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的相關進程促使世界各個大城市生化聯結而成一個相對有機的體系,令城市產生新的經濟活動特征和產業結構調整,并使城市的中樞地位與影響力變得更突出?!叭虺鞘小钡难苌侨蚪洕l展與全球化進程深化的結果。全球城市既是國際經濟全球化的空間依托、區域經濟集團的支撐點、各類“經濟圈”的核心,也是國家實現與國外經濟聯系的橋梁和基地,故此對“全球城市”的形成及其發展進行研究便具有積極意義,也將對“全球化”現象具體作用于經濟實體的過程提供一個獨特的詮釋視角。據此,嘗試檢視“全球城市”這一概念框架,繼之指出香港正是全球化時代中的一個全球城市,并進而剖析香港城市衍生為“全球城市”的背后動力因素。
關鍵詞:自由經濟;國際分工;全球城市;香港
中圖分類號:F1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166-05
引言
全球化的基礎是建立在資本、產品、市場、技術、生產和通訊等一系列經濟要素的一體化之上的,故此,全球化的主要現象首先是“經濟全球化”。從世界經濟體系的角度檢視,經濟全球化就其本質而言是把全球作為一個統一的市場,突破國家與地區等人為界限,充分依靠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而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商品、勞務、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跨國自由流動的同時,世界各國以談判的形式通過多邊貿易體制將這種市場機制規則化、法制化。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地影響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發展。從空間區域的角度觀察,經濟全球化指向一個進程──國家及其城市的經濟發展超越國界,與國際經濟的聯系不斷擴大和深化,進而達到相互融合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其實質也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進程。市場作為主體彌補了國家內部的市場和資源限制,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也就擴大了總體市場的規模,從而創造出更多市場盈利機會和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深了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拓展了經濟活動空間,促進了商品、資本的流動和高新技術的擴散。這些相關進程促使世界各個大城市生化聯結而成一個相對有機的體系,令城市產生新的經濟活動特征和產業結構,并使城市的中樞地位與影響力變得更突出。全球城市是連接性最強的城市,即是說以服務全球經濟生產需要作為其功能基礎,使生產資本、信息與勞動等生產元素流動內容通過最多的城市便成為全球城市。作為經濟全球化核心載體的跨國企業,是整個全球經濟網絡聯系中的關鍵性主體,正是這些企業在城市內和城市間的行為,造就了作為全球經濟網絡節點的全球城市。簡言之,全球城市的衍生是全球經濟擴張與全球化進程深化的結果?!叭虺鞘小奔仁菄H經濟全球化的空間依托、區域經濟集團的支撐點、各類“經濟圈”的核心,也是國家實現與國外經濟聯系的橋梁和基地,故此對“全球城市”的形成及其發展進行研究,也將對“全球化”現象具體作用于經濟實體的過程提供一個獨特的詮釋視角。據此,本文嘗試檢視“全球城市”這一概念框架,繼之指出香港正是全球化時代中的一個全球城市,并進而剖析香港城市衍生為“全球城市”的背后動力因素。
一、跨國網絡與全球城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經濟活動逐漸向世界范圍伸延,形成了生產、貿易、金融等要素跨國流動和配置的全球化趨勢。有別于以往由“國家”作為主導的情況,當今全球經濟體系的管理和服務是生發在一個逐漸擴大的全球城市和連接地區的網絡中,其結果是使“城市”在國家以及全球領域的傳統脈絡中重新定位。對城市的這種轉變進行概念性探討的理論工作可以追溯至Peter Hall、Friedmann和Wolff等學者所提出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概念。Hall在其《世界城市》一書中對“世界城市”這一概念作出全面概括,認為世界城市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權力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并且匯集了各類專業人才,聚集了相當比例的富裕階層人口,亦是文化匯聚之地,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發達的傳媒網絡。①學者Saskia Sassen則使用“全球城市”(Global City)作為概念框架,從世界經濟體系的視角切入,把全球城市定義為發達的金融和商務服務中心,其功能構成本質上是為全球資本提供“服務”的地方,而與Friedmann把世界城市作為一般“指揮中心”概念起點不同。Sassen更注重從城市中主要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區位選擇等微觀角度來研究全球城市課題,并將城市置于全球等級結構的視角之下,聯系全球化對城市的功能、等級、社會和空間結構進行全面審視。①在研究方法上則立足于實證研究,對紐約、倫敦、東京等城市進行實證分析。②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全球城市的理論與檢驗方法,亦從而使其闡述的特定全球城市案例成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全球城市”。在Sassen的研究中指出,全球城市是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經濟控制中心區域、金融及專業服務業所在地,其生產的是高度專業化的服務和相關金融產品,這種專業化服務是復雜的組織機構用來管理地域分散的工廠、地區辦公室和不同地點的服務代銷商等網絡所必需的。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全球化下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和金融業轉移,從而賦予了主要城市作為某些特定生產、服務、市場和創新場所等功能領域一種全新的重要性。