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國家統計局如期公布了8月份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6.2%,是自7月份創出37個月新高后的首次回落,也是CPI同比增速連續3個月攀升后首度出現回落。
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持續發力,可以預見,9月份CPI將繼續回落。宏觀調控政策似乎也到了關鍵節點,是繼續緊縮還是定向寬松?
一方面,物價高企,通脹壓力持續,作為重點調控目標的房價,并沒有呈現回落態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倒閉潮不絕于耳,實體經濟喊“渴”,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世界經濟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中國經濟似乎也難以獨善其身。
緊縮還是寬松
引人關注的是,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求是》雜志發表相關文章,文章指出,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文章強調,要充分重視貨幣政策的滯后和累積效應,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這是中央在本次調控中首次強調“貨幣政策的滯后性”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專家認為,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已進入觀望期,短期內繼續緊縮的可能性降低。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了5485億元,同比多增93億元,超出了市場此前5000億的預期。同時,今年8月份召開的金融監管部門年中工作會議的信息表明,隨著通脹可能見頂,下半年貨幣政策或適當調整。這些都被看做是定向寬松政策即將降臨的信號。
其實,早在3、4月份,定向寬松就被提及。只是由于當時CPI持續高企,才被擱置起來。定向寬松并不意味著緊縮政策的顯著放松,根本原因在于定向寬松首要目的是調整經濟結構和改善民生,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居次要地位。
筆者認為,定向寬松政策對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將有所緩解,資金應該投向成長性好、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確實有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而對于房地產等重點調控產業不應放松,要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更為嚴重的擔憂是,如果貨幣緊縮政策不取消或調整,中國經濟或將二次探底。
當然也有很多聲音支持貨幣政策繼續從緊。首先是通脹壓力。8月份CPI雖然有所回落,但是并不構成四季度貨幣政策寬松的充分條件,物價依舊高漲。其次,流動性寬松的局面沒有改變。因為前幾年的信貸投放規模太大,導致流通中貨幣供給大于商品供給。中小企業紛紛喊“渴”,但是民間借貸卻異常活躍,說明中國市場并不缺錢,大量資金并未通過銀行信貸運轉。第三,如果貨幣政策轉為寬松,可能使前期偏緊貨幣政策對通脹、房地產等資產泡沫的壓制前功盡棄。
歐美債務影響
在當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難免不受影響。特別是在當前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歐美國家都在向中國伸出求助之手,中國該不該救?又有多大的能力來救?
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政府處在復雜的兩難階段。一方面,要控制通脹,需要進一步收緊銀根;另一方面,歐美等外部金融市場的動蕩,已經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這就不允許過度的總量收縮。
當前歐美債務危機可能的結局就是導致歐美經濟步入長期低增長。對于中國的啟示是,必須加快轉型。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并不樂觀,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性仍然很大,消費占GDP的比重仍然在下降,政府投資占GDP的比重在上升。
對于歐美債務危機,從美國來看,目前經濟形勢仍然低迷。不過,股市的激烈反應過后,固定收益金融產品市場卻波瀾不驚,這在一定意義上表明走下坡路的美元尚未遇到任何可替代物的實質性挑戰。因此,還不能得出美國經濟將隨著美債評級調低很快“二次探底”的判斷。
對于中國或者世界經濟而言,真正的考驗主要來自于歐元區。歐元區如果出現非常不利的局面,就很可能把世界經濟從“后危機時代”拖入“二次探底”的泥沼。從而,具有高外向性和高外貿依存度的我國經濟很難獨善其身。歐債危機一旦爆發,那就是“醫生也病了”。
筆者認為,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繼續保持“一緊一松”搭配,這樣有利于在復雜、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抑制通脹,同時有利于預防在應對外部突發大的沖擊時出現政策疊加的“超調”。
警惕調控“陷阱”
對于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業內人士認為,太頻繁,太草率。
有人做過統計,就最近三年來說,2007年出現通脹,2008年之前,央行連續提了12次準備金率,加了6次息。金融危機之后,又降了4次息,2010年6月份之后,又提了12次準備金率,又6次升息。3年時間竟然發生了3個180度的轉彎。
每當從緊的貨幣政策在實施一段時間后,總會有理論界或者實務界適時高呼“經濟可能面臨二次探底”,結果相關部門受不了了,政策一下子轉向,前期的調控成果打了水漂。
調控手段主要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包括利息、準備金、公開業務市場操作。而財政政策呢,直白地說就是花錢。
在中國,治理通貨膨脹時期,很少看到財政使用收縮方式進行宏觀調控,大多是貨幣政策單打獨斗。財政更多地熱衷于多收錢、多制造赤字、多支出,這可能是相關部門利益使然。如果僅僅迷信于貨幣政策的單一反作用來調控國民經濟,而不解決國民經濟實體結構和體制問題,則國民經濟就處于“一控就趨冷,一放開就急劇過熱”的惡性循環之中。
筆者認為,造成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多變,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機制。無論從中央到地方,每個人都在管經濟,并且管得越來越多。
有學者指出,宏觀調控已成為政府體制性的弊病,目前也看不到政府退出宏觀調控的可能,還是把著方向盤不撒手,用計劃經濟的心態管理中國經濟。
(作者系中國食品集團公司基地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