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講講自己認識的主題,應該就是緊扣這次論壇經濟轉型與財政創新的主題。現在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發展的成長性非常明顯,我們仍然處在重大的戰略機遇期、黃金發展期。
從財政的角度來說我有一個基本的看法,我們說了這么多年財政,大家都特別強調講財政首先要跳出財政看財政,以政重財、以財行政。我們中國完成走向現代化的經濟社會轉軌,財政當然要為它做出自己必要的貢獻。
如果簡要地回顧一下這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可以講財稅的改革是既打頭又殿后。打頭是說在最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方針以后突破口在哪?宏觀層面就是1979年以后,1980年開始實施分灶吃飯的財政分權改革,它在原來執行計劃,維持社會再生產,包括今天也是首先從分配環節實行了一種機制的創新,然后提供了以后的從宏觀層面來說的計劃、物資、人事、金融等等方面改革,逐漸按照漸進式改革展開的這樣的前提條件。
我們1994年的改革是里程碑式的,實際上是給鄧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配套建立調控體系提供了一個制度基礎。就是1994年財稅改革在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兩大基本經濟關系上,實際上也是在以后我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凸顯的政權體系和社會公民的關系上奠定了一個和市場經濟配套的制度框架。
現在我們就看看面對“十二五”,我們在1994年分稅制框架下怎么樣深化改革應該提到的一些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在鄉財縣管、鄉鎮綜合改革和省直管縣改革這樣的切入點之后,實質性的去促進中央、省、市、縣扁平化三級財政實體、三級框架的逐步升級,配合行政體系的配套改革。在“十二五”期間,把分稅制改革從中央到省以下,特別是地方進行實質性的貫徹落實。迫在眉睫的,不可回避的,省以下地方財政怎么樣真正進入分稅制軌道的改革問題。我們如果把這個事情處理好,就必須處理好現在我們已經在一些操作點上抓緊進行的地方稅體系的打造問題。1994年以后到現在的十多年,實際上地方稅體系遲遲不能成型,沒有像樣的大宗穩定的稅源,又不能夠規范地展開陽光融資,我們地方政府必然要特別看重土地批租。所以前面一段時間,關于土地財政的指責充斥在媒體上,現實生活里一討論起來也不絕于耳。但是這個不是我們的領導環節、管理環節上人的覺悟問題,而是一個供給不足的問題。如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已經看到,面對“十二五”怎么樣著力打造地方稅體系,怎么樣發展規范、和有效控制的地方債制度,以及怎么樣在三級財政框架之下更好地優化轉移支付制度,實際上都已經在逐漸地展開。在這個角度上,我想談幾點最近我認為非常值得肯定的改革新動態。
第一是審計署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的地方隱性負債做了全面審計之后,各個方面部門都加快了協同和制度建設的安排。我們現在已經看到,地方自主發行地方債的試點第一輪已經安排出來。四個省市要在這方面為全局開創一種制度建設的框架,然后內在邏輯就是要把地方債在試點之后取得的經驗,在積極穩妥的情況下,向更大的地方推開。
另外我們已經看到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以上海為開端,中央在“十二五”規劃里面強調的帶有改革重頭戲意義的增值稅擴圍改革,已經有所部署。現在已經在上海做了試點,它的內在邏輯是取得經驗以后要在更大的區域展開。而這樣的一個改革順應的是我們必須使三、四產業和各個產業的內在結構優化升級換代,把增值稅作為替代原來產生重復征稅依據的營業稅,就是要促使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的市場主體放開手腳在市場競爭中做專業化細分和升級換代。他們這樣的一種減輕稅負、發揮活力,可以促使我們第三產業更好發展,提高整個產業比重的過程。同時又是中國適應民眾、改善民生的需要,提振消費、提高服務質量,同時擴大內需的過程。也是我們應對現在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們不能過多的依賴高外貿依存度這樣一個國際競爭制約,而爭取自己在不同階段的周期又好又快發展的制度支撐。意義顯然是全局的,而財政在這方面分稅制的改革為全局、為我們整個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作出特別的貢獻。
還有一個特別值得看重的事情,我們前一段時間CPI節節上升的時候,有關部門就緊鑼密鼓準備了資源稅改革,進一步推進的五個方案,我們現在得到了明確的信息,在上一年度新疆西部開始的資源稅改革現在覆蓋面有所擴大。雖然現在主要側重的是區域覆蓋面,但是在區域覆蓋面擴大之后還會擴大品種的覆蓋面。而且現在已經明確開始把原來已經做的焦煤的存量增收的動作明確納入改革方案。它的邏輯是說等條件實際成熟了、條件具備了,煤炭的從量改從價也一定會提到議事日程,我作為研究者深信,它帶來的沖擊就是,我們多年不能理順的能源煤電比價,制約我們經濟命脈的深層矛盾和特別難啃的硬骨頭,就勢必要達到解決方案。這個問題還要涉及到怎么克服相關行業和部門過度壟斷問題,以及我們對資源產品、基礎產品價格的過度審批的機制問題。這種改革牽一發動全身,一旦改革展開以后,貢獻一定是全局性的,它將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新一輪價財稅改革過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主攻作用。
另外我們還要提到的一個重要的改革就是房產稅。前幾天在全國人大專門討論里面,我們聽到財政部領導明確說要積極抓緊總結上海和重慶的房產稅改革經驗,而且要積極的把這個改革往前推進。它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不光對于房地產市場健康運行,同時房產稅實際上就是不動產保有環節的財產稅。它可以迫切提高中國直接稅比重,同時也就可能降低間接稅比重,在減少低工資階層,大眾的稅收痛苦指數方面有特別的貢獻。它還可以優化再分配的過程,實際上和各個方面配套改革需要相呼應,提供我們地方稅體系里大宗穩定的支柱性的稅種。所有的貢獻最后一定會還原于全局性的,怎么樣完成中國的現代化轉軌。中國的財產稅制度構建是一個歷史上的考驗,我們不過財產稅制度建設這個關口,中國的現代化一定會流于空談。而現在基本的居民權利就是在財產稅方面我們還不可能在“十二五”期間正面涉及遺產和贈與稅,實話實說,官員的財產申報制度都不能正式提出操作方案,何談整個公民的財產稅?但是必須找到突破口,這種不動產保有環節上的房產稅改革,實際上就是不動產稅和房產稅改革,一定會對以后的改革作出歷史性的貢獻。整個的中國財產稅制度會使中國直接稅比例上升,而間接稅比重下降,會適應我們現在民眾廣泛需求,實質性的優化再分配,而減少中國大眾的所謂稅收的痛苦指數。
最后一點還要提到環境稅,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里面明確的給予了安排,我們對所有這些都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