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向東亞的傳導主要是通過貿易渠道。傳統理論對當前的傳導機制,尤其進出口貿易波動在各經濟體間不均等甚至差異較大的現象未能給出充分的解釋。將垂直專業化作為聯系經濟波動和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引入傳導模型,為其提供了新的角度。從模型的推論以及金融危機以來貿易數據的經驗分析得出:東亞生產網絡的垂直專業化程度較其它區域更高,因而受金融危機影響其貿易波動更為顯著;相對于其他行業,電子行業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更為典型,導致電子產品貿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更加敏感。
[關鍵詞]金融危機; 東亞生產網絡;垂直專業化;傳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7-0080-07
一、引言
2008年9月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引發了隨后全球經濟的衰退和貿易規模的縮減。全球貿易流量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之間,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下降(Baldwin and Taglioni,2009)。金融危機引起貿易的下降是金融和貿易投資相互聯系日益提高的必然結果,是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和貿易信貸短缺所造成(Baldwin and Evenett, 2009)。但是這些理由不能將這一前所未有的貿易快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貿易下降幅度在各國經濟體之間不均等甚至差異較大這一現象給出完全充分的解釋。
雖然這次全球貿易萎縮不像大蕭條時期規模那樣大,但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卻更加深刻。2008年11月以來的9個月中,貿易額下降的幅度相當于大蕭條時期24個月中貿易額下降幅度,而且這次各國貿易下降具有同步性的特征。WTO報告指出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之間,全球104個國家都出現了進出口下降。在貿易產品的種類上,2008年2季度全球幾乎所有種類產品的貿易額都處于增長,而到2008年4季度全球商品貿易基本都呈下降趨勢,到了2009年1季度全球所有種類的商品貿易增長率均為負數。這次金融危機不僅導致貿易下降,更為特殊的一點是貿易額與GDP的比值大幅下降,甚至下降到了90年代的水平。
對于東亞來講,受金融危機影響主要是通過貿易渠道。在2008年9月到2009年第一季度,東亞貿易下降幅度超過了美國和歐洲,而隨著全球經濟回暖,東亞貿易又以超過其它地區的速度強勁反彈。金融危機如何從美國傳遞到東亞國家,按傳統傳導理論,其邏輯可以簡單敘述如下:假設美國受到負面的金融沖擊,使其產出下降。產出下降對應著家庭和企業收入減其少。為此美國將減少支出,于是進口減少,所以向美國出口的國家其出口會受阻,這又會導致這些國家的產出下降。這種調整會最終導致這些國家削減進口,意味著美國的出口也在減少。總之,對美國的金融沖擊使美國及其貿易伙伴都出現了貿易的下降。
傳統理論已經有對于傳遞機制以及與經濟周期關系的解釋。在理論模型上,Backus et al(1993)就建立了經典的兩種商品的國際經濟周期模型。在Backus et al(1993)模型中,貿易是由阿明頓集合引出,本國和外國的中間產品共同生產出最終產品。雖然該模型將專業化生產形式設為事前決定有待商榷,但它在國際貿易領域仍有很多實證檢驗的應用。近來的實證檢驗都證實了雙邊貿易額和經濟周期之間的正向聯系。一些文獻也從理論上發展了傳遞機制,包括外部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外部需求沖擊等等,它們的跨國境傳導都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程度有關。(Backus et al,1993;Baxter,1995;Stockman and Tesar,1995;Backus and Crucini,2000;Kose and Yi,2006)。但是標準的國際經濟周期模型理論與實證結果存在偏差。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國際貿易發展新的形態有關,全球生產網絡的發展,垂直專業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 VS)程度的加深,使得各國更多的在某一生產環節,而不是整個產品上更加專業化。垂直專業化是指,產品生產需要經過連續多個環節,有兩個以上的國家專門生產某些但非全部環節,其中至少某環節一次以上的跨越國界。考慮到這種前向后向交易,會導致經濟周期與貿易的相關度提高。因此,垂直專業化的發展使得傳統理論解釋力減弱。
