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社會正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而努力的時候,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引下,以武漢王家墩中心商務區建設為例,提出了以“節約”為前提的過渡期規劃,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實質和指導思想,并認真研究了過渡期規劃中各類資源合理循環利用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節約;過渡期規劃;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083-03
前言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同時也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走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關系到人類未來生存、和平與發展,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構。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總結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行動起來,在全國范圍內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全社會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而努力的時候,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者又怎么還能坐得住呢?本文就以武漢王家墩CBD建設過渡期規劃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以“節約”為前提的規劃工作,展開了對“節約型規劃”進行的探索。
一、以“節約”為前提的過渡期規劃的產生
(一)過渡期規劃產生的背景研究
1.“可持續發展”觀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又不影響子孫后代他們自己的需求能力的發展。”“要保持城市發展的生命力,就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已經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成為每個城市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和城市發展的生命法則。”在城市規劃中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2.“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
循環經濟概念產生的基本動因是為了解決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這一矛盾具體表現為:“具有增長型機制的經濟活動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具有穩定型機制的生態環境系統對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研究員在其《循環經濟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定位、模式與方法探討》(2005年)一文中指出:“循環經濟概念是人與自然關系演變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對人與自然物質交換關系的正確把握,是以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為基本定位的。”
由此可見,“循環經濟”概念的提出是以“節約”為基礎的。
(二)“過渡期規劃”的提出
1.過渡期規劃產生的原因分析
對于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規劃對象,由于現狀與規劃目標的巨大差異,其開發過程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大背景下,這一類型的開發對象必然會備受關注。下面就以本文研究的武漢王家墩CBD開發建設為實例,分析一下過渡期規劃產生的原因。
王家墩機場要由現在這樣空間組織無序、生態環境惡劣的地區,轉變為王家墩商務區總體規劃確定的CBD定位。面對這樣的巨大差異,我們意識到,在長達15年或者更長的建設時間里,規劃遠期目標的實現只能是各個階段成果的累積。于是,在理性分析之后,商務區開發過渡期建設規劃的思路便隨之產生。
2.過渡期規劃工作的提出
根據上文對王家墩地區現狀與規劃目標的對比,我們發現這個地塊開發建設活動的特點不僅是時間長、建設量大,而且在整個長時間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涉及了許多有關“再開發”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整個建設過程既是新的商務區興起、生長和成熟的形成過程,也是現有資源利用消退、現狀用地功能性質逐漸轉變的消亡過程,正是這種“形成”與“消亡”的時空共存性,在王家墩商務區總體規劃編制確定的開發時序與建設階段安排的基礎上,為協調好建設期內各方面關系,減少投資成本,進一步發揮城市土地利用效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使商務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開發能合理、有序地進行。武漢王家墩中央商務區投資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武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進行了“武漢市王家墩商務區建設過渡期規劃”的研究。
二、以“節約”為前提的規劃方法研究
(一)現有物件利用——以空軍油庫地塊為例
王家墩地區現狀上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資源,如植被、建筑、基礎設施等。由于該商務區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于是應該合理配置、利用現有資源,使之在消亡前價值最大化。運用“減法”的原則,讓它既發揮余熱,又不與最后的規劃目標相沖突。同時,改造再利用的開發方式可減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減輕了在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能源(用水和耗電等)的壓力,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這些遺留物也是“城市博物館”關于某一個時代的最好展品,是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蹤跡和線索,應該被認為是未來城市記憶的一部分。另外,在記住這一歷史的基礎上,應該通過對地段內的現有資源的改造利用,實現市民對其規劃功能的認可,產生新的歸屬感。
