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全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教育模式。《農村社會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對課程的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能夠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直接興趣,提高授課質量,增強學生參與能力,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教學改革;主體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61-02
一、參與式教學的做法及特點
在教育界有一句話“我聽,我忘記;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記住。”傳統的教師在臺上、學生在臺下,教師忙著講、學生忙著聽寫記這樣單向的教育方式只能是“我聽,我忘記;我沒做,我忘記。”
參與式教學是素質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實踐的新型范式。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生由教學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這種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教師能夠更加直接的了解學生的水平和需求,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解、查閱、組織資料和敢于發表自己看法的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膽識。可以說,在這種教學范式下,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中心舞臺,把課堂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真正的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實現真正的“學習”,從而使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基于參與式教學法的以上特點,在《農村社會學》課程教學中加以運用,可以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的局面,通過參與加深對農村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起到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參與式教學在《農村社會學》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農村社會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自從開始講授《農村社會學》課程以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深深感覺到這門課程實用性很強,如果按照老師講授、學生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話,往往忽略了和學生的交流,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理念上始終灌輸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學生將來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對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精心設計討論題目,指導學生做好參與準備
學習從問題開始,在指導課程預習的問題設計時充分考慮到《農村社會學》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將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討論題目的設計和選擇同時做到時代性、新穎性、趣味性相統一,借此吸引學生去熟悉教材,思考問題,并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解決問題,初步達到了解內容,感知知識的要求。因此,在學期開始的第一次課,就把整個課程的教學安排向學生解釋清楚,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關專題問題,根據班級學生情況進行分組選題,提前做好參與準備。如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課程中,設置了農村文化習俗(包括農村生活城鄉差異、農村的傳統節日、農村的新風尚、農村風俗等)、農村社會流動(包括勞動力轉移問題、民工潮與民工荒現象,新生代農民工、女性農民工,勞動力轉移引發的相關問題等)、)農村社會問題(如農村人口問題、農村貧困問題、農村教育問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農村社會治安問題等)以及新農村建設建設的成效、建設的偏差等典型案例介紹等幾個選題。然后根據班級情況設置若干組,每組自由協商選題與分工,做好課堂參與準備。
(二)展開課堂專題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直接方式。根據第一次課布置的討論選題,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協商進行選題和分工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找資料,進行準備。教師在相應的教學內容講授后,安排小組討論,向老師匯報該專題的學習成果,由全班分享,其他個人或小組可提問或表達不同意見,展開辯論。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指明問題的性質,思考的方向,肯定學生的新觀點,新想法,幫助修正學生不正確的觀點。如在討論農村貧困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有的小組認為要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投資,有的小組認為一味的投資只會使這些地區安于現狀,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中,還有的小組認為要改“救濟式扶貧”為“開發扶貧”,要變“輸血”為“造血”……通過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爭論,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三)增加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農村社會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歷來都很重視“田野”調查。作為重建中國社會學之元勛的費孝通先生,步履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寫一篇”成為他的工作和研究方式。因此,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過程中,堅持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如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相關章節內容學習時,組織學生到克拉瑪依的小拐鄉進行新農村建設的調研活動,讓學生將課堂上的問題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有關內容與現實情況進行結合,使其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和感受。與此同時,強調在以后的學習中應時刻關注農村社會中的各種現狀和問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到周邊農村或自己生活的農村進行實地調研,撰寫小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將實踐融入在教學之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寫作水平。
傳統教學中,往往用考試來評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參與式教學要和學生的成績考核制度配套起來,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案例分析,實踐調查,課后論文結合起來,采用平時參與表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形式來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授課質量
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聽課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授課的教師和聽課的學生之間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動,勢必打擊老師的備課積極性,上課也就失去了動力。而教師不認真備課,上課缺乏激情,授課內容就不可能迎合學生的聽課心理,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將會受到進一步地打擊,由此導致了惡性循環,必將影響授課質量。
通過學生參與教學,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生進行分組專題匯報,其他同學參與討論,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真思考,動手操作,積極發言,通過主動參與,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也普遍反映收獲更大。
(二)增強學生參與能力,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認知能力
參與式教學能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的定位中釋放出來,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如果在教學中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內容體系進行講授,而沒有辦法讓學生真正了解關于農村社會中的新問題,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體系不能及時更新,對現實問題很難有清晰的認識。參與式教學讓學生獲得知識,激發同學們積極思考,更重要是是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學習了相應的內容后,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在老師和班級同學面前充分表現出來,因此,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分組討論中,每個同學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后經過小組內部總結提出每組解決問題的觀點并加以正確表述,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直接興趣
長期以來,社會上的輕農意識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導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許多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偏見,存在著嚴重的專業思想問題,對專業課程學習熱情不高,普遍存在著厭學的心理,為專業課程教學帶來了障礙。在《農村社會學》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學都是來自于農村,他們對農村有深刻的認識,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加深了對農村現實問題的看法,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增加了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未來的努力方向也有了初步的規劃。
參考文獻:
[1] 李煜生,姜勇.論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提高教學質量[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13-14.
[2] 劉金成,林怡.參與式教學法在《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0,(7):192-193.
[3] 金麗,張守鳳.參與式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探析——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