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呼吸也成為一種奢侈,當平躺著睡覺也成了一種奢望#8943;#8943;
是的,在中國,每天有數百萬的塵肺病人都在遭受著這樣的夢魘。令人欣慰的是,還有人惦記著他們的痛苦。前不久,中國著名調查記者、有著“中國的林肯·斯蒂芬斯”之稱的王克勤和他的志愿者團隊,發起了“大愛清塵·尋救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以下簡稱“大愛清塵”)。
當“官辦”慈善丑聞頻出,中國慈善事業公信力遭到“燎原”之際,如“大愛清塵”這樣的民間草根慈善,卻正靜悄悄地成長著#8943;#8943;
大家一起來救人
王克勤是個愛打抱不平的人,一直致力于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在其調查記者的職業生涯中,發表了《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蘭州證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選“劣跡人”引曝黑幕》、《甘肅回收市場黑幕》、《山西疫苗亂象調查》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調查,篇篇如同重磅炸彈。
而這一次,王克勤卻又和民間慈善扯在了一起。
塵肺病是一種因長期吸入過量粉塵造成肺部纖維化無法治愈,且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在工業領域的從業人員中已經存在多年。最近引起關注的2009年河南工人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輿論嘩然。2010年底,王克勤的一位同事報道了甘肅古浪縣許多農民工得了塵肺病,引起了一些關注。后來,這些農民工代表專程來北京送來了錦旗,表達感謝之情。
在王克勤看來,除了感謝,他們傳達的更是一種求助,因為在甘肅、在全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塵肺病農民工需要及時的幫助。接下來,王克勤督促這位同事,報道了一系列的農民工塵肺病事件,并發動其他媒體、微博等傳播工具,不斷擴大影響力。
在報道的過程中,一些塵肺病人備受煎熬的場景歷歷在目。其中,甘肅甘洛縣一位78歲的老人,四個兒子都得了塵肺病,大兒子已經去世,用的還是老人的棺材。
“在幫助農民工塵肺病人的過程中,最痛苦的事情是幾乎隔三差五就聽到某位我們曾經采訪過的病人死去的消息,內心觸動很大,但也更堅定了我將‘大愛清塵’堅持下去的決心?!蓖蹩饲谡f。
2010年,衛生部公布全國職業病報告情況,全國累計報告塵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死亡率高達22.04%。而據民間統計,全國塵肺病人有600萬之巨,假如這些塵肺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將給多少家庭帶來不幸?
伴隨著人類近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也造成了工人塵肺病的普遍存在。在歐洲發達國家和我國國有企業中,塵肺病人基本上能得到比較好的安置,而對于農民工來說,這簡直成了一種奢望。
維權困難成為農民工塵肺病人最大的現實難題。盡管按照《勞動法》等法律規定,塵肺病人的維權索賠問題是切實可行的,但其可操作性卻極差。勞動合同、醫療鑒定等制度,都不完善。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時間漫長的采訪。期間,來找王克勤的人實在太多,有慕名前來的志愿者,也有備受感動的企業家。王克勤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筆者交流,但筆者卻能夠深深感受到他的那種全身投入的忘我狀態。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來自廣東的志愿者蘇強,是一名醫生,暫時舍棄了廣東的工作,來大愛清塵工作四個月,自己花錢解決吃住問題,只為一個簡單的想法:“跟著王老師做一點好事兒。”
透明是唯一之道
現在王克勤有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更新個人微博,把大愛清塵的最新捐款數額及時透明地公布出來。從2011年6月15日正式啟動,截止到9月21日,共接受捐款總額843839.46元。
“數額還是有點少,遠沒有到達我們的預期,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這樣才能幫助更多人。”王克勤介紹,一個塵肺病人保守治療費用需要1萬元左右,全國600萬左右的塵肺病人,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他坦言,今年以來,相關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遭遇廣泛質疑,也給大愛清塵項目帶來了一些影響。
從項目成立之初,王克勤堅定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透明、透明、再透明”。因為他深知,假如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大愛清塵將很難堅持下去。
然而,在大愛清塵形成現行規則之前,也經過了一番摸索。最初使用的方法是,將需要幫助的塵肺病病人的銀行卡號公布在相關網站,但是這樣也帶來一些麻煩。比如初期一些好心人給甘肅古浪縣的塵肺病人捐贈了8000元錢,但是網站上留的是一位塵肺病人代表的銀行卡號,于是,這位塵肺病人代表將這8000元錢據為己有,一度引起其他病人的極大不滿。
除此之外,王克勤和他的團隊還嘗試設立志愿者賬戶,由志愿者轉交救助資金的方式,以及在當地醫院設立賬戶等等方式,但這些方式都遭到一些質疑。
“公民個體實施救援存在政治、法律、經濟等多方面的風險,比如涉嫌詐騙、非法集資等等?!蓖蹩饲谡J識到,如果要將這個項目持續下去,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方式。
2011年年初,有幾家門戶網站找到王克勤,對他的這個公益活動非常支持,愿意一起來做大這個事情。就這樣,他們以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為發起人,交給他們5%的管理費,捐贈資金直接注入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的特設賬戶,王克勤和他的團隊負責其他具體的事務。就這樣,大愛清塵獲得了合法身份,也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創造了條件。
從目前來看,大愛清塵主要有三種救援模式。第一種是項目救援。主要流程是:患者提出救助申請,尋找建立患者檔案—患者信息核查,安排治療—聯系就近有資質醫院,醫院提出治療方案和預算—基金會支付治療費用—患者入院—治療—結算—報告。
第二種是民間一對一的救援。由于慈善組織公信力受到質疑,一些想捐贈的人不想通過基金會,而是想直接和塵肺病人聯系救助。這將交給志愿者團隊來實施,志愿者將會帶著捐贈資金、塵肺病人直接去相關醫院。
第三種是對塵肺病人孩子的教育援助。
對于王克勤和他的團隊來講,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為了能夠將大愛清塵規范有序地運行,他們制定了一套全程、系統、嚴格的管理辦法。包括患者救治原則及辦法、志愿者管理原則及辦法、還有最讓人關心的資金管理原則及辦法。
基金會承諾,定期向社會公布該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包括:每天公布募集資金的進展;每個月對外公布一次項目支出情況;項目結束后集中公布籌集資金的收支明細等等。
“個人和慈善組織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引起政府的重視,動員政府資源,讓政府接收救助工作。最終的目的是推動立法,使得塵肺病農民工得到制度保障。”王克勤說。
然而,這中間的路途注定充滿崎嶇。大愛清塵的行動口號是“能救一個是一個,能幫一點是一點。”這是一種安慰,更是一種無奈和無力。
記者采訪時,大愛清塵的辦公室還沒有安裝電話和網絡,但就是這樣簡陋的環境,并沒有降低王克勤和他的志愿者團隊的熱情,因為,他們深知承載了太多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