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蘭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奈杰爾提出戰略聯盟的概念以來,戰略聯盟就成為管理學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當前,新經濟與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企業單兵作戰很難抵御風險,因此組成企業戰略聯盟成為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現代企業;戰略聯盟;企業制度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024-02
一、企業戰略聯盟的形態演進及其現狀
自從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蘭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奈杰爾提出戰略聯盟的概念以來,戰略聯盟就成為管理學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戰略聯盟按形態演進可以劃分為傳統戰略聯盟、現代戰略聯盟和新興戰略聯盟。企業之所以要選擇聯盟,往往意在三個方面:達到戰略目標,在增加收益的同時減少風險,充分利用寶貴資源。
1.傳統戰略聯盟(價格聯盟)。企業的戰略聯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產品差異并不明顯,產品的競爭在市場上體現為產品價格之間的競爭。控制價格是企業取勝的關鍵。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尤其是寡頭市場中,寡頭企業發現如果相互聯合控制價格,而不是一味的打價格戰,會給各自帶來超額利潤。大約在19世紀末,企業戰略聯盟價格聯盟以卡特爾(Cartel)的形式出現,以后逐漸演化出辛迪加(Syndicate)、托拉斯(Trust),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控制銷售價格及采購成本為目標的聯盟形式。
2.現代企業戰略聯盟(產品聯盟)。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現代企業來講,追求創新、效益、速度與規避風險是永恒的主題,選擇合作聯盟這種現代企業戰略成為必然。對于現代戰略聯盟,美國戰略管理家麥克爾·波特的定義是“企業之間達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達不到合并程度的長期協議”。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實體為了實現特定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任何股權或非股權形式的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長期聯合與合作協議。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戰略聯盟已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戰略之一,它可以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共同分擔風險、共享資源、獲取知識、進入新市場。赫格特和莫里斯(1988)在對839個合作聯盟的研究中發現現代戰略聯盟涵蓋產品價值創造的全過程,即在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具有較強的經營階段性特征。
3.新興企業戰略聯盟(知識聯盟)。新興的企業戰略聯盟是指伴隨知識經濟到來的知識聯盟及相似的聯盟形式,目前來講,我們仍然處于知識經濟的入口,現在有虛擬企業聯盟、動態聯盟等形式,但新興的知識聯盟形式,仍在不斷創新與發展中。以信息技術為突破的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因特網技術的勃興,使人們對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有了第一次的朦朧感受。以往的經濟社會,在企業中知識往往是從屬于資本,還不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將取代資本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企業經營必須掌握的知識是一種組織知識,這類知識包括組織、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二、現代企業戰略聯盟的實質——企業外部組織結構重組
戰略聯盟的迅速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企業的制度調整與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來說企業間建立的既非一體化,也不是純粹市場性商業合同的關系屬于戰略聯盟。對于這種關系的經濟本質的認識,要從交易成本理論進行解釋。按照這種解釋,戰略聯盟被認為是一種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新的制度安排。眾所周知,科斯以來的企業理論把企業作為一體化組織形式,其實質是以科層組織的內部交易代替外部市場交易。但是,現實越來越表明,企業這種制度安排也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一體化并不總是有效率的。在科層組織與市場之間,也就是在一體化與完全商業關系之間,還存在廣闊的中間地帶。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合作建立內部化的非市場關系。企業究竟選擇哪種關系,完全取決于成本收益的比較。迪屈奇通過引入“治理結構的收益”這一概念,將一體化、準一體化、市場關系三者相互替代的理論變為一種通論,并從理論上證明了準一體化形式下交易成本低于科層組織,也低于市場安排。企業戰略聯盟就屬于這種介于市場與企業科層組織間的“準市場”或“準科層組織”關系,在科斯式企業理論的框架內使聯盟形式得到了解釋。
在技術和創新作用日益重要,研發規模空前巨大的新經濟下,各自為戰的形式使企業力不從心——巨額的RD費用,使大型跨國企業不愿也不能單獨承擔研發的成本和風險;而市場關系又不能保證企業對知識和技術的擁有,而且交易成本問題仍然存在。于是,國際大企業之間往往為某些重要技術項目的開發建立起契約性的研發戰略聯盟。聯盟并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其成員各自獨立,但緊密協調,合理分工,其成果在參加聯盟的成員間具有共享性。準一體化的聯盟形式則保證了入盟企業的技術所有的地位,成本和風險又是可負擔的。
