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扶貧辦下發通知,對全國貧困村互助資金運行成效顯著的試點村實行表彰獎勵,江蘇省沭陽縣萬匹鄉三圩村是全省唯一獲此獎勵的村級扶貧互助社,獲獎金15萬元。
就業創業促增收
“扶貧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是逢年過節政府部門走家串戶送溫暖,要尋找治貧的切入口,從根本上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激情和愿望。”原江蘇省委駐沭陽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盛志偉說,眼下沭陽全民創業熱潮涌動,對于貧困戶而言,創業和就業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但他們缺少技術和資金,如何做好貧困戶的技能培訓工作和活用扶貧資金至關重要。
沭陽采取了“鄉土辦學模式”,鼓勵培訓機構下鄉,就近、就地開展培訓,并探索校企聯合辦班、勤工助學培訓等路子。統計顯示,全縣126個就業技能培訓班,80%以上在鄉村辦學,人均節省生活費用500余元。殘疾人是貧困人群中的弱勢群體,沭陽縣已連續六年聯合開辦貧困殘疾人技能培訓班,為年齡在16-45周歲、生活能自理、有培訓和就業愿望的貧困殘疾人提供免費培訓、免費住宿、免費就餐,并建立健全培訓檔案,做到一人一表、一班一檔。培訓后的殘疾人由縣扶貧辦和縣殘聯通過與縣內外福利企業、縣工業園區等用人單位協調,直接安排上崗。僅2010年,全縣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已達1.13萬人,轉移就業1.1萬人。
班子建設圖發展
沭陽縣采取了政府推薦和競爭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試點村,在鄉鎮政府推薦的52個候選村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引進競爭機制,由候選村提出申請、村干部競選演講,通過綜合考評、組織評審、現場公布結果等程序,篩選出班子領導力量強、有一定資源條件,有發展愿望、有產業帶動和群眾基礎的省定經濟薄弱村確定為試點村。同時以村為單位,按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社員小組,社員一人一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扶貧互助社管理機構和人員。各試點村入社農戶總數均達50戶以上,貧困農戶入社率超過50%,全部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為非營利性的村級扶貧互助社。
村級互助資金主要由財政扶貧專項資金、互助組織成員繳納的互助金、收益返回和社會捐贈資金構成。互助資金運轉情況下,資金使用權屬互助組織的全體成員所有,在村內封閉運行,有借有還,周轉使用,有效促進了經濟薄弱村的產業發展。2011年,國家15個試點村累計新增食用菌種植面積8100平方米,新增高效農業面積8600畝。萬匹鄉三圩村是全縣第一批成立發展互助資金會的村之一,該村村民有發展規模食用菌欲望,互助社啟動運行后,村民踴躍報名參加互助社,現在互助社已由2008年的43戶發展到現在的462戶、互助資金規模由17.2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37.7萬元,很多社員從互助社借了款參與金針菇大棚規模生產,并組建專業生產合作社,引進高效農業工廠化金針菇栽培技術,年創收650萬元,成為全縣金針菇生產專業村。全村已有138戶貧困戶通過使用互助資金發展種植、養殖和“三來一加”產業脫貧致富。該村農民于中卓從互助會借款10000元,在家養鴿子2000多只,年收入2萬以上。
創新機制增活力
不斷創新是試點工作可持續的活力源泉,實施互助資金項目必須緊緊圍繞“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目標,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滿活力。沭陽縣在項目實施中創新機制,堅持互助資金“嫁接”增收項目,爭取外援與自身積累“內外兼修”,把試點“滲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落實配套資金300萬元,在省定經濟薄弱村新增扶貧互助社9個;在爭取外援的基礎上,扶貧互助社加強自身發展,增資擴面,讓村級互助資金社強筋壯骨,從“點”到“面”,輻射力度日益增強。該縣官墩鄉在扶貧互助社實際運行過程中,對財政扶持資金采取“貧困農戶增股、低收入農戶配股”方式,降低貧困農戶入社標準,貧困農戶實行低占用費率(月占用費率2‰)、借款優先和村干部為借款貧困戶擔保等措施,保證貧困農戶得到實惠,極大調動了貧困農戶入社積極性。過去扶貧資金主要由政府管理,現在為農戶自己管理自我服務;過去政府是“讓我干”,現在是“我要干”。
科學監督見效益
沭陽縣先后制定了《沭陽縣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實施方案》、《沭陽縣扶貧互助社章程》、《沭陽縣扶貧互助社財務管理制度》和《沭陽縣扶貧互助社管理辦法》,做到在范圍上堅持以村為單位,關照偏遠與需求較大的經濟薄弱村,做到不出村、不吸儲;在對象上堅持貧困農戶優先,貧困農戶入社確保道標;在資金投放上堅持財政資金為主導,多方籌集其他資金;在社員借款上遵循“借款申請—資格審查—擔保抵押—村內公示—互助社審批—簽約借款—期滿回收”的工作流程;額度一般為3000-5000元,最高不超過10000元,期限不超過一年,月占用費2‰#12316;8‰,實行整借整還;在業務管理上堅持“四個統一”,即:統一項目實施要求、統一業務處理方式、統一檔案管理模式,統一財務報表制度,使用國家貧困村互助資金管理操作軟件,逐步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信息化。
縣鄉兩級領導小組加強對試點村互助資金運行情況進行指導、檢測和評估,有計劃組織農業、金融、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對互助社管理人員及社員業務與技術培訓,提供技術、信息、政策和法律等方面服務。在部門與鄉鎮監管上,做到積極參與不干預,服務支出不包辦,重點加強對互助資金使用情況的日常監督,定期對項目資金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糾正存在問題,每年都要對互助資金運行情況進行年度審計。落實民主管理措施,依靠全體社員對互助資金發放和回收情況進行民主監督和管理,確保互助資金借的出、收得回、有效益、良性運作、健康發展。
農村金融強服務
實施扶貧小額信貸,既是堅持扶貧到村到戶,讓貧困人口直接受益扶貧開發方針的具體行動,又是有針對性解決貧困人口資金短缺的有效方式。沭陽縣規定貸款發放對象為各鄉鎮場有勞動能力、有發展項目,經掛村幫扶人員或單位推薦的建檔立卡2500元低收入農戶,年齡不得超過60周歲。適當支持能夠帶動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的各類種養加專業戶和合作經濟組織,但需簽訂帶動協議。具體貸款金額視項目確定,每戶貸款金額最高不超過1萬元,各類種養加專業戶、合作經濟組織按每帶動1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可申請貸款5000元,最高貸款金額不超過5萬元,按期歸還貸款的農戶,享受50%貼息。幾年來,扶貧與財政,金融部門密切配合,多方籌集資金,增加扶貧貸款,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2010年,全縣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9億元,實施脫貧攻財政獎補資金項目51個;帶動了9.4萬低收入人口脫貧;投放扶貧小額貸款3.13億元,受益農戶2.42萬戶,占省下計劃的745.2%,同比分別增加了1.1億元、077萬戶,基本做到“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有機結合,深受貧困農戶歡迎。
沭陽縣明確表明今年繼續加大扶貧小額貸款投放,進一步擴大受益群眾范圍,強化金融服務措施,建立以財政擔保為主,多形式、多渠道的扶貧小額貸款擔保機制,年確保投放扶貧小額貸款比去年增加1億元,新增村級扶貧互助社20個、累計達到50個。
(作者供職于江蘇省沭陽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