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策劃這期專題之初,我們原定的選題為《地方政府贏利模式之變》。
但隨著采訪深入,“地方財政危機”浮現出來!
“地方財源危機”真的存在?一開始,我們也有這樣的疑問。接下來,問號變成了感嘆號!
首先,在我國眾多經濟發達地區,多以企業為主要財源,我們可稱之為“企業型財政”。他們遇到的危機最為明顯。由于世界經濟“后危機”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其遭受的沖擊既首當其沖,也最為明顯和嚴重,而又以沖擊耐受性較弱的中小企業為首。江浙一帶出現的“老板跑路潮”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次,以開采資源為主要財源的地方財政,我們可稱之為“資源型財政”。這些財政由于高額的出售金額而曾經風光一時,而資源稅改革的深入,讓現在也是看起來最為“穩定”的資源型財政甚至有些“抬頭”的趨勢。但記者采訪的一些資源將枯竭的地方,現在就是未來,“未來”卻并沒擁有!
再次,以轉移支付為主要財源的地方財政,我們可稱之為“轉移型財政”。這些地方財政暫時看來“吃飯無憂”,但由于企業型財政危機的逐漸明朗化,而自己又沒有足以自立的地方財源,處于財政危機傳遞鏈條末端的他們也已感到了寒意。
而在上述三類地方財政中,均以土地財政的收入為地方重要收入來源。但土地財政現在正處于一個被“冰封”的階段,即使未來“解凍”也無法回避“非正義”聲討。
那么,地方財政危機如何解決?學理上,有兩種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其一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而我們現在正處于轉型期間,轉型成本無可避免。但一旦轉型成功,地方財源將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其二在于體制的轉型。由于許多原因,地方一直沒有自己的主體稅種。而危機的產生,逼迫著我們進行未竟的分稅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