那么在存在垂直專業化,即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被分布于不同國家的世界中,這種傳導和調整又會怎樣。同樣假設美國受到大的金融危機沖擊,導致國內產出下降,最初同傳統的國際貿易傳遞機制一樣,家庭和企業收入減少從而減少進口。與標準傳遞機制相分離的是,減少的進口是垂直專業化商品,如個人電腦,對個人電腦需求的減少轉化成外國企業對相關進口零部件的需求減少,而其中一些零部件就是由美國公司生產,結果美國企業出口下降。因為在存在垂直專業化的國際貿易里,貿易與生產鏈直接相關,所以沖擊在國家之間的傳播速度,較不存在垂直專業化的情況下更快。另外一個渠道是通過本國生產的商品。美國可能減少對美國制造商品的支出,而生產這些商品的中間產品來自進口,如果這些中間產品又由美國出口的零部件來生產,那么同樣會從美國的進口減少傳遞到出口下降。同樣,在經濟復蘇,貿易反彈的過程也有相似的邏輯。本文將基于Ariel Burstein et al (2008)模型,這一模型是在Backus et al(1995)基礎上改進,考慮了垂直專業化的影響,并根據金融危機以來的月度數據考察金融危機向東亞地區貿易的傳導渠道和機制。
二、理論模型
假設1國和2國分別專業化生產一種中間產品,兩種中間投入品共同生產出兩種最終產品。令其中一種為垂直一體化產品,另一種為水平差異化產品。兩個國家都消費水平差異化商品,但只有1國消費垂直一體化產品。兩種產品生產技術的差異在于本國和來自外國的中間投入品替代彈性不同。假設生產水平差異化產品的本國和外國中間投入品的替代彈性較高;而在垂直一體化產品的生產上,來自本國和外國的中間產品的替代彈性較低。這種差異可以用垂直專業化生產的特點來理解,即各個工序之間銜接的時間較短,造成各中間投入品之間替代彈性較低。
生產的一個階段在1國完成,另一階段在2國完成。模型不考慮長期問題,比如垂直一體化生產的空間分布,或者離岸外包的不同外包地區的替代彈性等。
模型基于Backus et al(1993)模型,該模型時間是不連續的,每個時間點表示為t=1,2,3……國家以i=1,2表示,人口數Li表示。模型如下:
i國的偏好用效用函數表示為:
Ui=maxEOtu(cit,1-nit) (1
其中ci 和ni 分別表示i 國人居消費和人均就業,且 u(c,1-n)= {1/(1)}[c(1-n)1-]1-
每個國家專業化生產一種中間投入品,中間品zi 的人均產量需要投入本國勞動力ni 和資本ki ,而且會受到生產力總水平Ai 的影響,Ai 會隨時間隨機變化。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函數表示為:
zit=AieSit (nit)(kit)(1- )(2)
參數?琢 表示價值增值中勞動的比例,總的生產率沖擊向量為st=(s1t,s2t),依據方程式st+1=Pst+?著t+1,其中P 是以P11 和P12 為特征值的2*2對稱矩陣,為零均值、同方差的獨立正態分布。
假設所有的貿易發生在中間投入品這個層次,每個國家將本國生產和進口的中間品一起生產兩種制成品:其中水平差異化產品以x表示,垂直一體化產品以v表示。
xi的生產用阿明頓方程表示為:
xit=[i1-(xiit)+(1-i)1- (xijt)]1/ i=1,2j≠i(3)
xijt的下標i 表示中間投入品是在i 國被加工生產出來,下標j 表示這個中間投入品最初來自 j國,參數1-?茲i 反映生產xi 的中間投入品的重要性。假設生產x 的中間投入品之間的替代彈性1/(1-)比較高。
垂直一體化制造品v,只有在1國消費,它的生產方程式為:
v1t=[λ1-ζ(v11t)ζ+(1-λ)1-ζ(v12t)ζ ]1/ζ(4)
參數1-λ 意味著從2國進口的中間投入品的重要程度權重。
產品v1可以被認為是跨國公司和其海外子公司聯合生產。另外,可以將v12視為2國的子公司提供的中間投入品,但是不一定受1國母公司的控制。為了表示垂直專業化生產的核心特征,假設相對于x的生產,生產v產品的中間投入品是互補的,也就是垂直一體化產品的替代彈性1/(1-ζ) 比1/(1-) 要小。
另外,有兩個假設關于生產加工v1所需要的中間投入品的貿易流量。第一個是v11最初被運到2國,和v12一起共同加工成v1,之后v1被運回1國。第二個假設是v12從2國運到1國,與1國的v11一起加工生產出v1。貿易收支和最優配置在這兩種專業分工之下是相同的。方程中總貿易流量基于這個假設,那么貿易流量如何與產出以及其他宏觀經濟變量協同變化是需要解釋的問題。考慮到從來源國的中間產品v11與貿易伙伴來回運輸程度的不確定性,在數量分析中,采取兩個極端值(v11包括和不包括在出口衡量中)。
每個國家生產最終可貿易品yiT。1國用x和v生產最終產品yiT,依據方程式:
y1tT=(x1t)ω(v1t)1-ω (5)
ω是水平差異化產品權重。假設2國不參與與其他國家的分散生產,所以y2tT=x2t 。
最終生產的可貿易產品yiT 和不可貿易產品yiN (可理解為不可貿易的服務),一起生產出最終產品yi,yi可以被用于消費或者出口。
yi的生產用公式表示為:
yit=(yitT )γ(yitN)1-γ(6)
各國對最終產品的資源約束方程為:
yit=cit+iiti=1,2(7)
其中iit=kit+1-(1-)kit (8)
1國對中間產品的資源約束方程:
L1z1t=L1x11t+L2x21t+L1v11t+L1y1tN(9)
來自1國的中間產品可以在本國用來生產x1v1或者y1N,也可以出口用于生產x2,對2國的中間產品約束方程是:
L2z2t=L2x22t+L1x12t+L1v12t+L2y2tN(10)
來自2國的中間產品可以在本國用來生產x2和y2N,也可以出口用于生產x1和v1,將制造的產出定義為zitT=zit-yitN。將在i國制造生產的出口部分,不考慮時間下標,表示為six。在1國,這個比例是s1X=(L2x21)/(L1z1T) ,在2國,這個比例是s2X=L1(x12+v12) /(L2z2T)。在2國可以用垂直專業化生產解釋的出口比例是s2p=v12/(x12+v12) 。因此2國垂直專業化生產占制造業GDP的比例是s2ps2x 。
在定義這些對貿易的度量中,假設了v11不會從2國運到1國,因此v11不包括在出口的度量中。當建立s1xs2xs2p時,同時也考慮了將v11包括在出口的度量中(假設v11在兩國之間來回運輸)。如果降低ω ,讓總貿易額s1xs2x不變,提高s2p垂直專業化生產的比例。當ω =1時,s2p=0,那么模型就回到了標準的2國2商品Backus et al(1993)模型。
