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政務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問題。在采用文獻計量法的基礎上,以2002-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政務研究立項項目為樣本,從立項數量、立項類別、立項機構、學科分布和立項主題展開研究,從而回顧電子政務研究的發展狀況。結果表明,電子政務研究的立項數量和研究機構數量都呈回落趨勢。電子政務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及運行模式、信息安全保障及風險控制、電子政務績效評價及公眾接受和滿意程度成為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國家基金;電子政務;文獻計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41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12-0147-05
Review and Prospect on E-government Research Programs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Zhou We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E-government is a hot issu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It does some research on E-government research programs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rom 2002 to 2011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All the projects which have been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fund will be analyzed from several respects to review and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research,including the numbers of sponsored programs,the unit and region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ers,and key researchers.several interesting findings will be concluded.The numbers of sponsored programs and unit have been reduction trend.Information collectionand analysis of E-government,Sharing and operation mod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risk control,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government and Public satisfaction are the hot topics.
〔Key words〕national foundation;E-government;bibliometric analysis
電子政務作為電子信息技術與管理的有機結合,是政府部門和機構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和網絡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內部辦公,協同辦公和對外服務的程序、系統、過程或界面。與傳統政府的公共服務相比,電子政務不僅具有公共物品的廣泛性、公開性、非排他性等本質屬性外,還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以及更好的平等性等特征。我國政府機關對“政府上網”工程的正式啟動標志國家層面對電子政務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而隨后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系列性規范電子政務發展的通知以及由歷任總理牽頭成立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都極大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實踐的需要帶動理論的研究,電子政務這10年來也一直是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基于此,筆者試圖通過文獻計量法對2002-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電子政務研究的情況進行分析,從而細致描繪國內電子政務研究的概況并勾勒其發展脈絡。
當前國內采用文獻計量法對國內電子政務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學者并不多,主要有趙國洪[1-2]、王亞軍[3]、張可[4]等以及曾潤喜[5]等。不過他們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基本以CNKI或是CSSCI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搜索的論文作為研究樣本,并沒有學者將國家基金數據庫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第二,將政府網站建設作為文獻計量的主題,而政府網站建設僅是電子政務研究的新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政府網站建設為主題進行計量不能反映國內電子政務發展的全貌。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作為國內社會科學立項研究的最高級別,其研究成果能夠反映學科研究問題發展的基本規律,對社會科學基礎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奠基價值。為此,國家社科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既是衡量社會科學特定研究領域發展水平的基本標準,也是評價各單位研究實力和作者研究水準的重要指標。因此,通過對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據庫電子政務的立項情況進行研究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我國電子政務研究的現狀。
1 研究設計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樣本數據來自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立項查詢系統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綜合查詢系統,以“電子政務”為課題名稱的關鍵詞進行搜索,第1個基金項目是在2002年得到立項的,因此本文將檢索起點定在2002年,2002-2011年共得到46條數,由于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情況尚未上傳到數據庫,因此筆者將這46條數據組成研究樣本。盡管以“電子政務”作為搜索關鍵詞會有一部分遺漏,我們可以當做抽樣調查,分析的結果是可以反映該領域發展情況的。本文的分析將基于這46個樣本進行,運用EXCEL 2003對數據進行整理并運用SPSS 17.0進行描述分析,在研究主題社會網絡圖的構建部分將運用由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開發的ROSTNAT軟件進行。并試圖對以下問題進行解答分析:(1)立項數量有何變化?(2)立項類別有何變化?(3)單位分布如何?(4)學科類別情況?(5)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題有何變化學科分布情況?