經濟越是全球化,中心功能在少數“全球城市”再集聚的程度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跟主要城市作為這些服務的合適生產基地和市場而聯系在一起的,而并不是跟服務于城市本身經濟基礎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故此,一些非常突出地以全球市場為導向、生產性服務業高度集中的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可以從就業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反映出其特殊的社會結構和內在動力。全球城市的經濟增長形式為低收入群體創造了較其他城市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卻使高級專業人員等高收入階層更加富裕。這種城市中的先進部門優勢不斷增長而落后部門劣勢相對趨于明顯的結果便是社會層面上更大的收入差距,社會日益兩極化。③總括而言,“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為理解全球化下全球經濟運行模式對城市的內涵解讀帶來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叭虺鞘小痹谌蚧瘯r代占據著一個特殊的位置。
作為經濟全球化核心載體的跨國企業隨著世界貿易和跨國投資機會的增加,對各國經濟系統不斷滲透,其經濟活動所體現的便是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一定空間內的聚集。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不僅成為國際資本、國際高級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地,而且成為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通道,故此也是跨國企業展開其跨國生產活動的空間框架和載體。隨著跨國生產活動的發展,管理與控制生產的服務機構、分支機構及地區辦事處組織成全球性網絡。這種趨勢不僅使新的國際勞動地域分工逐步形成,更帶動了城市的發展,使一批嶄新的具有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等作用的中心城市在經濟全球化擴張的過程中涌現。這些城市促使本國經濟體系與世界其他城市經濟體系對接并聯結,形成了緊密的、結構性的與層次性的聯系,其實質內容中帶有更多功能互補的內涵。而城市作為節點,它的連接程度越高,其所接受、轉換和處理的事物就越多。資本、國際投資、通訊、市場信息、商品和勞動力等元素都是可以流動的內容,這些流動經常展現為從低級的商品貿易向高級的生產要素流動的方式發展,進程上表現為由局部性、單項性逐步過渡到全面性、綜合性。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間相互作用得越多,它的軸心性質便越強,城市的地位便顯得更重要。而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如果能有效地發揮其他城市未能拓展的關鍵功能,該城市就必然會獲得更高的地位和隨之而來的溢利,城市的影響范圍更可超出國界。
“全球城市”作為概念單位使用時,其本質內涵意義聯系著一種全球范圍的結構性特征,亦即經濟全球化現象下的一套整合的全球經濟體系運作。在現今新的全球無邊界經濟體系中,城市的中心職能和地位是由其本身功能的獲得和積累決定的。當一個城市與全球經濟整合在一起,并且在全球層面的經濟領域中發揮著一系列重要功能特別是金融服務功能,從而晉身成為全球化經濟的核心控制中心時,它便可以被稱為“全球城市”。按照這種角度理解,香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確立了本身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從而可被解讀為在全球化下全球城市網絡中地位最為重要的全球城市。④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全球經濟運作中占據著策略性位置,發揮著樞紐的功能,亦具有 “全球城市”論述中所推導出的明顯內部結構特征。若套用“全球城市”概念框架對國際化大城市的香港進行全新審視,非常明確的將是,香港的持續發展理所當然地需要服從于全球化的運作邏輯,并從中保有其生存的基礎。
全球城市作為全球經濟網絡的節點,基本上是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的產物,這也就從根本上規定了全球城市的崛起不可能游離于全球化的進程之外。19世紀殖民時期的香港已經開始參與全球經濟的運作,被設定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當時所主導推行的全球貿易體系中遠東地區的重要港口。作為區域性的貿易口岸與商業中心,香港在20世紀初期逐漸成為海外華人資本和商業網絡的集聚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制造業,產品行銷于眾多發達國家,迅速兌變為新興工業體,成為初具規模的全球生產體系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隨著貿易資本的集聚,香港開始具有充足條件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并從70年代開始漸次演變為區域金融中心。80年代經濟全球化現象開始突顯,生產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過程開始加速,金融資本全球流動;香港亦從90年代開始漸次成功蛻變,在新世紀中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如果從城市的“功能構成” 角度審視香港的歷史演變,可以發現過往香港每一次的經濟發展與轉型從根本上是與全球經濟體系息息相關與相連的。新興工業體時期的香港,其發達制造業的制品是為供應全球市場的需求;現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其金融服務和產品也是在為環球需求而服務。從這一角度出發,香港城市“功能構成”從屬于全球經濟網絡的其中一環,也是全球化下全球城市網絡中的“全球城市”之一。
