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城市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社會階層構成變化明顯,新社會階層經濟地位加強,價值取向多元,政治訴求、社會參與欲望明顯加強,引致社會變遷。義烏新世紀以來,工商業經營戶快速成長,成為資本所有者階層;外來人口形成群體,加深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城市擴張致中等收入階層開始形成。這種社會階層構成變化引發利益訴求變遷,利益集團初具雛形,游說政府、影響政策;非政府組織成為政治參與的重要力量。需要積極引導非政府組織進行政治參與和社會事務參與,加強階層融合;高度重視城市化、國際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妥善處理各種階層矛盾。
[關鍵詞] 城市化;國際化;義烏;社會階層分化;政治訴求;非政府組織
[中圖分類號]D66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9-0016-05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我國社會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利益群體,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社會階層變化最為明顯。浙江省義烏市上世紀末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本世紀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加入WTO,專業市場不斷深入國際化,并帶動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市場經營戶、民營企業主及受雇于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技術研發人員、各種形式的中介組織從業人員等群體不斷壯大,關系日益復雜,帶來了各社會階層利益意識、政治訴求、價值趨向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正確認識階層分化整合與政治訴求表達,并有效處理社會各階層關系問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本文立足義烏現實,分析了新世紀以來義烏社會階層分化整合及政治訴求的表現與原因,并探討了新時期有效處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途徑。
一、新世紀義烏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整合
義烏市上世紀末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本世紀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順利加入WTO,義烏專業市場完成了從“買全國、賣全國”向“買全球、賣全球”的轉變,國際化程度不斷深入,并帶動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村鎮工業化的發展也刺激了村鎮生活的城市化變遷。義烏社會階層構成快速分化和整合。
1. 工商業經營戶快速成長,資本所有者階層漸具規模
義烏興商建市,工貿聯動,致力于發展國際商貿都市,受專業市場引導,商業經營戶、工業經營戶快速成長,成為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2010年4月,義烏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4萬戶。2010年9月,義烏在冊市場主體總量突破了15萬戶。2010年12月,外國企業常駐義烏代表機構首次突破3,000家,同比增長15.07%。2011年4月底,義烏市場主體總量達159,103戶,已直逼16萬戶關口,其中個體工商戶140,735戶,各類企業18,368戶。在此當中,義烏全市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12家;外商投資合伙企業77家,外商投資企業365家,外商投資企業分支機構202家,外商投資企業辦事機構16家,港澳臺個體工商戶100戶。此外,義烏還擁有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3,061家。
在市場主體的變遷過程中,企業增速快過個體市場主體發展,新興主體受到創業者的青睞。2011年前4個月,新設內資主體中,公司有1,073家,同比增加67.39%,占新設內資企業的93.14%;而同期新設個體工商戶5,428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58%。市場主體15萬戶時,個體工商戶占比89%,在市場主體逼近16萬戶時,個體工商戶占比降到88.45%。[1]作為一種新型的批發零售方式,從事網店經營的電子商務模式,繼續受到創業者的青睞,2011年一季度,新設電子商務類主體397戶。同時,公司制企業積極謀求做大做強,2011年一季度,義烏內資公司變更注冊資本的有84戶,其中辦理增資83戶,變更涉及金額超過1,000萬元的29戶。這84家公司變更前注冊資本總額為10.6億元,變更后注冊資本總額為29億元,增幅高達173.24%。這些數據顯示,工商業經營戶量質齊升。[2]
相對于義烏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為123.40萬人,市場主體業主已經占到12.9%,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階層。
2. 外來人群龐雜,影響著社會階層結構
從國家層面,外來人口的自由流動并不影響階層結構,但具體到某一個區域,外來人口的比例和結構對本地階層結構能夠產生很大影響。
根據義烏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義烏市外流入人口占比47.47%,接近義烏本籍人口,加上流動居住人口42.58萬人,市外流入人口占比已經超過60%。在外來人口中,主要是務工人員、民營和三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人員和經商人員三大主體,其中農民工占比在65%以上,成為義烏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一般受教育程度偏低,來源地域相對集中,在義烏成聚居趨勢,使得宗教信仰、民族等問題顯現。
外籍商人的來源復雜化,主體是常駐義烏從事生產經營的國外商人;另有部分由于經商和生活、發展等原因,由中國籍變成外國籍,身份變更為華僑,但主要生活仍然在義烏。2011年6月義烏二中一外籍學生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該學生原籍在青田,因父母外地經商而取得外籍。
