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國際商務人員的英語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所以,高校中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工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的“雙豐收”。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思考現階段國貿專業的英語教學是高校教師的關注點,其中十分注重根據國貿專業學生學習外語的特點對專業用途英語教學(ESP)進行研究。
關鍵詞:ESP教學;國際貿易;認知心理學;外貿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45-02
國際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成為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一、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現階段英語教學的特點
我國高校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加大對國際貿易專業的管理。然而,很多本科院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從事外貿的并不多。造成這一事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近年來除了一些綜合性院校開設國貿專業以外,很多高職高專院校也開設此專業,學生數量大大增加[1];畢業生的市場適應能力不強,好高騖遠,不能吃苦,貿易實務技能不如專科院校學生,管理能力又不及研究型大學培養的研究生;有很多同學的專業知識也許很強但是英語能力較弱,不能把所學英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因此,不論從滿足社會需求、推動學校發展,還是從促進學生就業等各個角度,都有必要對當前本科院校國貿專業的英語教學進行反思,以益于各方。
1.合格的國貿專業畢業生應有的英語能力
能閱讀中等難度的英文資料并正確理解其內容; 能讀懂常用的文字材料,如信函、信用證、合同、發盤等;能寫出簡短的英語應用文,沒有明顯的語法問題,表意清楚;通過借助在線翻譯等工具能翻譯一些普通材料;能應付一般涉外活動的對話,并進行簡單的相關業務交流,如商業談判。
2.高校國貿專業英語教學涉及到的一些問題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種專門針對某一學科而設計的英語課程,程度較本科全日制英語教學稍高一些; 國貿專業的英語教學是在普通英語能力教學的基礎上將語言能力培訓和其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語言教學和商務內容教學融為一體。站在國貿專業學生的角度上,通過培養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來提高實際工作效率顯得尤為重要[2]。但是,在國際貿易專業的英語教學中,授課教師會遇到懂英語不懂專業課或是懂專業課不懂英語的尷尬,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要繼續學習。
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討論國貿英語的教學
1.基于認知心理學理論思考ESP教學
二戰結束后, 科學、技術和經濟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擴張。而這種擴張是由科技和商務主導的,因此需要產生一門世界通用語言。隨著美國在戰后占據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英語自然成為了這一語言。從而,有一代新的英語學習者專攻科技英語和商務英語的學習等等。很多專家認為應該有一些英語學習者來學習具體的英語ESP,并且分析在特定學科的英語使用中存在哪些不一樣的語言特點。所以“知道要用英語干什么,英語就能干什么”成為了ESP的指導原則。
在認知心理學上,“認知”被界定為感知、學習和思考的心理行為和結果,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了解和把握。而“認知”離不開人的思維。如果把“認知”看做思維(thinking),那么“元認知”就是對思維進行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Flavell(1979:4)認為,元認知由元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和元認知體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兩大要素構成。其中,元認知知識主要指認知主體的知識和信念中,有關對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產生影響的因素和變量, 包括主體知識(person knowledge)、任務知識(task knowledge)和策略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三方面的內容[3]。在教學中, 教師應注意這幾方面并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方面考慮這些因素。
2.采用學習策略來提高國際貿易專業的本科英語教學
學習策略的研究是以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作為基礎的,語言學習策略帶有明顯的目的性,旨在提高學習者掌握一門特定語言的能力。當代認知心理學家指出:沒有任何教學目標比“使學生成為獨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學習者”更重要。這就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諺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策略模式是由比亞利斯托克(Bialystok. G,1984)提出來的。模式采用了監察模式的部分內容,區分學習語言形式的策略與交際的策略。它的長處在于語言輸出既與學校正統的學習有關也與環境因素有聯系[4]。模式具有三個層次,分別由輸入、知識和輸出表示。輸入層次指任何語言接觸,這種接觸可來自課堂上的正規語言學習,來自閱讀材料、交際體驗等等。語言接觸具有提供三類知識的潛力,這三類知識分別為:其他知識、明示的語言知識、隱含的語言知識。在模式示意圖中,三類知識與“語言接觸”通過實踐連結在一起,表示語言接觸產生至少三類知識中的一種。第三層次是輸出,它是語言的產物,用“反應”表示。
根據上述內容,在國際貿易專業的英語教學方面,我們要在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這兩個方面努力。我們在教學時,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接受,可以先用學生的母語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尤其是復雜的知識(例如質檢驗貨、報關報檢、開立匯票、信用證議付,甚至索賠仲裁等主要貿易流程)。這樣,當老師在用英語講授時,學生不至于聽不懂或最終到厭學的地步。在任務知識和策略知識方面,學生對于知識的梗概的記憶效果要比確定的詞語的記憶效果要好,所以,教師可以將長文字解釋性材料縮減為幾句話或是制成圖表。這樣便于學生記憶(例如信用證L/C的運用)。
三、結論
當然,為了使國貿專業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市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自己要不斷地學習,從而對教學內容不斷加以更新,他把最新的信息告訴給學生。毫無疑問,把以策略為基礎的教學引入課堂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但適當的策略會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選擇和學習課程,這一點也可以彌補時間上的問題。通過以上的理論分析,再加上一段時間的實踐與反饋,相信高校培養的國貿專業的人才會更加優秀, 學習能力更強, 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晶晶.基于國際貿易專業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總(567).
[2] 陳宏付.應用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及對策[J].科學大眾,2006,(7).
[3] 吳紅云.二語寫作元認知理論的實證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5.
[4] 王雪玲.論《到燈塔去》的空間敘事藝術[J].學術交流,2009,(12).
Think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ity
CHANG Yan-li 1,QU Xue-lin 2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arbin 150027,China;
2.English department,Nortn-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Englis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requirements, 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nglish teaching is also seem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ou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s subject to intellectual and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good harvest \".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basis, thinking a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is one common focus of the great emphasis o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students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of English teaching ( ESP ) research.
Key words: ESP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gnitive psychology;foreign trade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