城市演變及其功能構成的基本屬性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的產業結構性質及其特征,而城市的發展是以相應的產業基礎為支撐的。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在當今全球經濟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占據著生產體系的策略性環節,起著控制與協調現代經濟的主導作用,亦因此處于全球城市網絡中頂端位置的“全球城市”無一例外的其經濟結構是以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基礎的。從2007年的數字可見,香港的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達到92.3%的高度比重;在服務業內的經濟活動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達29.1%,其次是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等的26.9%。其中,金融服務、貿易、旅游和專業服務為香港經濟的主要行業,它們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并創造就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1998—2007年回歸中國的十年間,服務業在香港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這一轉變明顯地反映在服務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由1998年的85.7%上升至2007年的92.3%這個比例中,而當中各服務行業種類在GDP所占比率均有所增加。相對地,香港制造業的重要性則進一步下降,它對GDP的貢獻也由1998年的5.6%下降至2007年的2.5%。另外,服務業對保持香港對外貿易的增長亦擔當重要角色。在2008年,服務輸出總額達7 190億元,與1998年的數字比較,平均每年增長率達10.6%。運輸服務是服務輸出中最重要的組別,其次是商貿服務及其相關服務,兩者分別占2008年度服務輸出總額的31.0%和30.4%。除此之外,服務業亦提供了香港的主要就業機會。就業于服務業的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的比率在過去十年保持上升,由1998年的80.5%遞增至2008年的87.1%。香港整體就業人數在2008年共有350萬人,而整個服務業已經占了當中的310萬人。①綜觀上述數字可見,香港的經濟構成明顯地屬于“服務型經濟” ,而這個程度的產業結構比重,是一個如倫敦和紐約等全球城市的經濟構成才具有的典型結構特征。
全球城市以其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營商條件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提供大量的現代服務活動特別是生產性服務,因而成為現代服務部門高度密集化的地理空間。亦因此,全球城市也是海外公司和服務機構特別是跨國企業安設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首選城市。在香港境內設置區域總部和辦事處的總體數字,在2008年達到了6 612間。當中屬于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的數目分別是1 298和2 584間。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企業的母國主要均為實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傳統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這里同時亦反映出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生產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聚集點,并且是涉及眾多國際利益的交接中心。盡管香港對于來自不同母國的跨國企業來說其城市的“功能”重點會有所不同,例如對日本的企業而言香港最重要的功能表現在市務銷售、市場策劃和顧客服務功能范疇,對美國企業而言則側重香港在商務聯系、企業支援與區域業務運作方面的重要性,②但無可置疑的是,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活動中生產要素國際性流動的重要通道和節點,成為聯系和處理國家和世界資本、人才與資源進出的重要通道。這種現狀是經過歷年發展累積而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實上,香港作為設立地區總部地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直至80年代此趨勢才變得明顯。1991年在香港的地區總部數目共計602間,至2001年上升至944間,并在2008年到達1 298間。③這趨勢亦實際上反映著香港在世界城市網絡中的爬升歷程以及由新興工業體的產業基礎轉換為服務經濟來提升城市能級。從服務中國經濟開放的歷程中適應了全球經濟發展的要求,才能使香港這蕞爾小島聚集了來自全球各方的跨國企業,成為全球性經濟實體的所在地,香港也因而在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地位并非僅僅只與其他大都會的經濟相似,而是在本質上等同于倫敦、紐約和東京一樣重要的“全球城市”。
二、香港:城市衍生的動力因素
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一而再地因應著國際環境中的變動而調整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定位,始終遵循著本身的比較優勢而在不同時期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從歷史可見,國際因素往往以一種外部因素變化的形式加諸香港,而面對不同時期的外部變化挑戰,香港選擇的是有意識的對外開放并積極參與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過程,經過百多年的發展成為國際社會中少有的最開放城市和維系著多國利益的國際性大都會,并在二戰后的特殊歷史條件中扮演著非常獨特的角色,聯系著東方與西方。香港經濟受益于其經濟開放和國際性格,是不爭的事實。正是基于這種高度的外向性使得香港能集聚國際經濟領域的充沛資源為己所用,使經濟得以起飛、成長并壯大為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這種面向外部、依靠外部、利用外部以提高自身經濟運行機制和生存能力從而將經濟推向前進的做法,表現為一種良性的不斷的循環,亦是香港優勢構成所在,而經濟實力亦為香港穩定和繁榮發展的最重要前提條件。