國家基金項目電子政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 立項基本情況分析
2.1 立項數量分布
自2002年受到第1個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至今,電子政務研究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達到46項,立項數量的總體呈現波動趨勢,具體見圖1。由圖1可以發現,2003年電子政務獲得國家基金的立項數量大幅增長,主要原因在于2003年國家推行“政府上網工程”的繼續深入,而當年也被稱為電子政務年。2004-2006年趨于平穩,相較于2003略有減少,2007-2008年達到新的高峰,這與我國在200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電子政務建設息息相關。總的來說國家基金立項數量與國家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2009年國家基金立項數量急速下降,只有1項獲得支持,2010-2011年雖然有所增長,但也處于曲線圖的較低端。趨于穩定。值得思考的是,2009年立項數量的急劇下降說明自2007年和2008年后電子政務的研究是趨于成熟還是研究者的流失。而事實上電子政務仍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解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因此電子政務研究國家基金項目的回落可以從兩個層面解釋即國家層面對電子政務研究的投入后勁不足以及由此帶來電子政務研究人才的流失。圖1 2002-2011年國家基金項目電子政務研究立項課題數量走勢圖
2.2 立項類別分布
立項類別劃分主要依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立項查詢系統中的項目類別進行,其中將一般自選項目歸于一般項目,青年自選項目歸于青年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的面上項目歸于一般項目,青年科學基金歸為青年項目,由此立項類別分為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以及自籌項目,各類項2002-2011年立項分布具體見表1。從表1我們可以發現,電子政務研究的首項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為一般項目,根據數據庫查詢系統可知是由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楊鳳春副教授領導主持的“中國政府電子政務的模式與應用”。在此項目的支持下,以楊鳳春主任為首研究的中國電子政務的應用為其他學者研究電子政務打下基礎。這也充分體現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對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看,2002-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子政務研究立項課題中重點課題有8項,一般項目25項,青年項目12項,它們是立項項目中的主體;自籌項目為1項。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電子政務研究迎來新高潮的同時,青年學者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過程中,不少青年學者成為電子政務研究領域的新星,如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陳濤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徐博藝。
2.3 項目所在單位和地區分布
課題負責人的單位和地區分布,是對研究隊伍現狀和項目布局合理性分析的基礎素材[6]。根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立項查詢系統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查詢系統對單位的劃分,將項目所在單位分為高校、各級黨校、各級黨政機關、軍隊和省市社會科學院。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系統相對集中,高校是電子政務研究的主力軍。具體來說,國家基金項目對電子政務研究的46個立項中,有36項由高校獲得,1項由省市社會科學院獲得,各級黨校和軍隊分別獲得2項,各級黨政機關獲得5項。根據筆者整理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分別得到5項和3項立項,位于前列,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所得到2項立項,占機關總項目的40%。因此,與高校相比,省市社會科學院在獲得項目資助上雖有較大的差距。據此我們可以從基金的單位分布得出上海交通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以及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所是電子政務研究的重要力量。總體上來說,電子政務項目的立項共涉及16個省市,遍及東部、中部和西部,充分說明電子政務研究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其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具體來看,北京以9項項目位居榜首,上海、江蘇和湖北分別以8項、5項和5項項目位居前列(見圖3)。
2.4 所涉學科分布
學科交叉是現代學術研究的重要特征。電子政務研究作為以社會科學研究內容交叉點很多為主要特點的邊緣研究領域,它與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有著廣泛和密切的聯系。2002-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與國際自然科學基金電子政務研究項目的學科分布便是最好地證明,具體見圖4。宏觀上來看,電子政務研究項目的立項涵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自動化等5個學科。從微觀上考察,立項項目主要集中在管理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兩個學科,分別為19項和20項。其中管理學立項項目占總數的41%、圖書館與文獻學占43%。對電子政務的各項研究宗旨都是推動政府信息化,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助于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因此,來自管理學界的學者成為研究電子政務的主要力量,管理學科也成為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電子政務研究最多的學科之一。圖4 2002-2011年國家基金項目電子政務研究立項課題所涉學科分布
