結課論文題目等介紹電子資源利用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整合,為學生尋找或創造需求背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帶著需要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興趣,重視信息利用,培養信息意識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單純的信息檢索技術教育轉變為全方位的信息素質教育,如此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
2.2.2 走進創新團隊,直接對其科研活動提供信息指導
以筆者所在學校2009年本科生創新項目為例,2009年共申請國家級項目50項、校院共建60項。在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地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大環境下,信息素養教育作為創新教育的一部分,與國家、高校的改革發展步伐合拍,因此信息素質教育應胸懷強烈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抓好時機,深入到創新團隊中去,直接對其科研活動提供信息指導。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各學院都有創新團隊組織,并設有辦公室、專家顧問組、信息部、項目部、資金預算部、管理部等。為了使信息素質教育能夠很好的實現與創新實驗項目的無縫對接,首先要與創新團隊辦公室下設的各個組織進行溝通,將信息素質教育貫穿課題研究全過程,針對學生實際需求,分階段、分步驟的定制各項指導方案。
課題擬定時學生需要廣泛閱讀大量信息,撲捉研究熱點,需要對學生進行期刊、會議、學位論文等類型的科技全文數據庫檢索方法的培訓,通過查找課題所需要的文獻資料,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檢索詞擬訂,怎樣根據文獻數量調整檢索策略,從而提高查準率與查全率;如何對課題的新穎性進行分析;在學科教師對課題研究方法與思路進行講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開題報告的寫作。
課題研究過程中,應配合學科教師引導學生確定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核心內容,讓其帶著問題進行有關課題信息的選擇、分析、評價;根據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啟動專題培訓計劃,例如,特種文獻的查找、專利申請方法、科技論文寫作等,使學生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另外,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與創新團隊建立交流平臺,如建立QQ群,隨時了解學生需求,同時建立了導師信箱,及時與導師進行溝通,了解導師指導課題的進程及要求。幫助學生利用數據庫的個性化功能進行了課題跟蹤,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課題研究的新動態、新資料。例如,利用中國知網的個人數字圖書館或其它數據庫提供的RSS個性化定制服務根據自己事先保存的檢索式,進行自定義命題情報推送,從而對課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更新,根據需要定制所關注的學者、機構、科研項目和投稿期刊等個性化服務,了解最新研究動態,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課題結題時,指導學生綜合所收集的文獻信息,創造性的進行課題小結。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學生閱讀文獻的基本方法,養成善于逐篇進行總結并做出摘要的習慣,這樣一來可以為學生結題報告寫作時提供參考,二來也為參考文獻的標注提供方便,另外還要針對課題結題的格式,寫作方法等進行專題性指導。
3 結 語
我國高校開設文檢課有著比較長的歷史,為提高廣大學生的情報意識和情報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面對信息素質教育這個新世紀重要課題,文檢課應該樹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質為總目標,通過“以我為主”和“合作滲透”兩種基本的路徑與模式實現文檢課向信息素質教育的轉型改造,為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撐,為提高圖書館在高校人才培養的貢獻率做出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陸寶益.中外在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6):71-74.
[2]楊玫.文獻檢索課教學新模式初探[J].圖書館論壇,2004,(3):164-167.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5935.htm,2010-08-19.
[4]鄧小昭.信息教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情報科學,2000,(1):16-19.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81.htm?fr=ala011,2010-08-19.
[6]沙振江.高校文獻檢索課早期科研訓練型教學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06,(8):99-101.
[7]蔡筱青,黃海.高校圖書館對用戶進行數字資源利用能力教育的探討[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7):91-94.
[8]易斌.信息素質教學的發展趨向——與學科(課程)相整合[J].情報資料工作,2008,(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