為了單獨考察貿易在國際經濟周期中的作用,假設風險可以在各國之間分散。發現按照上述技術和資源約束,均衡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和L1U1+L2U2最大化。當選定一個適當的初始財富水平,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配置的均衡和計劃條件下一致。進一步說,價格可以通過各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來計算。z1的價格設為1,z2的相對價格用pt表示。
依照資源約束,1國的GDP(用中間產品zi表示)與L1Z1t一致,則國民收入滿足以下等式:L1z1t=P1tyL1(c1t+i1t)+TB1t(11)
其中,Pity表示i國最終產品的價格,貿易收支TB1為:
TB1t=L2x21t-L1ptx12t-L1ptv12t (12)
類似的,2國的國民賬戶表示為:
L2ptz2t =L2P2ty(c2t+i2t)+TB2t (13)
貿易余額TB2為:
TB2t = L1p2tv12t-L1p2tx12t -L2x21t (14)
最終產品的價格為,1國:
P1ty=k1[θ1+(1-θ1)ptρ/(ρ-1)]γω(ρ-1)/ρ
·[λ+(1-λ)ptζ/(ζ-1) ]γ (1-ω) (ζ-1)/ζ(15)
2國:
P2ty=k2[θ2(pt)ρ/(ρ-1)+(1-θ2)]γ (ρ-1)/ρ(pt)1-γ(16)
其中k2=[γγ(1-γ)1-γ]-1 ,k1=k2[ωγω(1-ω)γ (1-ω)]-1
為了得到模型中的傳遞機制,需要對2個部門的中間投入產品分配,求一階導數,1國生產x1為: =pt1/(1-ρ) (17)
生產v1為:
=pt1/(1-ζ)(18)
比較(17)(18)得到,給定p的變化,如果ρ> ζ,模型中x11和x12的重新分配要比v11和v12之間更大。這是2國垂直一體化產品v12的出口與1國產出的相關程度大于2國水平差異化產品x12出口的核心機制。
2國生產的水平差異化產品的最優產量,意味著:=pt1/(1-ρ)(19)
如果當垂直專業化生產占了貿易更大的部分時,價格會更易波動,那么2國國內的中間產品x22和進口的中間產品x12之間的替代,部分的抵消了兩國之間總產出同向變動。
從以上模型推導得出,垂直專業化使經濟波動向國際貿易的傳導過程更加復雜,從簡單的單項傳導變為前后向多次聯系,因此對貿易流量的變化產生疊加放大的效應,而這種放大的程度又取決于垂直專業化水平的高低。據此可以推出,如果一國或者區域垂直專業化程度較高,則經濟波動對該地區貿易的影響比較大;同樣,如果行業的垂直專業化程度較高,則經濟波動對其沖擊也會比較大。
三、金融危機向東亞生產網絡的傳導
(一)總體表現
比較2008年5月和2009年5月,中國、日本、韓國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的出口分別下降26.3%,49.4%,15.4%,29.8%和44.4%。進口分別下降43.1%,42.7%,24.3%,30.3%和56.6%。進口額下降幅度更大,部分原因是石油價格下降。
表1是東亞主要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月度進出口的變化率。金融危機于2008年9月爆發,隨后對東亞貿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口方面,在東亞這些主要國家當中,韓國表現最好,受影響最小,其負增長只持續了4個月,下降幅度也小于其他國家,而且反彈很快。受影響最大的是日本,其出口下降超過30%,而且持續10個月之久。進口方面,東亞國家的進口在2009年前10個月,各國都出現下降,而韓國同樣下降幅度最小。金融危機前,進口增長最高的是韓國,而最低的只馬來西亞和日本。馬來西亞的進口從2008年10月起下降,隨后中國、日本也開始下降,只有韓國在2008年全年保持正的增長率。除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即危機前進口增長速度越快,危機后下降幅度越大。各國在2009年末開始反彈,而中國在2010年第一季度貿易增長超過60%。
與全球經濟表現相比,2009年東亞的進口和出口下降分別為23%和24%,而各國和各地區又分別有不同表現。2009年的出口方面,東亞和北美下降比全球平均值要小,分別為18%和21%。東亞地區的出口顯示,占東亞出口的50%以上的中國和東盟分別僅僅下降16%和18%。韓國和日本的表現反差很大,韓國在2009年上升了1%,而日本則下降28%,超過世界平均值。進口方面,馬來西亞和韓國分別下降17%和12%,低于世界平均值。在東亞國家進口下降較多的是日本和東盟,分別是28%和23%。
東亞貿易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階段受影響很大。在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全球貿易額下降了17.5%,尤其日本就下降46%。即使是表現最好的韓國也下降了29%。中國和馬來西亞分別下降42%和33%。據WTO統計,世界貨物貿易在2010年第一季度比2009年同期上升近25%,全球出口上升27%,進口增長24%(見表1)。
(二)雙邊貿易
