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述了公共養老金制度由公營轉為私營將引起融資模式的轉變,分析了制度轉型帶來的經濟福利上的差異,并指出選擇不同的轉型方案對代際福利將產生顯著影響。
[關鍵詞]公共養老金;私營化;現收現付模式;完全積累模式
[中圖分類號]F84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7-0042-04
公共養老金制度是構成養老社會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公共養老金主要根據融資模式的差異,選擇政府公共管理(公營化)或私人機構管理(私營化)的運營方式。近年來隨著公共養老金制度運行環境的變化,許多原本對公共養老金實行公共管理的國家出現了資金收支困境,從而掀起了公共養老金私營化改革的浪潮。這一變革趨勢不僅使制度內部的代際和代內資金平衡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且也對制度外部的社會經濟福利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公共養老金制度融資模式及私營化改革
(一)公共養老金制度及其融資模式
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從其構成來看,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公共養老金制度、職業養老金制度和個人儲蓄養老金制度。其中公共養老金制度可簡單表述為,由政府通過立法強制執行,以工資稅或一般財政收入為養老基金來源,規定養老金給付額度,實行公共管理的養老社會保險模式。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公共養老金制度,特別是在工業化國家,公共養老金制度更是養老社會保險體系中最基本和最完善的部分,由于這部分開支已成為政府預算的最大單項計劃,因此也被稱為“公共支柱”。[1]
公共養老金制度擁有三種融資模式,分別為現收現付模式、完全積累模式及部分積累模式。對于三種融資模式的特點,Lawrence Thompson(1998)認為現收現付模式對出生率的變化非常敏感,即該模式與人口年齡結構關系密切,特別是人口老齡化會對現收現付制造成沖擊;對工資增長率和利率的變化則不敏感,這意味在該模式下不必擔心由于經濟周期、通貨膨脹等經濟原因給養老基金帶來沖擊。相反的,完全積累模式對利率或工資增長率的變化非常敏感,表明其巨大的資金積累對經濟周期、通貨膨脹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容易遭到養老基金貶值的威脅;另一方面對出生率的變化不敏感,說明該模式能夠抵御人口老齡化的沖擊。部分積累模式由于兼有現收現付和完全積累二者的特點,因此其對出生率及工資增長率和利率變動的敏感度界于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之間,也就是說該模式由于預留了一定的積累資金,使現收現付模式下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沉重資金負擔減輕,又由于積累的資金規模比完全積累模式小,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中基金損失的風險也相應降低。[2]
(二)公共養老金制度私營化改革
公共養老金制度私營化,是指提供給退休者養老金收入的主要職責由政府部門轉移到退休者個人身上,政府一般不再直接負有向退休者支付養老金的義務,而負有這一義務的是接受養老金基金托管的私人部門。
公共養老金制度私營化改革的主要動因來自世界范圍內普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是指老齡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并達到一定水平時的人口結構狀態。人口老齡化是由60歲~65歲以上人口在國家總人口中的比例決定的。據預測,在未來40年中,全世界老年人口將增加兩倍,接近4億人,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由1990年的9%上升到2030年的16%,到2050年全世界只有非洲還是“年輕型”的。顯然,在人口老齡化和公共養老金制度公營化前提下,現收現付模式將加重在職者的繳費負擔,并有可能使退休者的養老金收入降低;而轉型為完全積累模式,由私人機構對養老金基金進行運營,將會規避人口老齡化對公共養老金制度的沖擊。[3]
公共養老金制度實行私營化改革之后,其養老金計劃將出現多方面變化。首先,融資模式將由現收現付模式轉變為部分積累模式或完全積累模式;其次,養老金基金的管理將從政府部門轉到私人機構;第三,養老金基金的社會統籌將被強制性的個人賬戶所取代;最后,養老金計劃將從給付確定型轉向繳費確定型,退休者的養老金領取數額將完全取決于其自身在工作期的繳費和養老金基金的投資收益。[4]
二、公共養老金制度公營化與私營化的經濟福利比較
公共養老金制度公營化與私營化的本質區別就在于融資模式的不同,因此探討現收現付模式與完全積累模式對經濟福利的影響,也就達到了分析公共養老金制度采用公營化或私營化運營方式所導致的經濟福利變動的目的。模型建立在Diamond的2時期2世代疊代模型基礎上。由于Diamond模型僅涉及工作期和退休期2個時期以及在職者和退休者2個世代,因此難以詳細考察現收現付融資模式轉換為完全積累融資模式對于更多世代的福利、消費、勞動供給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小鹽隆士(1998)對Diamond 模型進行修正,構建起包括消費和勞動供給等變量在內的6時期6世代疊代模型。[5]
(一)模型假設
假設各代生存在一個工作期為4個時期,退休期為2個時期共計6個時期的社會中,每個時期假設為10年,在每一時點上都有6代相互重疊,則該模型為6時期6世代疊代模型。這些假設在現實生活意味著勞動者于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于80歲時死亡。在這一期間內經歷了40年工作期和20年退休期。
為計算簡便,將效用函數以對數形式表示,設各世代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效用函數為:
工作期效用函數:u = αlogC + (1-α)log(1- L)退休期效用函數:u = logC
其中u為效用水平;C為消費水平;α為消費權重;L表示勞動時間比率,設其最大值為1。假設工作期效用取決于消費和余暇,退休期的效用取決于消費,工作期的消費與收入的替代彈性為1。各個世代所對應的工資、利率、養老金費率長期保持不變。政府能夠承擔最后的責任給予退休者足夠的養老金。代際間不存在遺產的轉移。
(二)6時期6世代疊代模型的建立
首先,對工作期效用的決定進行考察。設t期開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1≤s≤4)的消費為Cs,t,勞動為Ls,t,則可得到以下的效用最大化函數和其約束條件:
其中,U代表總效用;ρ為貼現率;r為利息率;τ為公共養老金費率;W為工資水平;Z為公共養老金給付額;As , t表示t期開始工作的世代在第s期期首所保有的資產。As+1 , t+1 = (1 + rt)(As , t + WtLs , t - Cs , t - Ps , t - Zs , t) 由于模型假設不存在遺產,所以A1,t為0。在該模型中,最初的利息率r、工資W、公共養老金費率τ用t期的數值表示,而t + 1期以后利息率、工資、養老金費率發生了變化,所以相應的世代需要以t + 1期的數值為基準來計算最大化效用以及消費和勞動的最適水平。養老金給付額Z由政府根據具體的消費計劃予以確定并定期向退休者發放。
其次,對退休期效用進行考察。由于退休期(s = 5 , 6)效用僅由消費決定,所以有如下等式:C5,t= C6,t=A6 , t+Z6, t(3)
企業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從事生產活動,假設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