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的話題是中國的財政危機及其化解。好像一說到財政危機覺得這可能是危言聳聽的一句話,財政還有危機嗎?我們自己現在都在救歐債危機,我們自己有危機嗎?這個問題我跟大家一起探討,有很多數據表明了中國是存在著財政危機的,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救美債、救歐債危機的。
到底中國存不存在財政危機呢?又將怎么化解?我們說在中國用錢的單位很多,剛才說財政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錢越來越不夠,2011年我們發行國債是中央財政8000億,地方財政2000億,一共1萬億,今年和去年相比國債是增加1萬億,可是錢還是不夠。怎么化解財政危機呢?確實中央財政想花錢的地方太多,現在收入那么多錢它覺得不夠花,各方面都要錢,都滿足不了。所以,這種機制體制有影響,我們要在根本上、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化解中國財政危機有幾個措施,從財政體制上做文章,這里提了五個建議,第一,建立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財政體制;第二,積極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第三,構建國有企業利潤合理分配制度;第四,出售部分國有資產彌補財政困境;第五,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
第一,建立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財政體制,簡單說一下。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市場的職能,應該說金融危機之后催生了一個現象,政府的權限越來越大,我們原來是說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是小政府、大市場,可是金融危機以后加劇了我們政府的市場職能。我們現在政府把手伸得很長,市場里大多數領域政府都伸進去了,很多人認為金融危機以后國退民進,很多資源競爭領域都是國進民退了,大量是政府在做。從長遠來看,這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說第一個轉變職能里邊,要將政府部門不該管、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微觀經濟活動及其相關事物退出去,而逐步從財政的重點范圍中剝離出來。
二是合理劃分事權,確定與事權相適應的財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在財權是大量往上集中,可是事權都下放地方。往往事權和財權是不匹配的,我們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可是這種制度在法律上是沒有保證的,到底支付給誰、支付多少、什么樣的單位能支付,沒有一個法律基礎。現在可能比以前更難,原來財政說分配資金的縮小,現在轉移支付,加上分錢的職能又在加強。去年2010年我們財政轉移支付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是65%,還在不斷加強,2011年財政預算我們今年財政轉移支付的數目占整個財政收入會上升到68%。審計署今年6月底給全國人大做報告的時候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了,轉移支付不規范,轉移支付比例過高的現象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就是事權和財權分離。你要做什么事給予適當的財權,現在做事的是下面,財權是上面分,這種分配可能也造成財政緊張。
三是擴大地方財權,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立法權。我們在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給他們自行發地方債的權利,但是應該說還本付息都不是地方的,是中央的,還得中央財政來做,實際發行的地方最后決算還是財政。為什么這樣呢?這是中央財政在做,如果讓地方發債,可能很多地方政府發不出來。盡管我們現在選擇了十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可是很有可能發不出來。有人做過市場調查,省委書記、省長授權發了,以后去找誰?所以盡管給地方發債的權利,可是還是中央財政在包著。我們這里提出的所謂地方政府也有所謂的稅收立法權,我們現在把統一的稅率收到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途徑效率是比較低的。應該根據各個省不同的特點可以開征一些地方稅,比如說在山西、內蒙古這些能源比較多的地方,為了保護當地的環境,為了保護當地的就業,可以開征一些地方稅。可是我們現在是全國大統一的稅收立法權,好處是全國一樣。存在的缺陷全國30多個省市差距比較大,很難用全國的標準到各個地方統一起來。第二個是適當下放部分稅權。第三是規范財政轉移支付的體制。我們現在轉移支付是68%由相關部門分,這樣是不是科學?有沒有預算?能不能持續?這個是有問題的。
第二,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積極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這里內容比較多,我要說的就是政府財政支出以政府的事權為基礎,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目的。這兩天你們看,我們鐵道部說有90%的高鐵項目停建,現在鐵道部提出一個問題,要財政給四千億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財政就不應該給這個錢。可是呼聲很高,國務院又在討論。可能財政或多或少要給一些。因為90%的高鐵停工,影響社會穩定,影響經濟增長。鐵道部提出來財政部給四千億,他們自己發債四千億,財政一點不掏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說財政的錢不能進高鐵這種民間資本可以進入的項目。
第三,提高分配比例,構建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我們說國有企業掙錢是壟斷的,盈利比較高。可是國有企業給國家的貢獻現在看來并沒有那么高。我們說2010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的利潤是1.98萬億,真正交給財政的只有440億。大量的國有企業沒有交錢。央企里面去年低于10%,大量的資金留在企業,這個是有問題的。英國也有國有企業,但是他們的國有企業80%的企業利潤要交給政府,因為你是政府投資的企業,有了利潤你要交給政府。我們現在這方面也想提高比例,可是阻力很大。從原來的10%提高到15%阻力都很大。如果這個不提高,往往和民營企業在各個領域里面的競爭,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政府企業的利潤不分的,你拿國家的錢在不斷的滾動,資金成本是很低的。所以如果這個比例提高到60%,我們一年國有企業的利潤要上交國家1.2萬億,可以彌補財政一部分缺口。國有企業上交的利潤大部分應該給股東的,我們現在國有商業銀行每年的鼓勵分配政策,上市公司的鼓勵分配都要超過40%。而我們現在國有企業上交給國家是相當小的一個比例,只有440億的利潤。
第四,實行有進有退原則,出售部分國有資產。這個話題比較敏感,就不展開講了。在自由競爭領域里的國有企業應該退出,把股權轉讓給國家,虧損的這些指標由我們征地所得的收入支出,長期虧損的企業股權可以轉讓。大量接受財政補貼的企業應該把股權轉讓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轉讓。
第五,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說民營企業對國家財政的貢獻程度是比較高的。無論是民營企業中經濟發展的增量,就是收入70%到80%是來源于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占GDP的68%,民營企業為我們新增就業貢獻了85%。另外民營高科技企業占整個科技企業的70%以上。可是民營企業現在的發展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說我們現在資金緊缺的問題。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如果不是大力支持,稅收收入、財政收入很難有穩定可靠的增長。
另外,剛才很多人說政府要兼顧公平,其實我們現在中央也說改變收入分配體制,要讓一般的老百姓分享改革的成果。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很難。現在老百姓80%的就業在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你是很難提高收入比例的,因為人家是一個企業,給國家貢獻了大量的稅收和利潤。每個員工要增長多少錢不是收入調劑的領域。所以我們真正能調節的只有20%,你可以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增加工資、增加收入,可以給國有企業增加工資,但是民營企業國家沒有權利說加工資。說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可能是可行的,可是其他的收入調節基本上在民營企業內政府是沒有作用的。
最后說推動民營企業的發展,如果我們要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沒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沒有大量民營企業給國家財政上交稅收,財政體制是難以持續發展的。
(整組文章未經演講者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