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頻繁使用在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中的“政黨關系和諧”,在我國實際上是指中國共產黨要處理好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有著深厚的歷史感情,保持和促進二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我國政黨制度優勢的需要,是新形勢下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更是衡量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發揮是否充分的標準。因此,深入研究中國政黨關系和諧的內涵和必要性是意義重大的。
關鍵詞:政黨關系;政黨關系和諧;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193-03
一、中國政黨關系和諧的提出與發展概況
2006年7月10—12日,全國第二十次統戰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胡錦濤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中首次提到并闡述了“政黨關系和諧”。他強調:“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保持和促進我國政黨關系和諧,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他同時強調:“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政黨關系,實現我國政黨關系長期和諧,根本在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在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在隨后的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是把政黨關系和諧列為要實現和諧的五大關系之首。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增進黨的團結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2]緊接著,胡錦濤總書記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再次提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持和促進我國政黨關系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3]十七大時,胡錦濤總書記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以政黨關系和諧為首的五大關系和諧對國家、社會建設的巨大作用,指出“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于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至此,中國政黨關系和諧理論似乎已經初步成型。但是,后來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仍然把政黨關系和諧適時、創新地提了出來,指出要“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為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縱觀中國政黨關系和諧的提出、發展,不難發現,這是隨著我們國家的國情、黨情不斷豐富、發展的,從最初僅僅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到把它提到首要位置來關注,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來處理政黨關系問題。
二、中國政黨關系和諧的內涵
關于中國政黨關系和諧這一概念的使用,學界事實上是存在分歧的。有學者稱“和諧政黨關系”或“政黨關系和諧”,例如,劉紅凜指出:“政黨關系和諧,或和諧的政黨關系,是指諸多政黨關系中的一種,而且是政黨關系的良好狀態或理想狀態。”[5]也有學者直接稱“政黨和諧”,認為“政黨和諧是對政黨組織的運行狀況和政黨之間的互動模式的一種正面價值評判,是政黨組織和政黨互動既有相對穩定的秩序與共識,又尊重個性和差異、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最優狀態。”[6]當然,無論如何表述,學者們一致把“政黨關系和諧”描述成一種狀態,即一種積極的、正面的、進步的、理想的、良好的、優化的狀態。從價值判斷層面看,它是對政黨關系好壞與否的一個評判;從現實層面看,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之所以會存在概念使用上的爭議,主要是由于學界對政黨關系和諧的內涵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部分學者認為,“政黨關系和諧”或“和諧政黨關系”等同于“政黨和諧”,不存在使用上的問題;而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政黨和諧”的內涵要遠遠大于“政黨關系和諧”或“和諧政黨關系”。這些學者進一步指出,政黨和諧應該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黨內和諧;二是黨際和諧。例如,胡帆指出:“‘政黨和諧’有兩層含義,一是政黨自身的和諧,及各政黨的‘黨內和諧’;二是執政黨、參政黨之間的和諧,即‘黨際和諧’。”[7]由此可以得出,學者間出現差異的根源在于“政黨關系和諧”中的政黨關系究竟僅僅是指黨際關系,還是同時包括了各政黨自身黨內關系,弄清楚這一問題,是關鍵所在。
政黨關系,顧名思義,簡單的理解就是政黨與政黨之間的關系。從政黨關系的內容、性質、關系強度來分析,首先,政黨關系既可以指一個國家的政黨與另一個國家的政黨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指同一個國家兩個不同政黨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甚至常常將黨群關系、黨政關系等同時包括在政黨關系之內。政黨關系有時可以狹義的理解為某一個政黨內部關系問題,它是一個彈性詞語,放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正因為如此,要在政治實踐中去把握。有人認為,“政黨關系是政治實踐與政治力量對比的結果,這種關系是一種相對的靜態平衡,更是一種動態的發展。”[8]其次,從性質上來看,政黨關系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諧的、不和諧的。積極、和諧的政黨關系總是能帶來國家安定、社會祥和的局面,消極、不和諧的政黨關系往往卻容易招致國家動蕩、社會不穩定。最后,政黨關系的好壞、和諧程度、持續時間長短、競爭的力度等等都是研究政黨關系須要考察的因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歷史和實踐證明,這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僅符合我國的國情,還體現了一種和諧的政黨關系。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領導與接受領導、協商合作、相互監督的關系。與國外大部分國家的競爭型政黨關系相比,中國共產黨雖與各民主黨派存在由自身發展、歷史因素、現實狀況造成的差異性,但這并不影響二者和諧關系的發展。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用在描述中國政黨關系上十分貼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始終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共同的合作基礎,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祖國的完整統一為共同目標,以“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為方針,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以民主、團結、和諧為關系主題。