3. 農民居民化過程中,中等收入階層形成
義烏本籍人口的階層分化主要集中在農民的分化方面。與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相一致,“我國社會階層分化也從農村開始,逐步波及城市;從農民開始,逐步覆蓋原有全部階級階層;從階級階層結構的表層開始,逐步侵入到內核”。 1999年,義烏鄉村實有勞動力31.34萬人,其中農林牧漁業勞動力17.84萬人,工業勞動力5.74萬人。2009年,農村勞動力仍然是31.6萬,但其中28萬人經過學習和培訓轉移到城鎮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的90%以上,農民收入90%以上來自非農收入。根據義烏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義烏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51萬人,剔除非勞動力人口及非本籍人口,本籍留在農村的人口應在10萬人以內。[3]
從近幾年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情況來看,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構成多元,反映其從事事業的多元性。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增長了新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為彌補市場容量的不足,很多新農村,特別是城區和鄰近城區的新農村,經過合理規劃建設成為特色專業街,如江東街道樊村的物流專業街、青巖劉村的電子商務專業街、北苑街道黃楊梅村、下山頭的燈飾專業街、稠城街道興中村的掛歷專業街等,這些村的村民稱為新農村改造后的居民,他們每年從房屋出租和為專業街提供物業服務等方面獲取數額較大且穩定的收入,這些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到了他們純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表1中可以看出財產性收入在城市住戶中的重要地位。
城鎮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租賃收入的絕對額和占比在2005年以后明顯增多和增大,再加上義烏地下金融業比較活躍等情況,休閑階層不可避免產生。
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義烏夫妻雙方、同一集團中的兄弟、親戚、主要股東等分擔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事例較多,義烏夫妻雙方、兄弟、近親屬一人為官、一人經商或辦廠者已經習以為常,公職人員兼業經商辦廠,一人兼數職、從多個渠道獲取報酬(如擁有攤位者收取租金等)等情況也比較多。
在經濟建設大潮中,各階層的共性增強,階層與階層間的邊界模糊,同一人由于能夠從事多種事業,其階層的歸屬很難簡單地確定,亦工亦農亦商等一人多角色并存,家庭亦官亦工亦商得到認同、比較普遍,一人兩棲、夫妻雙棲成為常態,經濟追求使得各階層有趨同勢頭。
二、社會階層構成變化引發的利益訴求表現
1. 城市擴張引發的利益失衡催生利益集團
伴隨著城市擴張,義烏興起轟轟烈烈的舊村改造運動,經過改造后的新農村,很多辦起了專業街,農民得到實惠,坐享“地租”,村集體資產也迅速膨脹,資源動用能力加強。但是,與普遍的富民效果不同,農民實惠和村集體資產積累與區位和身份關聯很大。在政協義烏十一屆五次會議期間(2011年2月底),委員們激烈地提出了尖銳矛盾。
一是規劃帶來的利益失衡。赤岸鎮根據規劃,建設為義烏的后花園,導致工業發展空間小,影響到居民(農民)致富;機場附近居民受機場干擾,生存環境惡劣,難以分享義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山區農民沒有機會享受社會保障政策中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和土地流轉保險等政策。規劃建設國際生產資料市場,帶來城西區塊地租、房租大漲,居民收益增長很快。
二是區位造成的貧富懸殊。靠近國際商貿城的居民,能夠從房租中得到很高的收益,坐享其成;而遠離市場的邊遠區域則得不到這種好處。一些矛盾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反映出來。
三是身份造成的待遇差異。舊村改造帶來以房產為主體的很多巨額增值,而收益的獲取資格直接與身份相連,戶口遷出去的大學生就享受不到農村舊村改造資格,結果造成上大學反而使自己遠離富裕的尷尬,引起社會反思。
強烈的利益失衡與反差,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震動,具有相同或相似利益的人組成群體,利用各自渠道尋求表達聲音的機會,并影響到政策的調整和出臺。最為典型的是義烏自2010年8月份開始的非轉農政策及其實施效果。
2. 非政府組織成為重要的政治參與力量
義烏處在改革開放前沿,民營經濟活躍、人員流動頻繁,各種各樣的新興群體層出不窮,并呈現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整體素質不斷優化的趨勢。因義烏市場產生集聚效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不斷分化為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民營科技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和自由擇業人員等,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保守估計人數在20萬左右。來自全國各地及世界部分地區和國家的商人匯聚義烏。各種商業發展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商人也比從前更加需要各種資源,商人們或以行業為紐帶,組建行業協會;或以地域、親情為紐帶,組建區域社會。截至2010年5月底,義烏行業協會已逾百家,駐義異地商會近40家,商會成員接近9,000人,還有其他經過注冊或者沒有注冊的商會、俱樂部、會所等,數目已經非常可觀。新的行業協會、商會等還在陸續增加,2011年6月8日,義烏成立全國首家十字繡行業協會;2011年5月30日,義烏市泉州商會在金華市泉州商會的基礎上成立。到2010年后,很多3年前、5年前成立的協會、商會面臨換屆改選高峰,2010年3月22日,義烏花邊行業協會換屆;2010年12月25日,義烏市球迷協會完成換屆;2010年9月10日,副食品行業協會完成換屆;2009年9月8日,義烏餐飲賓館行業協會完成換屆;2011年1月6日,小商品城商會完成換屆; 2011年4月16日,義烏市手套行業協會換屆。新組建的協會、商會以及換屆后的協會、商會,無一例外,都將積極的參政議政、謀求行業、商會的健康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這些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已經發揮著越來越多的功能和作用。2008年開始,政府、人大、政協會議中都加入了在義烏異地商會座談會的內容。座談會氣氛活躍,對義烏發展積極抒發自己的見解,完全是個局內人的角色,熱衷于義烏和原籍地政治生活和社會事務的參與。在2011年5月16日召開的瑞安商會成立周年慶典會上,義烏市相關領導給瑞安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授牌和授印。政府公開確認商會具有處理會員企業之間及企業與客戶之間的經營、管理、勞資等民間糾紛的調解、矛盾糾紛排查預防和化解工作的職能。2011月4月19日,市模具行業協會黨支部掛牌成立,黨的觸角伸向非公企業,為企業“雙強爭優”搭建很好的平臺。
