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理斯多德在其著作《詩學》一書中較為詳細地闡釋了模仿說的含義,并將這一學說的理念貫穿本書的始終。有關模仿說除了亞理斯多德的定義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其他一些詩人、作家、文學家、思想家提出一些類似的觀點,但亞理斯多德的理論堪稱這一學說的始祖,許多相關的學說都是基于他的學說之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關鍵詞:亞理斯多德;摩仿說;文化闡釋
中圖分類號:B5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00-02
模仿說在亞理斯多德的《詩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亞理斯多德先是用了前五章來集中闡釋模仿說,繼而這一學說貫穿本書的始終。亞理斯多德把藝術的創作過程當做模仿,認為模仿的對象是事件、行動、生活。他所說的模仿是再現及創造的意思。亞理斯多德認為藝術家賦予形式以材料,他的模仿活動就是創造活動。他認為詩人應創造合乎必然率或或然率的情節,反映現實中本質的、普遍的東西。在亞理斯多德看來,模仿不是抄襲,不僅反映現實世界的個別表面現象,而且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因此,對藝術有認識作用。譯者羅念生認為,這一觀點是亞理斯多德對美學思想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
一、模仿說的不同釋義
關于模仿說,有以下幾種不同的釋義:
1.《西方哲學詞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47頁)對模仿說的解釋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中期對話提出的解決分離的兩元世界的相互關系的一種學說。最早出現在《克拉底魯》篇,其中講到木匠是根據梭子的理念創作日用的梭子的。據亞理斯多德講,模仿說不是柏拉圖首先提出來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早就提出來了(《形而上學》9876)。柏拉圖的理念論把理念世界和物質世界分離開來。他認為,物質世界是因為模仿了理念世界才產生出來的。理念世界是“原本”,物質世界是“摹本”。模仿說是柏拉圖解決二元世界分離的一種企圖,但并不成功,不但后來亞理斯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了批評,而且柏拉圖后來的對話《巴門尼德》篇也認為模仿說不能解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分離。不但柏拉圖后期對話《蒂邁歐》篇仍采用此說來說明物質世界的產生,后來的斐洛和普洛提諾也認為理智世界是感覺世界的原型。
2.《哲學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1021頁)上對模仿說的定義為:西方藝術起源理論之一。主張藝術起源于人類對現實世界模仿的理論,始于古希臘。徳謨克里特認為人類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那里學會了唱歌。蘇格拉底認為,藝術不僅模仿美的外形,還能模仿人的性格、精神方面的特質。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藝術又模仿現實世界,是影子的影子。
亞理斯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藝術起源于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不僅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偶然現象,更重要的是模仿其必然性和普遍性。古羅馬賀拉斯繼承和發展了亞理斯多德的觀點,提出藝術不僅模仿生活,還要用虛構、想象進行再創造。意大利達·芬奇認為藝術“師法自然”,像鏡子那樣,如實反映各物體的許多色彩。
法國狄德羅強調模仿的創造性,模仿中真與美的統一。要求擷取自然程序所容許的異常組合并揭示其中的必然聯系。德國歌德認為藝術模仿應以特殊性出發反映普遍性。這是模仿說的一個重要轉折。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又進一步提出藝術的社會功用是“再現生活”,同時還“說明生活”、“判斷生活”。他反對對現實作自然主義的模仿,而要反映生活內容,通過活生生的個性、個別事實表達思想。
在中國美學史上,也有關于模仿說的思想。《呂氏春秋·古樂》記述古樂時,有帝堯“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之說。“效”,即模仿。“師造化”、“師自然”、“師物不師人”即主張模仿現實,而不是模仿別人作品。
3.《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75頁)對模仿說的解釋為:最古老的藝術學說,主要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模仿或者展現現實世界的事物。“模仿”是希臘語mimesis的譯文(因此把這種理論稱為“藝術的模仿說”)。Mimesis有時也被譯為“再現”(representation)(因此把這種理論稱為“藝術的再現說”)。
模仿說為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首倡,在浪漫主義興起之前一直在藝術理論上占主導地位。這種學說包含一種深層的形而上學內容,所關切的是認識事物是如何成其所是的,同時還認為藝術具有一種認知作用。
然而,關于“模仿”與“再現”的確切含義以及與再現本質相關的種種問題,一直存在許多爭論。有些作家認為模仿就是描繪自然界的可見形式,而有些作家則認為模仿需要理想化的描述。對模仿說提出批評的基本論點是:并非所有藝術形式都是模仿或再現。譬如,音樂在本質上就不是再現性的。當代抽象畫與模仿或再現理論更無多少關系。盡管如此,對模仿說仍然有人為其辯護。N·古德曼就曾發展了一種頗有影響的學說。他認為再現意味著外延。根據這一觀點,藝術作品與其再現物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描述與其描述對象之間的關系。
