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統計數據的質量與國家宏觀決策和企業微觀決策的質量緊密相關,不正確和不完善的數據可能會導致決策的錯誤和失敗。所以,現代社會對數據質量的關注更多。鑒于此,從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的新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分析評價了中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現狀。
關鍵詞:統計數據;統計數據質量;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現狀
中圖分類號:CF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188-03
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信息擁有量的多少及其質量的高低,無論是對于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還是對于一個微觀經營主體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數據作為信息的載體之一,其擁有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高低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信息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所以,提高數據的質量,提供準確、全面、適用、及時的信息,既是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進行有效宏觀調控的客觀要求,也是個人、集體、企事業單位等微觀經濟主體,特別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必然要求。
統計數據是通過統計工作得到的,是統計工作的成果,統計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今年1月,溫家寶總理對統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統計工作全面真實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直接關系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要下大力氣推進統計工作的改革和建設,建立符合國際標準和我國實際的科學統計體系。”
目前,改進統計工作、創新統計理論、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是我國政府統計機構、統計理論工作者以及統計數據使用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國國家統計局也為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進和完善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新核算體系逐漸向國際標準——1993年的SNA靠攏。我國政府又正式加入了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被稱為統計“入世”。2009年6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對現行的統計法進行了全面修訂,以保障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政府統計的公信力。雖然統計“入世”了,統計法全面修訂了,政府統計數據質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與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相比,與統計數據核算和統計數據公布的國際準則的運作要求相比,我國的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目前都還有一定差距。
一、我國政府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工作的新進展
(一)我國對統計數據質量概念的理解更全面,對數據質量的評價標準也更符合客觀現實
目前,無論是統計理論界還是實際統計工作對統計數據質量概念的理解都已從狹義轉向了廣義,從單純注重數據準確性,向多維、全面的數據質量概念轉變,并逐漸把滿足用戶需求的程度作為評價數據質量的標準,把提高統計數據的性能價格比作為統計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有了較大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統計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統計改革及采取的具體措施,使我國的政府統計數據越來越能夠全面客觀反映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總體活動情況,總體上滿足了統計數據質量多維、全面的要求。具體講:
1.1992年,我國開始分步實施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特別是1995年以后我國新核算體系的實施正逐漸向國際標準——1993年的SNA靠攏。新核算體系使核算內容增加,核算范圍擴大以及核算方法多樣化,使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越來越能夠全面反映國家的社會、經濟、科技總體活動情況,總體上滿足了統計數據質量多維、全面的要求,同時提高了數據的國際可比性。
2.1993年,我國又組織實施了具有較強組合功能的新的國家統計報表制度和新統計指標體系,統一了調查單位的概念,統一了報表結構和格式,統一了指標體系,統一了統計分類標準和代碼,統一了計算機數據處理方式,使數據質量在準確性、適用性、可比性、可銜接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3.1994年,國家統計局又提出建立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經常性抽樣調查方法為主體,重點調查、科學估算等為補充的多種方法綜合應用的國家統計調查方法體系的改革。我國統計體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在有關專業增設財務統計報表;改變資料搜集方式,能夠直接從部門取得的指標,不再要求層層上報;可以用現代化數據處理傳輸手段實行抽查的超級匯總,一步到位等等,盡可能地減輕基層報表的處理和上報的工作量。使數據質量在準確性、有效性、方法專業性等方面得到提高,也降低了數據搜集成本。
