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在教育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管理哲學,特別強調應用性、實踐性和創新性。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目的是實現創新型公關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建構主義;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306-02
一、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1]。建構主義教學觀提出了教學過程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教學情境、協作共享、對話交流、意義建構。
(一)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指出,教學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因為“體驗一種相關的新知識與直接告知這種相關的新知識完全不同”[2]。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安排,而且要重視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并把情境創設看成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以此建構起能靈活遷移應用的知識經驗。
(二)協作共享
協作發生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構主義者認為社會性相互作用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以協作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性互動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教學群體,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學群體。在這種群體中,個體之間相互的協作對教學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教學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教學環境,教學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共享,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對話交流
對話交流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構主義強調教師要放權給教學小組,而且“這種教學小組要足夠小,以便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教學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對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計劃、規劃完成規定的復雜任務的思路;此外,協作共享的過程本身也是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明確化和外顯化了,他們的思維成果和智慧為整個教學小組所共享。
(四)意義建構
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是指學習者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教學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新知識的有效遷移,并能對知識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形成自己理解客觀事物的獨特視角。
綜上所述,教學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所以,建構主義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不在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而主要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學觀念更新
(一)強調基本素質培養
公共關系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體現在對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在課堂上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公關知識”向“培養公關能力”這一教改背景轉變。注重技能、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公共關系這門課程來說,由于其應用性、技巧性的特點,更強調公關工作技巧、基本素養的鍛煉和培養,那么,如何選擇合理的、具體的理論知識,并穿插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中呢?理論知識的知識點選擇,這些知識點的深度、廣度把握,都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
(二)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和角色
這是構建現代公關課堂的關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并選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最佳教學方法。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去主動探究、建構知識。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簡言之,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并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的程度。
(三)真正實現與學生平等對話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師生平等互動。真正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這要求教師平等地看待學生,要看到學生身上亮點。另外,學生也要轉變學習方式,要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過程可以主動完成,也可以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完成。最終要讓學生在這種互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教學方式方法創新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師生雙方互動對話。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加大教學方法的創新力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外,應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并列入教學大綱,作為教學的計劃環節。
(一)案例教學法
結合公共關系理論選用中外案例,根據教學要求及教學進程、設計授課案例,案例的介紹應設置“障礙”或“疑問”。精選的案例如麥當勞的CIS、沃爾瑪博客公關——輿論公關案例、肯德基應對“禽流感”的危機公關案例、蒙牛贊助超女案例、高露潔牙膏致癌風波——制造輿論公關案例等。主要采用學生分析討論為主,然后學生派代表上臺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法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合作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我們以30人一個標準班計算,將全班同學分成6個小組,每組5人。其中兩個小組是“教師組”,分別講授“公關理論”和“公關實務”相關知識點;兩個小組是“學生組”,分別對“教師組”教授的知識進行提問;另外兩個小組是“裁判組”,分別對“教師組”和“學生組”進行評價和打分,并提出相應的依據。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大綱和重難點提出相應的目標和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講授“CIS”戰略方案的模擬示范中,小組中成員自選一個熟悉的企業進行策劃,集體合作完成模擬演示。合作學習法既適用于課外學習,又適用于課內學習。
(三)小組討論法
小組討論與團隊協作是一種組合式的實踐教學。把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及評論小組,就一些公共關系問題進行辯論,創造機會讓學生們在辯論中提高對公共關系的透徹理解。
(四)仿真模擬表演
選擇適合表演的案例由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參與公共關系事件。如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新聞發布會;演講辯論;商務談判等。處理公關危機,由一名學生扮演因產品質量問題到企業投訴的消費者,另一名學生扮演受理投訴的公關人員,讓學生在參與角色的模擬表演中領悟公共關系的重要性;建立公關教學模擬室,進行場景訓練,設計模擬公關。這一方法非常適合公共關系實務的教學,也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機會。
(五)實戰演練法
實踐是公關理論教學的落腳點,有效的組織公關實踐活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學生直接參與公關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工作。如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讓學生參與“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的策劃和實施活動;在企業開展大型公關活動時,學生作為志愿者參與參加;組織學生到課程實訓基地參觀、實訓、座談,通過實踐活動,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公關實踐能力。
四、拓展更完善的評價方式
完善的評價方式是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和學習行為的法寶,公共關系課程創新需要拓展更完善的評價方式。例如:根據學生行動的快慢程度、“成長”的進度而設計“彈性學制”的考評方法,采用動態性、階段性指標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快速“成長”。快行動、快成長的團隊可以減免部分課時,而慢行動、慢成長的團隊則增加課時(多修半個學期才能得到相應學分),這樣力圖鼓勵學生的積極行動。新的評價方式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范菊華.對建構主義的解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7).
[2] 李永健, 何克抗.認知工具——一種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基礎的學習環境教學設計的新思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