隨著跨國公司全球競爭的加劇,銷售網絡也成為競爭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等在新產品銷售中的巨大作用,擁有銷售系統就更重要。而對于許多產品而言,建立銷售網絡是一項巨大的固定成本投入。然而,銷售網絡具有近似于公共產品的性質,網絡一旦建立起來,新的產品進入銷售網絡并不妨礙原來產品的銷售,而銷售量越大,平均固定成本就越低。
總之,國際戰略聯盟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外部組織形式和制度的創新。通過這種聯盟,企業建立了一種不同于純粹一體化關系的新型關系形式,形成了一個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外部網絡。這種外部網絡大大豐富了企業外部組織結構的簡單市場合同關系形式,使企業組織形式形成了一體化、市場的和準一體化(準市場)的三種形式,以此適應新經濟時代競爭加劇,研發成本提高,市場范圍廣大,更新和淘汰迅速等挑戰。
三、現代企業戰略聯盟對現代企業制度的影響
1.人力資本對有效戰略聯盟所起的作用。戰略聯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管理合作企業主管人的性格和領導品質。美國學者戴維·雷等人考察了一些企業戰略聯盟,結果發現有效的戰略聯盟在建立過程中非常注意以下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1)挑選合適的聯盟伙伴階段。企業在聯合與合作之前,首先要樹立明確的戰略目標,并據此來尋找或接受能幫助實現戰略意圖、彌補戰略缺口的合作伙伴。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需要高級管理層了解雙方在一定時間里的目的和戰略。一個合適的聯盟伙伴的基本條件是:能夠帶來本企業所渴望的技術、技能、知識風險分擔和進入新市場的機會等優勢。還要注意,文化上相容、相似的企業比有較大文化差異的企業更適合成為本企業的合作伙伴。(2)聯盟的設計和談判階段。成功的聯盟不僅是以交叉許可安排、聯合開發、合資經營、股權共享等聯盟方式為基礎的初始合作協議,還包括廠址選擇、成本分攤、市場份額獲得等通常的細節以及對知識創新、技術協同等方法進行設計。企業的高級管理層還應就聯盟的共同目標與主要的中層經理和技術專家進行溝通。另外,由于聯盟伙伴之間往往存在著既合作又競爭的雙重關系,雙方應對聯合與合作的具體過程和結果進行謹慎細心的談判,摒棄偏見,求大同,存小異,增強信任。(3)聯盟的實施和控制階段。戰略聯盟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聯盟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聯盟內的企業應該把通過聯盟向對方學習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最大限度地盡快將聯盟的成果轉化為我方的競爭優勢。聯盟往往需要雙方進行雙向信息流動,每個參加聯盟的企業都應該貢獻出必要的信息供對方分享,從而提高聯盟的成功率。同時企業要合理控制信息流動,保護自身的競爭優勢,防止對方得到我方應予以保護的關鍵信息,做出有損我方的行為,因為聯盟伙伴極有可能成為將來的主要競爭對手。
2.以人力資本為邏輯起點的企業制度安排。傳統企業理論下的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實踐都強調貨幣資本在企業中的核心作用,依此構造出的企業治理結構也是以出資人(股東)為中心的結構,企業的經營目標理所當然地被確定為股東利益最大化(利潤最大化)。不過,這種制度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松動,到新經濟風起云涌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體制已經被許多企業(特別是代表新經濟發展潮流的高科技企業)所拋棄,全球性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造變為一種大趨勢。
趨勢之一是放棄以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唯一目標的教條,代之以兼顧股東(貨幣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均衡協調模式。這一趨勢主要以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的對《公司法》的修改潮流為標志。
趨勢之二是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所實行的人力資本治理結構。在新經濟潮流中發展起來的軟件、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科技企業,由于企業的核心價值集中在一兩項關鍵技術上,它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這時,貨幣所有者在企業中的作用退居其次,人力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的控制者和所有者。現實中,雖然人力資本擁有企業的情況還不多見,但強化人力資本作用的各種治理結構變化則是顯而易見的,如技術控股制、人力資本所有者持股制、股票期權制等都成為很通行的制度安排。高科技風險投資制度的發展更強化了這種人力資本治理的趨勢。人力資本治理結構因而得到進一步強化,成為新經濟條件下最典型的企業治理結構形態。
趨勢之三是董事會作用的弱化和CEO體制的形成。在典型的現代公司制度下,董事會對經理的監督和激勵構成該制度的基礎,也是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基本思路。然而,隨著許多大公司普遍實行CEO制度,情況發生了變化。CEO擁有遠遠大于以往總經理的權力,不僅正常的經營管理,而且在公司戰略、重大投資、財務安排等方面擁有很大權力。董事會的決策作用和監督作用都開始弱化,董事會的權力只局限于挑選一位合格CEO,當公司戰略出現重大失誤或者業績出現嚴重問題時選擇新的CEO代替前任。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保證權力巨大的 CEO不濫用權力,CEO常常以管理層收購或者購買期權的形式擁有相當數量的公司股權,不再是單純的公司雇員。這也使得代理問題雖然依然存在,但已不似以往嚴重,道德風險得以降低。這種CEO持股體制雖然尚未改變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但無疑已經使其發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
[1]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88.
[2]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3]吳易風,等.政府與市場[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