3 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的分析可以知悉近年來電子政務研究的熱點問題。課題題目是研究內容的精煉概括,基于此,筆者將運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沈陽教授開發的ROSTNAT軟件對立項項目的題目進行分析并構建社會網絡圖。沈陽教授開發的系列軟件已被學者廣泛運用在學術研究當中,如喻國明[7]。ROSTNAT軟件是專門的新聞分析工具,可以根據關鍵詞或者研究題目自動構建社會網絡圖,從而得到所研究對象的關系圖譜并發現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具體使用步驟如下:(1)將立項項目的研究題目集中于文本文檔中;(2)并用ROST NAT軟件對其進行一般性行處理得到研究樣本;(3)選擇社會網絡與語義網絡分析欄目,將研究樣本導入ROSTNAT軟件,點擊快速分析得到2002-2011年間46個項目研究主題的社會網絡圖,從而能夠深入探討電子政務研究的熱點。由圖5可以看出,“信息資源”、“系統外包”、“資源共享”、“風險控制”、“流程再造”和“績效評價”等是社會網絡圖中的主要關鍵節點。具體來說近年來電子政務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積極發展信息資源共享,使得技術、數據處理與政策、管理、組織、制度、政府治理等交叉、滲透,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與透明度。相關主題的研究17項,占到立項總量的40%。第二,致力于創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政策、制度、方法和手段等,重構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價值觀和能力體系,實現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流程優化,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等的轉型[8]。例如:近期立項的“電子政務與政府管理流程再造的理論與方法研究”、“電子政務跨組織業務流程模型與柔性控制方法研究”。第三,隨著政府職能由“管制型”轉向“服務型”,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公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公眾的參與等都成了新的研究熱點,為實現電子政府的公共服務導向、讓民眾獲得更好的政府服務等提供條件。第四,隨著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系統風險控制”、“服務外包”、“移動政務”等也成為學者研究的新主題,如華中科技大學的青年學者陳濤等。
4 討論與展望
4.1 電子政務的研究趨于回落
從立項數量趨勢圖可以發現電子政務的研究呈下降趨勢。具體原因可能是國家層面對電子政務研究支持的下降。不過深入來看,由于基金項目需要研究者申請才有可能立項。基于此,我們認為國內學者對電子政務的研究沒有足夠的持續性,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領域并未形成一支數量適中而又穩定的研究人員。大多數研究者對電子政務的深入度和專注度不足,對電子政務的研究僅是偶爾涉足。如在電子政務研究熱時期部分學者即使沒有相關理論基礎也投入到電子政務的研究中,以期依據時期熱點而使得其成果更容易發表。而這種回落趨勢也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的到相互印證。如趙國洪以核心期刊數據庫為樣本研究電子政務的學科發展也發現近年我國電子政務的研究呈下降的趨勢[2]。圖5 2002-2011年國家基金項目電子政務研究主題社會網絡圖
4.2 國家基金需要加大對電子政務研究的支持力度
自2002年到現在為止,國家基金項目對電子政務研究的立項支持僅為46項。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美國學者對電子政務研究保持高漲熱情和美國政府對電子政務理論擁有巨大需求時期,也即1998-2005年,其資助電子政府研究項目總數超過600個,資助金額超過4 000萬美元(約合3億元人民幣),且資助項目數和額度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國家基金項目對電子政務研究缺乏力度的支持不僅與學術界對電子政務研究的研究熱情極不相稱,也使得理論研究遠遠不能支持電子政務實踐的發展,很多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因此,國家層面必須加大對學者研究的支持,充分挖掘學者研究電子政務的積極性和持續性,進而為電子政務的實踐提供深厚的理論支持。因此,國家基金項目應該加大對電子政務研究的支持力度。
4.3 電子政務的研究仍將體現時代性和現實需求性
從對基金研究主題和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得知,國內學者對電子政務的研究既體現時代性又緊跟現實需求。研究不僅僅集中在“電子”方面,即如何利用技術優化電子政務系統,而且“政務”方面也受到學者的重視。如在立項的國家基金中有學者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再造政府業務流程進而方便公眾辦事;也有學者研究政府如何通過外包手段降低運行成本和提高服務效率。此外,學者對電子政務的研究也不斷與時俱進,如對移動政務的研究便是電子政務與新技術結合的產物。
參考文獻
[1]趙國洪.我國電子政務研究趨勢探究——一項基于期刊數據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7,(2):55-56.
[2]趙國洪.我國電子政務的研究范式與學科發展——基于核心期刊數據的分析[J].情報雜志 電子政務,2009,(2):93-102.
[3]王亞軍.近十年我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研究狀況與發展趨勢[J].圖書情報工作,2009,(15):133-137.
[4]張可,張毅,錢岳芳.國內移動政務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情報,2011,(5):98-102.
[5]曾潤喜,崔薇,曾忠平.我國電子政務的研究主題及其發展——基于2001-2009年CSSCI期刊論文的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1,(1):118-121.
[6]田雨普,張文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4):9-13.
[7]喻國明,路建楠.當前我國傳媒經濟研究的特點與問題[J].新聞與寫作,2009,(8):58-59.
[8]龍健.電子政府研究進展的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11,(2):28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