而且,商會的活動范圍已經擴大到周邊地區及有經濟利益往來的區域。2008年以來,周邊東陽市每年召開駐義烏異地商會負責人座談會,希望駐義烏異地商會負責人進一步關心支持東陽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組織商會成員企業到東陽投資興業。2009年7月,義烏、寧波兩地政府共同參加由義烏工商聯主辦,義烏寧波商會承辦的“駐義烏異地商會赴寧波考察”活動,促進加強商會間合作,拓寬商會間合作領域。
3. 利益訴求漸深漸廣,由經濟參與向政治要求轉變
多元化是新世紀義烏社會階層分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兼業、兼職、多元投資以及所帶來的投資多元化、職業多元化、身份多元化、表現和表達方式多元化,在義烏已經比較普遍。村長、村支部書記等兼任民營企業主,一方面,他們要為自己的企業尋求各種渠道和資源;同時,他們又要為村的發展覓得更好的思路。他們是如何處理兩者之間關系的?官員同時又是企業主、攤主,他們是如何處理兩者關系的?多元化使得社會變得比較寬容,也使得一些非規范性運作得以滋生。多元化的背后引發了社會心理變革——社會容忍度加強。
同時,各種商業機會的存在以及財富的反馬太效應,義烏并沒有出現以占有大量資源的強勢群體和擁有大量人口的弱勢群體為特征的兩極社會分化現象,社會利益結構和階層結構維持了某種平衡狀態。一個工商學院的在校高職學生,經過幾個月的理念熏陶和自身實踐,竟然能夠成為月收入3萬元以上的在校創業者,還能夠解決兄嫂和父母的生計;一個普通的國際商貿城一期飾品攤位竟然在取得后的幾年內租金升至幾百萬元以上;義烏網商及店鋪機會暴利的現實使得人們更加相信運氣和勤奮,而并不相信財富的集聚僅單純依靠資源的占有來實現。雖然每年也有多人對財富的不均表示憤慨,但沒有多少人會一味地慨嘆命運不公,而更多地選擇主動出擊,搶抓眼前機遇,謀求更多致富機會。這種社會心理,使得義烏社會在發生階層劇烈變遷的同時卻沒有出現普遍擔心的利益兩級分化格局。也使得各階層之間共性不斷增強,差異性不斷縮小,階層的特征被弱化。
商界精英開始出現,并與政治結盟,訴求全局利益調整。2011年3月9日,國務院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這一方案的出臺凝聚著民營企業家周曉光及其所代表的一批企業主的不懈努力。是周曉光第一次提出了關于設立義烏國際貿易試驗區的建議。這份建議得到金華市和省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企業家們不僅僅是謀求自身事業的發展,更是把眼光放到了整個義烏市、乃至全省的發展層次上。商界精英的政治訴求正在發生某種質的飛躍。
三、加強階層政治參與,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 積極引導非政府組織進行政治參與和社會事務參與,加強階層融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體現階層愿望、實現階層融合的各類非政府組織日益增多,其管理日益完善、功能也日益增強。非政府組織有著政治參與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事務參與的迫切愿望。政治在現代社會一直是一項稀缺資源,在“政府滲透一切”的社會,政府獨立運作政治資源,致使政治資源的公允價值難以體現。而在商人社會,商人將與政府共同運作政治資源,并最大限度地實現政治資源的社會價值。在義烏,商界精英也好,普通商人也好,他們都尋求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的途徑,非政府組織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平臺。[4]義烏2009年異地商會放開注冊登記之前,在義烏市工商聯備案,納入管理的有28個異地商會,經金華、義烏民政部門登記的只有6、7個。商會注冊放開以后,僅2010年就成立了商會近30個,商會在風險防范、矛盾調解、加強交流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空間擴大,社會需求多樣化,需要有多種承擔不同社會職能的組織涌現。[1]義烏非政府組織的壯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政府服務力量的不足,為各種利益的協調拓寬了渠道。長遠來看,非政府組織發展將獲得越來越有利的制度空間;短期來看,雖然政府正在積極建立有關民間組織登記管理的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社會與政府的關系及政府的思維與行為方式還未發生根本變化。在現有社會環境、資源和制度條件下,非政府組織發展受政府政策、社會意識、自身能力建設和發展穩定性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宏觀來講,建立政府、市場、民間(包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三方之間信任、互補、合作的機制,采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非政府組織輔助”的模式,對于政治和諧、社會和諧意義十分重大。在義烏商會正以其獨特的靈活性,對義烏集中建設國際商貿名城發揮著日益突顯的橋梁和紐帶的“聯系人”作用、調解和維權的“代理人”作用、宣傳和教育的“教育人”作用以及回報社會的“關愛人”作用。
隨著商會、協會黨組織的成立,類似于瑞安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又會進一步刺激非政府組織功能的發揮和提升,使其政治參與意義和社會參與意義更加突出。
2. 高度重視城市化、國際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妥善處理各種階層矛盾
“積極引導”是發揮新社會階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重要作用的必然選擇,是優化新階層的創業環境、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社會是否和諧,關鍵在于社會各階層之間是否和諧。要處理好本籍人口與外籍人口、承住戶和租住戶、資本階層和勞工階層、權貴階層和社會弱勢群體等矛盾比較沖突的階層關系。由于存在社會上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對社會資源的占有不同,社會地位高低不同,利益訴求的目標不同,他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不同,從而產生社會階層分化。這種種不同和矛盾,是矛盾產生根源,在一個具有高度容忍度的社會中,社會各階層之間矛盾的可協調性是主流。[5]