日本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最嚴重的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降到僅為2008年同期水平的一半。東亞國家對美國的出口從2009年1月到8月下降劇烈,其中中國平均每月下降23.9%,日本58.4%,韓國28.2%,其他國家也都超過30%。泰國和中國在2009年年底開始反彈,隨后其他國家也在2010年開始反彈。在進口方面,韓國泰國對美國進口的下降大于出口,月下降分別為44.4%和41.7%。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下降幅度相似,但是進口反彈比出口更強勁,這也是中國2010年第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
從表2可見,在東亞主要經濟體中,日本對美國的出口較進口波動更為劇烈;而韓國則相反,進口波動更為顯著。在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期,日本出口下降大于進口,韓國和泰國的進口下降大于出口,而中國則進出口下降比較接近。在2009年底以后,貿易反彈期間,中國、韓國和泰國都表現出進口反彈更為強勁的特征,而日本則出口回升明顯大于進口。從以上表現可以看出,由于垂直專業化的存在和日益發展,經濟波動通過貿易渠道的傳導機制也在發生變化,金融危機時期貿易的下降和復蘇時期貿易的反彈都出現了放大效應,表現為更顯著的波動性(見表2)。
金融危機期間東亞各國與中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關系如圖1和圖2所示。韓國、泰國對中國的出口在2008年四季度下降很大,超過了對美國出口下降幅度。日本對中國出口小于其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幅度。而東亞各國對中國的進口在2009年一季度開始明顯下降,與出口相比有幾個月的時滯。在2009年末,東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全面反彈,而且進出口幾乎同時同步反彈,但對中國進口速度的反彈要低于出口速度。總的來講,金融危機對東亞最嚴重的影響是日本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而東亞貿易反彈中,最強勁的是東盟和中國之間貿易(見圖1、圖2)。
(三)行業分析
電子行業的生產網絡在各行業中相對更加成熟,而在東亞也最為發達。東亞電子產業出口在1980年以后呈快速增長,其占地區總出口份額幾乎是全球水平的2倍。除了印度尼西亞以外的東亞國家,電子行業的出口都占了本國出口30%以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占到大約60%。從表3可見,東亞生產網絡主要國家不同行業的貿易變化率,在金融危機期間不盡相同,總體來看以電子行業貿易波動相對較大(見表3)。
在對日本和泰國紡織品和電子行業的對比中(見圖3、圖4),可以發現,日本這兩個行業的貿易變化比較接近,而泰國則明顯發現電子產品的貿易額波動較大。這種差異可以從各國在生產網絡中相對位置的不同給出一定程度的解釋,與日本相比,泰國處在垂直專業化生產的低端,所以對經濟危機的反應相對放大(見圖3、圖4)。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不僅通過金融渠道,而且通過貿易渠道迅速蔓延。東亞生產網絡一個顯著特點是垂直專業化水平很高,因此在解釋金融危機如何向東亞傳導的問題上,需要將將垂直專業化考慮進來。從理論模型的推導上可得,垂直專業化為經濟波動的傳導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并且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貿易數據的分析上也驗證了理論分析推論的結果:首先,東亞作為全球生產網絡最為發達的地區,其高度的垂直專業化導致與經濟波動的聯系以及對金融危機的傳導上更加敏感,從而表現出較其他區域更大的波動性。第二,從行業角度,電子行業的生產網絡發展最為成熟,尤其在東亞地區,因此電子產品貿易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會較其它行業更為顯著。
由此可見,盡管在金融渠道上東亞和美國次貸直接聯系相對較小,但是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渠道向東亞生產網絡傳導具有必然性,而且這種傳導在東亞由于垂直專業化而出現放大效應。這也是金融危機以后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貿易摩擦多發的因素之一。因此,東亞各國特別是處于生產網絡低端的中國,在這種形勢下也自然的成為貿易摩擦的高發國家。在從垂直專業化角度厘清金融危機通過貿易渠道的傳遞機制以后,如何應對和治理金融危機后的貿易摩擦成為今后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 Ambler, Steve, Emanuela Cardia, and Christian Zimmerman.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he Business Cycle in a Multi-Sector Mode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2, 46 (2): 273-300.
[2] Amiti, Mary, and David Weinstein. Exports and Financial Shocks[J]. NBER Working Paper, 15556, 2009.
[3] Ariel Burstein, Christopher Kurz, Linda Tesar. Trade,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usiness Cycl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 55: 775-795.