二、模仿說的起源
模仿說作為關于文藝起源、文藝和生活關系的學說之一,認為文藝起源于人類模仿的天性,文藝作品便是人類模仿現實的結果。古希臘關于模仿說的傳統說法是把現實世界看做文藝的藍本,認為文藝是模仿現實世界的。赫拉克利特說藝術模仿自然,徳謨克里特說人由于模仿鳥類的歌唱而學會了唱歌。柏拉圖的看法是藝術所模仿的只是虛幻的現象世界事物某些方面的外形,而現象世界的事物又不是真實的。而亞理斯多德則認為藝術也反映現實世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或或然性)和普遍性,即它們的內在本質和規律。
就詩的原理來說,亞理斯多德認為,“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都是模仿,只是有三點差別,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對于模仿的對象,亞理斯多德認為,“既然是在行動中的人,而這種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壞人——只有這種人才具有品格(一切人的品格都只有善與惡的差別)——因此他們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壞(或是跟一般人一樣)”,這就是因模仿的對象不同而有差別。因此,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和喜劇的差別為:“喜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在亞理斯多德的觀點中,無論悲劇抑或喜劇,都離不開模仿,也都由模仿而來。
亞理斯多德在談到詩的起源時說,模仿是出于人的天性,人從孩提時起就有模仿的本能,而詩的音調感和節奏感也是出于我們的天性,并把詩的性質分為兩種:比較嚴肅的人模仿高尚的行動,即高尚的人的行動,比較輕浮的人則模仿下劣的人的行動。亞理斯多德認為前一種人最初寫的是頌神詩和贊美詩,后一種人最初寫的是諷刺詩。詩的種類是根據最初模仿的人的種類不同發展而成的。
亞理斯多德的模仿說在《詩學》中的運用和解釋,是其理論學說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根據漢語詞典中對模仿說的釋義,模仿是仿照一定模式進行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模仿是人類基本的活動。亞理斯多德認為詩起源于模仿,發展于模仿,并由模仿升華,整個詩歌的形成發展過程都與模仿這一行動息息相關,因此,模仿說尤其在詩學中備受亞理斯多德重視。
亞理斯多德之后,模仿說繼續延續發展。古羅馬時代的賀拉斯,繼承了關于古希臘時關于模仿是對現實的模擬的說法。他在《詩藝》中說:“我勸告已經懂得寫什么的作家到生活中的風俗習慣中去尋找模型,從那里汲取活生生的語言吧。”對于模仿說的發展也表現在《詩藝》中的話:“蘇格拉底的文章能夠給你提供材料;有了材料,文字也就毫不勉強的跟隨而至。”賀拉斯認為,古希臘作品同現實生活一樣,也包含著人類行為的普遍規則,所以模仿既可以模仿自然,也可以模仿古希臘時期的作品。
三、模仿說觀點的探求
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所提出的“模仿說”與柏拉圖的模仿說很相似。他認為,文學模仿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激情,只有如此,文學作品才能引人注意。但考慮到宗教目的,奧古斯丁否定藝術模仿,他的這種否定比柏拉圖表現的更強烈。
中世紀末期,歐洲的基督教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對亞理斯多德的模仿說進行了歸納和發展。托馬斯·阿奎那認為,藝術不是直接對生活的模仿,而是對自然過程的模仿,他將“模仿現實”變成“模仿自然”,指明“模仿自然”不是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模仿,而是對自然活動方式、社會現象因果的模仿,揭示藝術創造和上帝創造的相似性,藝術家是向上帝學習的學生。以上內容又引出藝術模仿是對“主觀心靈”的模仿,基于藝術模仿自然并不是反映自然和客觀現實而是表現藝術家的心靈,模仿說變成了表現主觀觀念的模仿說。托馬斯·阿奎那肯定藝術的本質是模仿,否定模仿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17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布瓦洛的模仿說與賀拉斯的觀點有些類似。布瓦洛非常推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優秀文藝作品,他認為,古希臘古羅馬詩人從自然和神那里得到啟示,代表著模仿自然的最高成就,因此,作家要模仿自然,就必須模仿古典作品。同時,布瓦洛還強調作家在模仿時不能丟失主觀能動性,應該在模仿之上有所創造。生于18世紀、卒于19世紀的德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歌德,在談到詩和自然的關系時,認為詩來自現實生活,但藝術并不能單純地模仿自然,作家須在抓住現實的情況下去靠自己的想法打造作品。這同樣證明了作家的主觀能動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關于模仿說,還有其他一些詩人、作家、文學家、思想家提出一些類似的觀點,但亞理斯多德的理論堪稱這一學說的始祖,許多相關的學說都是基于他的學說之上發展壯大起來的。雖然他的理論并不完善,有些地方有待商榷、訂正,但對于這一學說貫穿始終的《詩學》,仍讓我們受益匪淺、倍受啟迪。
參考文獻:
[1] 亞理斯多德.詩學[M].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 劉文義.現代漢語新詞典[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2.
[3] 譚鑫田,龔興 ,李武林.西方哲學詞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4] 馮契主.哲學大辭典: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5] 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