4.2000年我國修訂的《統計法實施細則》進一步規范了統計活動,規定了統計數據報送、提供以及監控和評估的具體內容,完善了法律責任。2009年6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對現行的統計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在立法上保障數據質量。
5.我國政府于2002年加入了IMF的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進一步提高了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的透明度和國際可比性,是我國統計數據發布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標志。
6.NBS廢除了使用了50多年的連續價格方法,采用了利用價格收縮的產量指標,5 000多家大型制造企業和3 000家建筑公司通過互聯網體系報告他們的數據,進一步改善了統計數據的及時性。
7.我國通過技術手段(如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采用世界標準)來抵制造假,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及時性和適用性。
8.2005年,撤銷國家統計局直屬的各級農調隊、城調隊、企調隊,組建國家統計局省級調查總隊31個、副省級城市調查隊15個、市級調查隊318個、縣級調查隊887個。這次統計機構改革,實現了我國調查數據收集渠道和管理的統一化,提高統計調查的獨立性,加強了國家統計調查力量和中央統計工作的權威性,確保統計數據真實可信。
(三)我國統計數據質量理論研究成果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日益增多
理論界圍繞提高統計調查數據質量,對統計誤差理論、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理論、統計數據質量控制與評估及統計數據質量管理體系構建開展了相關研究,取得許多研究成果。統計數據質量理論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多。這使得統計工作方法科學化、系統化,極大促進了統計數據質量的提高。
二、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的統計數據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還存在一些問題。
1.從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上講,統計數據仍含有較大的水分,數據高估、低估的現象,數據不全、重復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統計調查實踐中,統計調查重復、矛盾,統計指標項目不全,核心指標的細項內容不夠完整,數據混亂。基層統計數據仍存在虛報、瞞報、錯報、漏報問題,以及偽造和篡改統計數據的現象。統計數據匯總處理中,仍存在計算機數據處理水平低,造成手工匯總過程中的記錄、計算、抄寫、打印產生的誤差,以及機器匯總過程中在編碼、錄入、編輯、數據處理、打印過程中產生的誤差等問題。這些問題正對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帶來極壞的影響。
從我國每年開展的統計執法檢查結果看,虛報、瞞報、漏報、篡改統計資料大有人在,通過統計執法檢查,我國每年都處理很多違法案件,如1997年全國共查出統計違法行為6萬多件。其中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占56.7%,拒報、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占18.4%,擅自制發統計調查表、阻撓統計執法檢查等其他統計違法行為占24.9%。目前,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仍然是影響統計數據準確性的主要因素,國內社會公眾也對統計數據質量表示懷疑。長此下去,既有損于人民政府的形象,更危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統計工作生命。
2.從適用性上講,統計數據供應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不同層次需求者的需求,數據繁多但適用性不強,甚至出現了過剩數據和數據不足同時并存的矛盾。
3.從及時性上看,數據公布的頻率與及時性與GDDS基本一致,但與SDDS尚有差距。目前,我國國民賬戶的統計上,數據公布的頻率與及時性與GDDS基本一致。在財政部門統計上,GDDS要求按季度公布中央政府的預算內、外資金和社?;鸬膱绦袛?。根據現行財政統計制度,我國預算和執行情況滯后3個月左右,年度決算約6個月,年度決算明細賬約12個月,月度預算執行情況快報約13天,債務余額月度數據未對外公布,年度統計滯后約6個月左右,預算外資金月度數據未對外公布,年度決算約滯后12個月,養老和失業保險基金數據也未對外公布,年度統計滯后5個月左右。在金融統計上,我國在數據公布的頻率和及時性方面己經達到甚至超過GDDS的指標范圍。在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統計上,數據公布的頻率和及時性等方面都基本達到了GDDS的要求。
4.可比性、可銜接性差。由于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演變客觀上造成了數據在時間上的可比性差。近幾年來,國家的各種普查頻率過高,普查與抽樣調查之間、普查與年報之間指標不銜接,甚至出現矛盾,從而影響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標準化水平低,造成數據可比性、可銜接性差,其中主要表現在許多統計分類以及編碼標準不健全或不完善。如產品分類與代碼標準與聯合國標準產品分類(CPC)尚不完全接軌,全國統一的、各部門共同使用的基本單位劃分標準尚未制定頒布,工業企業劃分標準須要修訂以及非工業企業劃分標準尚未頒布,城鄉劃分的統計標準尚未制定,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的居民消費分類和政府職能分類標準等尚未制定。而這些標準連同統計指標是保證政府統計數據可比性、可銜接性質量的基本要素。