香港能以高度開放的自由經濟飲譽全球,被稱為“經濟奇跡”,與其開放性和外向性以及與香港所實行的自由經濟體系是息息相關的。長期以來,在香港經濟政策中存在著一個貫穿全局的一般性立場,即所謂的“積極不干預”主義?!胺e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一詞為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財政司夏鼎基所創制,其具體內涵是:除非有明顯證據證明市場失效,即市場的自由運作不能發揮作用,市場出現壟斷,出現常規無法抑制的波動以致公眾利益受損,不能確保順利調整和穩定增長等情況下,政府才會插手干預。在這樣的宗旨下,港府實施了一系列以市場機制自我調節為導向的經濟政策,使香港成為世界上少有的高度開放型自由經濟體系。在貿易上,香港實行自由港政策,對于世界各國的正常工商業投資與貨物銷售都實行充分開放的策略。港府對于本地出口商不作任何貿易保護,也不抵制別國對本地出口產品的關稅保護措施。在金融上,各國資金進出自由,沒有外匯管制,沒有黃金管制,沒有投資限制。在市場運作上,政府對市場極少進行干預,資本、勞工、土地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皆以市場的供求作調整依歸,故此也受到進口匯率和國際供求因素制約。在企業經營上,只要法律許可,投資者有興辦公司企業的自由,各行各業的工商活動由投資者自由作出抉擇,人員、技術設備、產品、信息都是進出自由和在市場上自由流通的。同時,政府盡量提供更方便、更靈活的營商環境給予投資者,對本地投資者和外來投資者都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即給予外來資金以“國民待遇”。政府同時維持低稅率政策,實施簡單稅制方便營商。①“積極不干預”的實踐獲得廣泛認同與贊譽之余,亦受人所批評,因為在社會上多個領域都得見政府的直接干預措施,例如在土地政策上,在管理公用事業上,以及在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上都體現著“干預性”。但是,如果撇除對字面意義的爭議而從更宏觀的角度檢視,則可見香港的自由開放和“不干預”程度,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仍是極其顯著的。香港的自由經濟政策能夠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即依照香港外向型經濟的特點制定下來,致力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完善投資環境,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又支持了香港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一種良性循環。
香港自由經濟體系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的國際環境,特別是二次大戰后的國際環境對于香港的開放便甚為有利。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80年代末期,雖然香港廁身于東西方冷戰的夾縫之中,可是并未受困于意識形態對壘而帶來的政治動蕩。中國大陸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對香港施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原則,在香港事務上合作克制而不是把香港作為對抗帝國主義的前沿,使其時的殖民地港英政府能有效地維持了香港內部穩定;而鄰近地區和國家則經歷著爭取獨立運動或陷入意識形態的沖突而使政局長時期動蕩不安,各國領導人為求政治穩定而施行高壓手段,相對地使香港所擁有的社會自由與經濟繁榮更顯突出,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而吸引了周邊地區外資的持續流入。這種情況不單加速了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積累,國際資金的投資參與亦間接協助鞏固了香港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模式和“潛價值”,如契約精神、言論自由和公平競爭觀念的植根。香港并非主權國家,其生存須相適應于大國之間的利益偏好與政策取向所交織的國際政治環境,故此可以說二戰后香港所經歷的特殊國際環境有利于其開放性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其自由開放經濟體系的持續發展與成熟。這種趨勢還隨著香港和中國內地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強,特別是中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后,香港充當了中國通向世界和世界通向中國的門戶和橋梁。有了中國內地與香港經濟互補的因素,香港整個體系便愈加具備開放的需求和條件。身處相同的國際環境,不同的政治實體可以作出不同的政策回應。由于香港本身存在制約條件需要面向外部,而其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又促進了這樣的開放式發展,因而使得香港穩步邁向“國際化”,成為國際城市。
開放性和國際化是香港經濟得以成功發展和壯大的根基所在,也成為了香港經濟體系的獨特優勢,故此香港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融入國際體系運作,廣泛開展對外交往;而積極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和與眾多國家政府締結雙邊和多邊協定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并非所有主權國家均愿意加入國際組織,因為遵守條約本身便意味著讓渡國家行為的自主度而有損主權完整。香港城市并非完全獨立的政治實體,其廣泛的國際參與主旨在促進香港的經貿地位,謀求和世界各國更密切的經貿往來。此外,也以加入國際組織作為外力,以圖穩定香港的國際地位。以2008年底為止,香港總共參加了56個國際組織,其中的32個是按照《基本法》第152條的規定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這些組織大部分以加強政府間在個別范疇的合作為目標,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亞洲開發銀行(ADB)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等。另方面,在其余24個國際組織的參與中,香港則以派遣代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參加有關活動,因為這些組織的正式成員必須為主權國。