[4] Arkolakis, Costas, and Anath Ramanarayan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oinal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11 (4): 655-680.
[5] Baldwin, R. Evenett, S. The Collapse of Global Trade, Murky Protectionism, and the Crisi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20 VoxEU.org E-book[J]. 2009.
[6] Baldwin, R., Taglioni, D.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and Tade Imbalances. Baldwin, R. (Ed.),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and VoxEu.org[J]. 2009, 6: 47-58.
[7] Backus, D., Kehoe, P., and Kydland, 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s:Theory and Evidence[J]. NBER Working Paper,No.4493 , 1993.
[8] Byron Gangnes and Ari Van Assc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lectronics and Intra-Asian Trade. SCAPE-EABER Workshop “Intra-Asia Trade and Factor Flows: Trends, Determination and Implications” [J].Working Pape,No. 10-4 r ,2010.
[9] William Milberg and Deborah Winkler.Trade Crisis and Recovery: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 search Working Paper, No.5294, 2010 .
[10] Cheung, Calista, and Stephanie Guichard.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rade Collapse[J].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No.729, 2009.
[11] Freund, Caroline. The Trade Response to Global Downturns: Historical Evidence[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015, 2009.
[12] Fukao, Kyoji, and Tangjun Yuan. Why Is Japan So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s[M/OL].http://www.voxeu.org/index.php?q=node/3637, 2009.
[13] Gary Gereffi and Stacey Frederick. 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 Trade and the Crisi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281, 2010.
[14] Jacks, David, Christopher Meissner, and Denis Novy. The Role of Trade Costs in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Edited by Richard Baldwin.VoxEU.org[J]. 2009.
[15] M. Ayhan Kose , Kei-Mu Yi. Can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Model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ove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68: 267-295.
[16] Tanaka, Kiyoyasu. Trade Collapse and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OL]. http://voxeu.org/index.php?q=node/3537, 2009.
[17] Wang Zhi, William Powers, and Shang-Jin Wei.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Model Based Analysis[J]. USITC Working Paper, No. 10-C, 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