三、中國政黨關系和諧提出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中國政黨關系和諧內涵從廣義上其實包括了黨內和諧和黨際和諧兩方面,黨內和諧即執政黨內部的和諧,黨際和諧是執政黨與參政黨、也有參政黨之間的和諧。但是,通過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發表的重要講話、文獻,可以明顯看出在我國政黨關系和諧實質強調的是執政黨與參政黨,即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和諧。那么,為什么在我國要特別注意保持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和諧關系?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第一,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一同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在中華民族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時,在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歷史舞臺。盡管最初在成員成分、奮斗目標、組織綱領、群眾基礎等方面,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救國救民,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克服重重困難,結成了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各民主黨派也在為資本主義和平改造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各民主黨派更是發揮了“智囊團”的優勢,借助政治協商會議等方式獻言獻策,對國家經濟建設、民主政治發展、社會文化發展等重大問題討論研究,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事實上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這樣始終保持友好關系,共同致力于國家建設都是很難得的。
第二,是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優勢,增強其活力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特色的政黨制度,而這一制度體現的最大優勢在于其能夠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凝聚力,調動一切最廣泛的因素。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這一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但是,并不像前蘇聯政府一黨獨大的局面那樣,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這一條,中國的共產黨在處理與民主黨派關系時就顯得尤為慎重。例如,在重要領導職務的安排上,中共會考慮到民主黨派人士的構成比例;另外,定期的政治協商會議,就是為了保證各民主黨派可以參政議政、共商國事,更好地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接受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正是這樣一種良性、和諧關系,更加凸顯出了我國政黨制度所具有的優勢。
第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首先,從一系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可以看出,政黨關系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在提出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這五大關系時,政黨關系和諧是作為重中之重、最首要的關系來對待的。
其次,政黨關系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其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功能。二者間的和諧關系實現了堅持黨的領導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有機統一,保證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進行。
最后,保持和促進我國政黨關系和諧,不僅有利于凝聚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共識,還有利于暢通各種利益表達渠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能夠體現在黨和國家政策之中。這樣能最廣泛、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投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去。
第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黨的執政能力,是一種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按照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總攬全局的能力的要求,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而處理好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關系,無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雖然目前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在奮斗目標上趨向一致,但它們畢竟是各自獨立的政黨,在地位上、成員構成上、組織內部管理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些甚至很可能帶來矛盾,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性。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妥善協調與各民主黨派的利益關系,把其與各民主黨派的矛盾當成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要深刻認識到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隊伍。唯有如此,才能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五,是衡量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功能發揮充分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
中國政黨關系的和諧能保證民主黨派發揮民主監督功能。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是一黨專政、不是以黨治國,如果中國共產黨以領導自居,不顧其他黨派的意見、建議,勢必走上獨斷、專制的道路;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不僅可以發表意見、建議,還可以對方針、路線、政策的制定、落實實行監督。政治協商會議正是中共與各民主黨派交流與合作的一種特殊方式。中國共產黨在處理與各民主黨派關系問題上始終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發展方針,才使得各民主黨派有可能在一種寬松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環境中,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不斷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N].人民日報,2006-07-13.
[2]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666.
[3] 胡錦濤.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10-13.
[4]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
[5] 劉紅凜.政黨關系和諧的基本內涵與當代要求[J].理論探討,2007,(4):114.
[6] 王彩玲.論政黨和諧及其實現途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76.
[7] 胡帆,陳宇宙.政黨和諧及其構建[J].理論探索,2008,(1):62.
[8] 劉紅凜.政黨關系和諧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