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著突擊花錢的現狀,最亟待解決的,可能就是各地的財政部門。
但解決這已存在多年的痼疾顯然并非一日之功。各地財政在自己工作范圍內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轉移支付、預算編制及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應有的效果。但如果想從根上解決突擊花錢的問題,顯然還需要所有部門的大力協助。
“這不僅是一個‘財’的問題,而是一個‘政’的問題。”某市財政局長不無遺憾的說。
財、政聯合解決的個案
某市財政局長表示,從運行機制上看,即使財政預算內安排的項目建設資金,也往往是財政打捆切塊分配給政府有關組成部門或行業主管部門,“錢等項目”、“跑部錢進”和“有錢無項目”等現象也司空見慣,年底特事特辦也為“年底突擊花錢”提供了便利條件。
但這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在我們曾經報道過的《寧夏民生發明》專題中,寧夏自治區財政廳通過建立“民生服務中心”的辦法,使財政對于專項資金的管理開發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但我們在采訪中也清楚的體會到,這種真正讓地方財政負起責任管理一筆資金(通常首先是民生資金),僅靠財政個體的力量確實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長王和山也在采訪中表示,從根本上解決某些財政問題,需要各個部門的理解和配合。比如在寧夏民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過程中,自治區財政廳就得到了自治區政府的大力協助,而且財政廳工作人員表示,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并不是技術方面,而是其他項目部門的理解和配合。
同時,該工作人員也承認,寧夏的成功可以復制,但其中的過程用艱難來形容,并不夸張。從管理體制上看,中央財政缺乏完整統一的預算盤子和令行禁止的行政能力,許多公共資源特別是公共財政資金分散在體制外、制度外和預算盤子外,“王爺財政”、“諸侯經濟”肢解和削弱了國家財政的分配職能,導致一些政府組成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預算管理單位都有自主財力可以體外循環,為“年底突擊花錢”留下了財權真空。
因此,突擊花錢這一同樣不僅涉及“財”而且涉及“政”的問題,財政能夠做到的,也不過是在自己的領域中精益求精。比如轉移支付和預算等。
難以均衡的轉移支付
在我們采訪到的各地財政均表示,從財政手段上解決突擊花錢按的問題,首先要解決轉移支付的“硬性時間推移”問題。而解決這一時間問題,就首先要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讓無論窮富的地區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錢可花”。
某省財政廳工作人員表示,結合“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在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由各省(區、市)劃分省和市、縣兩級的事權。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權。對事權和財權不匹配形成的財力缺口采取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予以解決,充分發揮轉移支付彌補地區間財力差距的作用,也追求讓所有地區都對財政資金每年出現的“真空期”有辦法應對,不至于在每年年初都有一段財政資金的短缺。
其次,他表示,從轉移支付的角度看,應當改善轉移支付結構,充分發揮其對地區間財力分配的調節作用。
轉移支付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以均衡地區財力為主要目標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適當壓縮不具有均等化效果的稅收返還的比重。另一方面,從轉移支付的形式看,要調整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之間的結構,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重,特別是均衡性轉移支付的比重,適當壓縮專項轉移支付的比重。
而在加強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的同時,某法律界人士表示,只有加強財政對于轉移支付的監管,才能讓資金按時足量的撥付到它該在的地方,避免突擊花錢情況的出現。他表示,一是要規范轉移支付的操作程序。轉移支付項目要通過管理部門的審查,列入預算計劃,并將立項原因、計劃過程、評審意見及具體執行人等信息形成項目文件,提交主管部門備案,作為執行和事后檢查的依據;二是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效益的評價,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與懲罰制度。對截留、挪用、擠占、克扣轉移支付資金的現象必須依法處理;三是要統籌管理中央各部委對下的各項轉移支付,避免資金安排的隨意、分散、交叉和浪費。
預算的有限改革
如果說轉移支付解決了一些地方財政的財源,那么預算就可以說是一個地方財政的工作靈魂。而許多媒體詬病的突擊花錢原因也主要集中在“地方財政預算編制不當”,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這并不能完全歸結為財政的失誤,地方財政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改進。因此,有地方財政局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防治措施。
1是完善基本支出定員定額標準體系;細化行政事業性專項支出預算編制;加強項目庫建設,明確項目庫分級管理標準,規范項目的遴選、論證、審核和排序流程,推動項目支出預算滾動管理。為提高預算績效,某市財政局對于部分預算單位采取了核定預算項目補助定額的方法,從資金總量上對項目單位加以約束,既有利于提高項目單位節支積極性,又能避免年底突擊花錢,如路燈、園林綠化實行定額補助,采取“核定定額、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方法,在確保實際效果的基礎上,鼓勵項目管理部門采取積極措施厲行節約、控制支出,同時也由于項目單位根據需要合理進行支出安排,增強了預算支出的均衡性。總而言之,地方財政正在將預算的細分度由部門逐漸進化到項目,而這也是預算改革的趨勢之一。
2增加預算運行過程中的科學性。在采訪中,許多地方財政表示,需對預算編制基礎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具體操作模式有加強與收入征管部門的溝通,根據生產總值、物價指數以及各項經濟指標的預期增長情況,綜合考慮政策調整等增減收因素變化,分稅種、分部門科學測算收入,力求準確預測自有財力。完善上級下達地方轉移支付項目提前告知制度,盡可能準確地告知下一年度轉移支付的項目和金額,下級財政部門將上級提前下達的轉移支付項目和資金額度分科目全部編入下一年度年初預算。
此外,有些地區還在研究建立三年滾動預算制度,抓好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報人大審查批準的政府預算,應在落實到政府支出科目的基礎上,至少落實到本級各部門和所轄各地區,逐步做到落實到項目和具體承擔單位,以切實推進當年預算當年執行,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執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