這些組織一般是其關注范疇的權威,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勞工組織(IL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世界銀行(WB)等。而現時在香港生效的國際公約共計有239條,大部分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已沿用,并于回歸后繼續適用于香港特區。有一部分約70多條公約則只適用于香港而仍未適用于中國大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特區融入國際社會的先行者步伐。除了200多條的多邊國際公約外,香港特區還根據《基本法》第96條、第133條和第151條等多款規定的授權下與世界各國和區域組織等簽訂和履行“雙邊協議”,例如,在1999年香港特區與歐洲共同體簽訂的海關合作及相互行政協助的協定,和在2000年與以色列國簽訂的就資訊科技及通訊合作事宜的協定。香港尚有與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的互免簽證安排。這些數據除顯示了香港除作為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的獨特地位外,更為重要的是反映了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的深厚國際聯系和其高度的“國際性”。通過這些國際性條約,香港既承擔著義務,同時亦維護和爭取了應享的權益,使香港在國際關系縱橫交錯的網絡中獲取其國際地位。
結語
全球經濟在二戰后的幾十年間穩步發展,世界經濟聯系愈益緊密,跨國企業勢力的發展與國際資本的增強都有利于香港開放性自由經濟體系的運作。作為亞太地區最“國際化”的城市,自由開放的香港吸納了來自全球各國的資本和跨國企業,形成繁密的國際網絡,也使香港成為維系多國利益的國際都會。由于香港的生存涉及西方諸國的利益,香港本身亦接受多項國際公約的約束,嚴格遵守國際交往中的規范,在社會內部運作中亦體現了國際社會所重視的普世價值,故此得到國際社會的信任與支持。同時,基于香港這種廣泛的國際聯系能為閉關鎖國以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都作出重大和獨特的貢獻,才能確立“一國兩制”政策的內在價值。香港從其發展需要中塑造出自體的開放性,以開放的經濟體系參與國際分工,在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增強了國際參與,在積極參與國際活動的同時自身融入了國際體系,成為國際社會中重要的一員;香港開放的體系允許了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從經濟領域擴散而至社會文化的運作,其結果使香港社會融匯中西,擁有獨特的“國際性”。設若香港喪失其國際性,也就等同香港淪喪其城市性格特質與國際功能的時候。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從服務國際經濟的過程中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了貢獻,也同時獲取了其生存之資。這個過程同時也是國際因素作用于香港體系的全過程,其重要性則達至左右城市生命存續盛衰的程度?;厮輾v史,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出口加工型工業的成長帶動了香港整體經濟的起飛,香港亦因而進一步擔當了國際分工中的重要生產角色,亦因此而卷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并實現深層融合。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和自身條件的不斷完善,香港對于國際環境的依存關系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日益加深,原因在于其自身狹小的市場和匱乏的自然資源產生不出能使香港經濟持續飛躍的真正動力。全球化進程刻畫出了空前的全球大變局,唯有及時因應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充分調用本身的特長,香港才能在不斷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作為“全球城市”而獲得生存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正毅,邁爾斯·卡勒,高木誠一郎.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經濟分析:制度建設、安全合作與經濟增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鄧力平,唐永紅.經濟全球化、WTO與中國特殊經濟區再發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3] 白友濤,吳填,俞曉霞.引入與融合:城市國際化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8.
[4] 盧受采,盧冬青.香港經濟史[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5] 關浣非.一國兩制下香港經濟增長研究[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
[6] 馮邦彥.香港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7] 余永定,李向陽.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趨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8] 楊汝萬.全球化背景下的亞太城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9] 張家敏,等.大珠江三角洲與中國的崛起[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
[10] 饒余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7.
[1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網頁[EB/OL]. http://www.cmab.gov.hk.