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權利保障。根據義烏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市外流入人口占比47.47%,而流入人口多為初高中畢業,受教育程度較低,說明流入人口以農民工為主體。同時,義烏城鎮人口比重在10年內上升10個百分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70%,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一定程度,這種狀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各階層人員從城市化進程中所獲取收益的失衡,農民工及其子弟的生活、學習及社會保障問題及宗教信仰問題等。
營造規范公正的階層分化秩序,是我國階層結構優化和政治參與健康發展的社會前提條件,[6]義烏有待抓住國際貿易綜合試點改革的契機,大力改革戶籍制度,打破身份限制,把不同權利關系和利益訴求的人口群體納入政治參與進程,切實避免體制外的政治活動;引導不同權利關系和利益訴求的人口群眾參與政治,切實避免激發不同權利關系和利益訴求的人口群體沖突;規范不同權利關系和利益訴求的人口群體的政治參與,切實避免政治過程的無序和混亂,為社會階層結構的合理化做好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1] 方清源,黃松宜. 今年前四個月義烏新增六千市場主體[EB/OL].中國經濟網,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roll/20110504/3981207.shtml.
[2] 義烏工商局. 義烏市場主體的變化[EB/OL]. 市場導報. http://finance.qq.com/a/20110322/003529.htm.
[3] 義烏市統計局.義烏統計年鑒(2000-2010)[M].北京:統計出版社.
[4] 劉喜發,劉玉東. 加強對新社會階層的正確引導[J]. 群眾,2008(5):55-56.
[5] 楊繼繩. 階層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根[J]. 中國改革,2009(7):48-49.
[6] 徐振光. 論社會轉型中的階層分化與人大制度變革[J]. 人大研究,2010(2):18-21.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Political Appeal Expression
under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 Take Yiwu as an Example
Sun Xianghe
(Yiwu Industrial Commerci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 is an obvious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strata. New social strata's economic status gets strengthened and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tends to be diverse, and again their political pursuits and desir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rease, leading to the social change. This paper, taking Yiwu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that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households become a fast growth capital-owner class; non-native population groups deepen the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 middle-income class comes into being during the city expansion. The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a is bound to cause their different demands for interest and form interest groups, lobbying the government and influencing the decision-makers. As a resul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become important forces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refore,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need the guidance i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affairs.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strengthen classes fusion. Meanwhil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egativ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perly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class conflict.
Key words:urban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Yiwu;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political pursuit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責任編輯: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