整個王家墩地區現狀中資源量最大、種類最豐富的非空軍油庫莫屬,本節以此為例研究現有資源轉換與利用的過程。
油庫位于整個開發地塊的西部,可達性優勢不明顯,但周邊道路等級較高。雖然油庫用地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污染,但現狀上油庫內的環境條件和環境質量在與其他地塊中的比較中都屬于優等。所以,應充分發揮它的景觀環境優勢條件,利用油罐設備等現有資源,在建設過程中以最小的成本發揮其最大的效用。現有環境資源的利用轉換與消退的過程遵循了“循環經濟”經典的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
1.廢棄物件的整合與利用
元素一:廢棄鐵路。包括結合其綠化作為道路的綠化,利用與鵝卵石相結合做成步行的鋪道,以及改造成休閑小火車的軌道。
元素二:廢棄的鋼架。保留的鋼架與當地的野草結合,通過道路的引導形成這特殊的景觀。
元素三:建筑材料垃圾。利用建筑材料垃圾來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大地藝術、特色鋪地等。這也是歷史的反映。
元素四:廢棄的油罐。利用這些油罐作為室外攀巖的設施,或者用它作為大型藝術繪制的工具,如把幾個油罐放倒排列,在其上繪制中國臉譜等,也可以將其改造成臨時廁所等公共設施。
元素五:廢棄的管道。利用這些管道做成觀景的平臺,游人可以攀登遠望。
2.現有環境資源轉換利用與消退
規劃道路將油庫現狀上的用地分割,現狀上的水體、建筑、油罐和管道等均與規劃道路出現了沖突點。環境整治的方案須考慮規劃的遠期目標,以在規劃過程中少走彎路,盡量降低建設成本。要解決這些現有的矛盾,我們就必須著眼于現在,放眼于未來,在整合地塊內的可利用資源并發揮其作用的基礎上,在不影響規劃目標確立的前提下,滿足過渡期建設的需要,為遠期目標的確立創造條件。
根據開發計劃的安排,這一地塊在商務區的開發時間為2008—2012年,由此確定其涉及的開發時間為2006—2012年;其規劃用地性質為居住用地、道路設施用地和綠化用地。根據建設的進度,逐漸把與規劃矛盾的建筑拆除,將與規劃矛盾的水體近期保留,之后一旦與規劃建設活動沖突則改道或填埋;與規劃矛盾的現有資源可移至別處(如商務區公園等地)重新組合或分解利用,以順利地完成其轉換利用的任務,并逐漸完成其消退過程(見表1)。
(二)場地資源利用——以空軍機場的利用為例
空軍機場占地面積大,可利用的資源僅僅為跑道本身,而它位于整個商務區開發的一、二期階段,屬于開發較早的地段,所以,如何在短期內實現現狀到規劃目標的過渡,以“節約”為前提的過渡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1.空軍機場的區位及現狀
以“機場北端改造”為例,該地塊內幾乎沒有什么建筑,只有大量的草坪和水泥地面。基地內道路已經比較破舊了,但機場主跑道的質量還非常好。該地塊內主跑道的長度為612.78m,跑道的寬度約有60m。基地內的環境良好,有大量的草坪,草色質量好。
2.空軍機場場地利用
方案充分考慮原機場用地的資源,結合市民消費需求,設計了球類區、高爾夫練習場、休閑娛樂等一系列體育運動設施,形成了以球類運動為主,滿足市民需求的體育運動區。
主跑道的北端白天安排為極限運動區,為青年人提供了玩極限溜冰、滑板和自行車的場地,到晚上這里可成為夜市——小商品市場還有特色小吃。主跑道的中間端設置為汽車和摩托車的試車場,這也主要是為年輕的愛車一族所設計的。白天東邊的水泥場稍加改造可成露天的溜冰場,為青少年提供室外運動的場地,而晚上則變成了露天舞場,主要供中老年人使用。
進駐項目豐富,功能齊全,消費群體龐大。同時節約了場地,使同一塊場地在不同的時段都能發揮一定的功能、吸引一部分人群,增加同一塊土地的開發效益。
結語
溫家寶總理指出,中央和國家機關要首先帶頭,各級政府和所有公務員都要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積極創建節約型城市、節約型政府、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務求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溫家寶總理關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講話振聾發聵。國情如此,唯有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走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節約資源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為了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了子孫后代的福祉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起來吧,城市規劃的工作者,為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任致遠.透視城市與城市規劃[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 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任勇.循環經濟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定位、模式與方法探討[J].國外城市規劃,2005,(6).
[4] 夏南凱.城市經濟與城市開發[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5] 顧永清.可持續發展與動態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1999,(3).
[6] 馬文軍.城市開發策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7] 夏南凱,王耀武,等.城市開發導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8] 谷口汎邦,等.城市再開發[M].馬俊,譯.上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9] 郭潔.更新、再循環、再利用到景觀的重生[J].長安大學學報:建筑與環境科學版,2004,(12).
[10] DieterHassenpflug.城市形象和體驗環境的城市規劃[J].劉崇,譯.國外城市規劃,2004.
[11] 王軼.武漢王家墩CBD建設過渡期規劃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C]//城市規劃面對面——2005年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12] 武漢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武漢王家墩商務區總體規劃,2004.
[13] 武漢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武漢王家墩商務區建設過渡期規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