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編輯/記者)
接觸很多財政人后,愈發覺得財政是一個很奇妙的部門:看起來它似乎只是在讓政府的每一分錢按時足量地到達它應該到達的地方,但每一個涉及到的項目背后都站著一群默默的財政人。所以一直想用一句話來概括財政工作的平凡且偉大,但苦思而不可得。
然而靈感總是來源于偶然。某日致電某財政歷史權威人士,問及此事,老人大笑三聲,你這個問題,我七個字就能給你概括出來。
“于無聲處聽驚雷”!
聽后,我拍案叫絕!
馮一凡 (編輯/記者)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對兩位前輩之言銘記于心。
“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
“這個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體人的任務就是努力打開燈光。記者是事實本位,只對事實與真相負責。記者絕不是宣傳者,更不是傳聲筒。”
然而,就在11月8日“記者節”這一天,某媒體全體人員獲知,因不可抗力,記者們只能被迫“各回各家”自謀生路……
朱靜 (編輯/記者)
和同事在焦作采訪,至今不忘三句話。焦作市物資局局長說:焦作財政改革是為全國開路,“開路”比之后“走路”難多了。焦作市委黨校一位副書記說:工作干得好不好,人們就看你有沒有被提拔。同事說:焦作改革者的“做官”實際上由因改革而既得利益受損的官員的個人道德素質所決定。
照我說,我們應該為老百姓做點事情,我們也應該“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的人”做點事情。
亓坤 (編輯/記者)
這兩年,公務員考試愈演愈烈,就像中國的房價一樣,熱得一塌糊涂。馬上開始的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必將又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公務員是吃財政飯的,每年,財政拿出大量資金供養公務員。不可否認公務員職業的相對穩定,但這個隊伍里也不是養尊處優的地方。公務員是否在其位,謀其政?行政效率如何?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實事?可能是百姓最為關心的,國家最為關注的。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是否真正做好思想準備?
喬欣 (編輯/記者)
民生財政聽起來很時髦,但實際上在遭遇“民生財政是個框,什么都往里面裝”的窘境。
此次采訪,著名民辦教育專家信力建關于民生財政的一個比喻令人印象深刻。“民生財政的問題關鍵在于蛋糕由誰分,如果是由做蛋糕和拿著刀子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沒有過問老百姓的意見,那么這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應該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更多的人有享受福利的權利和創造財富的機會。”
我覺得很有道理。
黃前柏 (編輯/記者)
不出意外,宏觀調控政策出現微調,貨幣政策已經松動。“保增長”也再次成為當務之急。“喊渴”的諸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其實在五六月份時,各種“從緊政策后遺癥”出現:實體經濟空心化、沿海企業倒閉潮、房地產企業瀕臨破產、高利貸泛濫,似乎都是從緊宏觀政策的后果,而且這些聲音幾乎在同一時間被不斷放大。
回首這幾年的調控政策,似乎都是陷入“控冷—放熱”的循環怪圈。是該反思了:宏觀調控政策究竟該怎么調,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