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高校中,如何通過體育教學改革來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成為了各高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高校應從心理素質、個性培養兩個方面入手,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培養大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高校;個性培養;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40-02
在本人多年的體育教學中發現,新一代的大學生當中,出現了這樣一部分人,他們由于從小受到家庭的溺愛,嬌生慣養,許多學生營養過剩或由于挑食、偏食而造成營養不良,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不愛鍛煉,體質極差,缺乏創新能力。而且相當一部分人還出現了體育自卑心理,主要反映在總覺得自己的運動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參加各種運動,對學習喪失信心。這種心理不僅對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而且對整個體育教學活動都有消極的影響。
但是,在強調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經不起挫折的時候,其實也應該從教育者自身找原因。大學生缺少的是一個可以提供給他們、而他們又樂于接受的素質鍛煉平臺。提供這樣一個平臺應該是高等學校的責任。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改革也應該對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承擔一部分責任;而我們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去完善自己。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去進行努力。
一、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新的體育課程改革,堅持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整體健康水平為目標。這就要求,作為一名高校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應重視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生理健康、學習態度與成績甚至影響學生今后個性的成熟與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融知識、技術、技能、道德品質培養為一體,減輕和轉移學生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水平同時得到提高。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多給予學生鼓勵表揚
對于體育差生的微小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充分利用學習成績的反饋作用去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正確對待自身不足,從而消除自卑心理。對學生提出的練習要求要適當,教學內容和形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標,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由于主客觀原因造成學生體育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害怕做出的身體練習別扭好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參與練習,敷衍了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對基礎差的學生采用降低動作難度、加強個別輔導等方式,循循善誘,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
(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適應任務挑戰時,人的愉快就會產生。如果缺乏挑戰,就會使人產生厭倦感。相反,任務太富有挑戰性,也會導致個體焦慮甚至產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適應挑戰性是人產生快樂并堅持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體育教學中,要組織好多種形式和類型的競賽活動,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讓時賽”、“讓距賽”、“讓分賽”、“等級賽”等教學方式。在賽前要做好動員鼓動工作,使學生樹立敢拚的決心和信心;賽后要進行認真講評,使勝者不驕、敗者不餒。在對體育課成績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勵機制,使成績好的學生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成績差的學生產生一種危機感,從而努力學習,爭取進步。因此,在體育教學改革中,適時合理運用各種競賽法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力
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教師設置一定的困難,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行培養,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制定個人目標,樹立成功的信念,在完成各階段任務的過程中強化意志品質;開展勤苦鍛煉,利用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增加練習的數量和強度等因素,培養學生在條件艱苦的環境里勇于拼搏、積極進取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四)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多數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人和人之間發生著頻繁的橫向聯系。民主與合作的關系,很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意識。若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具體開展這類教育,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長跑練習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比賽,規定按照個人到達終點的次序得分,以同組成員得分之和計算團體成績。這樣,每個同學都會很注意自己的成績,力爭為集體爭光。促使學生加強團結,協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勵,既培養了參與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又增強了集體觀念。更因體育教學的多數內容具有群眾性、協同性和交往性,只要進行精心設計并組織實施,就可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實施對學生的個性培養
眾所周知,體育教育因素在人的個性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過程由機械性、單一的認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學向互動性、多維性和綜合性的教學特征轉向。體育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參與性能力,以培養學生素質能力、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生個性健康的發展。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教”與“學”的活動才能發揮其作用。以下是我總結的幾種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個性的方法:
(一)強化自我意識,調動主體能動性
在體育教學中,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自我意識,滲透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響。體育教師應有目的培養其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培養和發展創造理想的體育環境。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激發其自我活動的能動性,并給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讓學生變被動參加體育活動為主動追求。學生都有榮譽感和好勝心,可多組織比賽教學,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據學生性別、體質、技能、技術等差異,采取“讓時賽”、“讓距賽”、“讓分賽”等,刺激其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
(二)有意識地滲入心理訓練,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使其身心狀態能經受勝利、失敗、挫折、反復等順境與逆境的不同承受力,達到能自我調控程度。如對體質、技術差的學生,要鼓勵和幫助其樹立信心,不能經常叫出來以錯誤的示范進行“表演”;要主動熱情接近他們,特別是學習新動作時要耐心指導,必要時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嘗到自己進步的喜悅,使之產生學習新技術的信心。例如,在立定跳遠課時,我改變了以往慣用的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糾正錯誤動作,這一傳統的“格式化”的教學方式,采用了讓學生通過實踐→思考→創造→發現→學習等步驟,在老師的鼓勵和師生共同探討、實踐下掌握了動作技能。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服務者,在與學生平等的交往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一旁起著鼓勵、促進作用,如此合作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自我鍛煉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練習,這是有前提的。就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我鍛煉能力。所謂自我鍛煉能力,就是指學生能夠動用所學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進行獨立鍛煉的能力。我們知道人的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能力與活動緊密聯系著,人們只有通過不同的活動,才能形成和發展各自不同的個性,自我鍛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培養才能產生的。因此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極為重要。通過上述對自我鍛煉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論述,我們可以推想出這樣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標,既有約束又無束縛,既有集體學習又有自己活動范圍去自主、積極學習。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不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認是一種發展個性的好方法。
(四)按學生性格類型組合學習小組
學生的性格類型同樣影響教學效果。屬于外傾型性格的學生,活潑開朗,反應較快,身體素質往往較好,運動能力較強;而屬于內傾型的學生性格孤僻,反應較慢,一般體育素質較差,運動能力也較弱。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安排不合理,結果前者感到“吃不飽”,后者則“吃不消”,這就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此,教師可按內、外向型兩種性格,結合其運動技能而分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教師較易控制課的密度和運動量,避免傷害事故發生,讓不同個性特征學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養和發展。
(五)開設選項課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忘我地投入到這一行列中。傳統的教學常常抑制學生對某一項目的興趣,如果讓某人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從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事,那么這豈不可惜。然而開設選項課卻能彌補這一不足。對于開設選項課,雖然受學校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但在許多學校仍受學生和教師喜愛,而且效果較好。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且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從高校體育對學生個性培養和心理素質培養對體育教學效果的影響來看,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加強學生個性培養和心理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健康順利的成長。作為一名高校體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努力學習、鉆研,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教學研究,以滿足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要以高尚的師德、正確的言行,在課堂上和生活中給學生作表率,才能使學生個性發展和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不斷加強。
參考文獻:
[1] 王益群.淺談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培養[EB/OL].http://www.jiaoyu.net.cn/.2005.
[2] 龍之榮.試述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體育函授通訊,2002,(9).
[3] 于長鎮.體育教育論[M].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1.
[4] 祝蓓里.體育心理學新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