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我國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筆者注意到,從2003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到去年期間,除了受到美國次貸危機較大影響的2009年(當年同比增長百分之11.7),六年中年同比增幅幾乎都在20%上下。其中,2007年的增幅達到了32.4%。到目前,仍是快速增長的強勁勢頭。至今年七月底,全國財政收入已達到66739萬億元,增幅30.5%。照這樣的速度,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全國財政收入攀上10萬億的新臺階,看來已不會有什么懸念了。
形勢確實大好。作為一名老財政工作者,本來應該高興才對。可是,自卻有點高興不起來。非但如此,還有一絲隱憂常常縈繞在心頭。是什么呢?除了大家熱議的居民收入跑不贏GDP、CPI居高不下、房價不斷攀升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以外,便是普遍性的鋪張浪費,花錢大手大腳,有些人甚至上演了揮金如土的敗家子行為。古人說,“江河之流,不能盈無底之器。”何況我們今天國庫的錢再多,哪里能有萬古千年滔滔奔流到如今的大小江河之萬一呢?所以,現在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憤慨于公款吃喝,都更為關心國家和行政事業單位的“三公”消費,關心人民的血汗錢是否花有所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人們是在為國家的發展前景擔憂啊!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道理其實是一樣的,這便是開源節流。勤奮勞動,廣開財源,打基礎、求發展,是關乎當代人的事情,是必須的。節儉度日,不奢侈浪費,就能夠穩固基礎,求得持續發展,不但是關乎當代人,也是關乎子孫后代的事情,更是必須的。所以,《荀子·富國》里就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這樣的理財之道,不僅足以“足國”,更能在短時間“足”省,“足”市,“足”縣。雖然理財者有時候不免落些罵名,招致一些怨恨,但隨著日月更替,時間推移,一切誤會甚至罵名都會為“開源節流”所取得的效果所化解。
記得當年筆者履職財政局長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幅多么困難的局面:除全縣當月的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之外,還欠著巨額“債務”:一筆是(財政系統內)上下算賬,縣局欠市局1500萬元左右,一筆是應兌現干部職工調資的數百萬元。這樣的狀況,對于一個每年地方收入不過四、五千萬元的縣來說,真是沉疴難起。至于機關運轉的經費很難充分保障,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筆者剛上班的第一天,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便帶著電力局給政府大院開出的欠費停電通知找上門來。當然,當時的這種窘境,不為這一縣所獨有。在西部財政窮縣的“難兄難弟”中,由于財政同仁們的艱辛運作,境況還是其中相對較好的。
怎么辦?筆者一方面學習鉆研財政知識,向行家請教,另一方面與大家共同商量辦法:無非是開源和節流兩條。開源中不光是促生產,抓收入,還緊盯上級不放,因為這樣更為立竿見影。節流,則更是早上栽樹晚上乘涼的事情,而且,立即從局系統本身做起。一個人的節儉不顯得什么,一天的節儉不顯得什么,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多數人,絕大多數單位都行動起來(盡管不少開始時并不自覺自愿),卻是一個了不得、了不起的壯舉。況且,節儉出來的每一分錢,就在“自己”的國庫里。
將近半年的時候,一天下午剛上班,財政系統領導班子成員開會做出決議:從下月起全部兌現所欠干部職工調整的工資。縣長在聽到匯報后,驚喜之余在電話中又問筆者:有把握嗎?有!筆者堅定地回答。好!領導更是興奮的語氣。就這樣,隨著一筆筆欠資發放到人,筆者的那個“摳”的罵名,也慢慢地消消失。到年底上下算賬,不但不“短款”,還成了一個“長款戶”。財政干部的風氣也為之一變,很受全縣上下比較一致的好評。
開源節流是一大法寶,它不僅使我們度過了難關,而且,實現了縣級財政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隊伍建設的面貌也為之一新。
實際上在早些年當中,每當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出現挫折,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開源節流是諸多調節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措施,甚或是十分重要的措施,曾經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些過往的陳年舊事,如今一些有年歲的人,回憶起來應該還是歷歷在目的。只是這些年經濟迅速發展,財富充分涌流,人們不大或不明確這么提了而已。不明確提不等這個傳統就沒有了。盡管它受到了空前的漠視,但是,它卻默默無聞地還在國家和人們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作用,造福于人們。譬如,全國財政系統正在深入開展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僅是新的形勢下的“開源”,更是從源頭起手的節流舉措,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節流”還有一大益處,便是促進道德進步和廉政建設。不能設想,在一個十分儉約的經濟和生活環境中,大手大腳,鋪張奢侈,以至于貪腐犯罪等等(窮兇極惡、貪得無厭者另當別論),能有多大的市埸,社會風氣也絕不會像今天這樣功利,浮躁,到處充滿著銅臭氣和欲望。因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因為“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格言聯壁.持躬類》)。因為“儉約,所以彰其美也。”(《資治通鑒.梁紀》)。一個因為勤儉節約,可以使人變得更淳樸、更高尚的社會,難道不值得我們贊美和期待么!
所以,不論從那一個方面說,節流,對于國家的經濟活動以及人們的生活,都是永恒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系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財政部財政文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