5.可取得性不強。我國政府統計數據的公眾可獲取性與GDDS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缺乏預先公布各項統計數據發布的規范日歷表;二是我國統計數據披露采取“政府優先”的原則,即先內后外、先政府后社會,不符合GDDS的要求。數據發布時對使用各方沒有體現公平原則。后果是導致使用者獲取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制造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
6.可解釋性不強。我國政府統計數據公布時的可解釋性與GDDS存在差距。這主要體現在三個“缺少”上:一是統計類目核心指標缺少細項內容的描述;二是統計數據缺少支持數據檢查復核的相關核對方法,從而難以判斷其合理性保障程度;三是數據缺少必要的文字說明與詮釋,未向公眾提供可以用來評估數據質量的相關資料,有關數據修正、統計方法的重大修改方面的信息也沒有提供。上述數據公布做法上的缺陷,直接導致了目前我國政府統計數據的可解釋性不強,嚴重影響了統計數據用戶對數據的正確使用。而且這些數據一旦形成,其評估與調整難度極大。
7.有效性不高,為獲得數據,調查負擔沉重,性能價格比不高。普查、抽樣調查、全面統計的銜接與配套存在矛后和相互脫節的現象,使得數據的有效性不高,調查負擔沉重。它們之間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普查與全面調查之間、地方與部門調查之間的指標和調查單位有重復的現象。如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與當年工業報表指標體系有相當部分雷同,被調查單位要求在搞好普查的同時,還要填報正常的年報表;同時,第三次工業普查與首次農業普查也都將鄉鎮企業列在普查范圍之內,致使被調查單位出現重復的現象。二是地方和部門統計報表指標體系不配套,部門統計人員往往要搞兩套報表,而條條上的報表又要比塊塊上的報表指標細化得多,這無疑增加了基層的負擔。三是指標體系的不連貫和有失偏頗,一些關系到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重要指標缺失。如社會農副產品收購量和社會消費零售量等被取消,形成了歷史的脫節;一些重大普查表的設計偏重于反映產業活動的財務指標,而反映產業活動營運能力的實務量指標得不到反映。而這些恰恰是抽樣調查難以推算和定期報表所缺乏的指標,同時也影響了數據的適用性,造成數據的性能價格比不高。
8.在目前我國統計數據質量管理中,以單項數據質量管理為主,缺乏綜合的、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管理中的全面質量管理并不全面。從全程上看,只重視調查環節,不重視統計設計環節對數據需求的研究,從而影響數據適用性、及時性的提高;從全域上看,所實行并取得很大成功的統計數據全面質量管理的措施及經驗,主要集中于幾個專項的普查,應用范圍較窄;從全員上看,只重視統計系統內部的人員控制,而對統計系統外部的,占統計工作人員2/3的基層統計人員卻無從控制。
9.目前,我國缺乏符合我國現實的科學的數據質量評估框架,且評估機制缺乏必要的透明和有效性。在實踐中主要圍繞數據準確性進行評估,對數據質量的其他方面重視不夠,對數據質量的評估范圍較為狹隘;在評估過程中,沒有讓社會公眾和用戶充分參與進來,評估機制缺乏必要的透明和有效性,未能取得社會各界對數據資料的充分理解和認可,缺乏明確的數據質量管理要求和目標。
參考文獻:
[1] 常寧.IMF的數據質量評估框架及啟示[J].統計研究,2004,(1).
[2] 孫蕾.我國統計數據質量與GDDS的差距與對策[J].統計與預測,2003,(1).
[3] 傅德印.論政府統計數據質量管理體系的原理與框架[J].財經問題研究,1999,(11).
[4] 孔炯炯.統計入世——我國離GDDS到底有多遠[J].統計研究,2002,(7).
[5] 劉洪.再論我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J].統計與決策,2003,(11).
[6] 邱東.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
[7] 王蘋香.統計數據質量的含義與現狀分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8] 許憲春.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新的規范[J].中國統計,2003,(9).
[9] 許憲春.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改革[J]中國統計,2004,(2).
[10] 張芳.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及其管理研究.2004.5,中國知網,www.cnki.net.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atistics data actuality from our government
SHEN Si
(Management science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Xinyang 464000,China)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statistical data quality and state enterprise policy decisions and policies but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and incorrect and incomplete data might lead to policy mistakes and failures. Therefore, the modern society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data quality. In view of this, more from our government statistics, data quality of new develop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two evalu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government's statistics, data quality status quo.
Key words: statistics data ;quality of the statistics data; statistics data from government; quality ac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