[12] Abraham, Thomas, (2007) Twenty-First Century Plague: The Story of SA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3] Aulakh, Preet S. and Schechter, Michael G., ed., (2000) Rethinking Globalization(s): From Corporate Transnationalism to Local Interventions, Basingstoke: Macmillan Press.
[14] Chan, Ming K. and So, Alvin., ed., (2002)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Hong Kong, London: M.E. Sharpe
[15] Durrschmidt, Jorg and Taylor, Graham, (2007) Globalization, Modernity Social Change: Hotspots of Transi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6] Enright, Michael J., Scott, Edith E. and Dodwell, David, (1997) The Hong Kong Advantag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Hall, Peter Geoffrey, (1984) The World Cities,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8] Hirst, Paul and Thompson, Grahme, (1999)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 Lui, Tai-lok and Chiu, Stephen W.K., (2003) 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 Hong Kong: Centre for China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0] Ng, Sek Hong and Lethbridge, David G., ed., (2000)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Sassen, Saskia, (200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2] Scott, Allen J., ed., (2001)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Wu, Fulong, ed., (2006)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City,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24] “Report on 2008 Annual Survey of Companies in Hong Kong Representing Parent Companies Located outside Hong Kong”,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Government.
[25] “Statistical Digest of the Services Sector 2009”,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Government.
Free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 Analysis of the global urban case
WU Chan-ra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 college,Beijing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world every big city join chemical a relatively organic systems, a city of new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city's center position and influence to become more prominent. We should deepen \"world city\" is the derivative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process. Global city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both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space on relying on groupssupport pointeconomic circle \"and\" the core of state for foreign economic links with the bridge and bases, and for \"world city\"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positive, it will be the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specific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entities provide a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mera. Accordingly, a global city checking \"to\"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pointed out that Hongkong is the globalization of a global city, and then analyze the Hongkong city for \"world city\" come back to power.
Key words: free economy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global city;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