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經濟學是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的本科專業基礎課,在專業課程體系構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結合所在教學團隊多年來的實踐和體會,從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及考試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提高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59-02
一、《農業經濟學》的課程性質與特點
農業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稀缺資源的約束條件下,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農產品價格與市場、農業生產要素價格與市場、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形式、農業宏觀經濟制度與政策的部門經濟科學。課程涉及面廣、適用性強,要求學習者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能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現實農業領域中的各類經濟問題。農業經濟學是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村區域發展等專業的本科專業基礎課或專業必修課,在專業課程體系構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農業經濟學課程的特點是:
1.理論眾多。農業經濟學課程的研究對象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盡管我們已經習慣將其統稱為“三農問題”,但是三者之間還是具有比較清晰的界限。因此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外延較大,學科知識交叉,囊括了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理論、農產品價格形成理論、農地制度理論、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農業技術進步與技術變遷理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
2.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我國,農業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為農業政策尋找理論依據和作出政策詮釋。課程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目前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以更好地指導“三農”實踐。教學內容涉及土地、水、勞動力資源及其利用、農民收入、糧食安全和流通、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農村公共品供給、農業產業結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對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逐步探索實踐了一套適合農業經濟學課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即講授與自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案例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包括主題演講、案例分析、三農沙龍、讀書筆記、課程論文、社會調查、教研結合等,將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成果逐步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第一,將當前國內外農業經濟領域熱點問題以主題演講、案例分析、討論課等形式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思結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三農問題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第二,注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加強學生的獨立寫作能力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風氣。為達到上述目標,任課教師首先在作業中精心為學生設計課外閱讀篇章,既有農業經濟學經典著作的片段賞析,也有權威報刊對三農問題的最新評論,要求學生精讀、深思、明辨,撰寫讀書筆記。其次,嚴格抓好課程論文的寫作,鍛煉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規范學生的論文寫作。
第三,向學生講授社會調查的知識和方法,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經濟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指導學生舉辦三農沙龍,就調查過程中發現的現象、問題展開研討,從中確定課程論文的研究內容,進一步開展理論研究,促進教研結合。
在教學手段上,課程應用多項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成果,配合新的教學內容,研究制作了《農業經濟學》多媒體教學軟件,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立體性、易更新性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交互性、高效性。
三、《農業經濟學》實踐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農業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共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課堂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采用課堂講授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專家講座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在案例教學中進一步實現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當前中國農業經濟活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設計典型教學案例,如糧食安全、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在實施案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深入討論交流,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論證,自覺主動地掌握運用理論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是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理論教學結束后,將課程實踐教學與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拓寬觀察視野,安排調研項目,撰寫調查報告,舉辦三農沙龍,提升學習效果。具體做法是由農業經濟學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根據學生調查報告完成質量,給予相應的實踐學分。在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鼓勵有潛力的學生修改完善作品參加學院、學校舉辦的社會調查報告比賽、經濟論文比賽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立項等學術活動,強化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取得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我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有1篇作品獲得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三等獎,有5篇作品獲得2010年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年會論文評比三等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1名學生申報立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
三是畢業實習環節。將原來的畢業實習時間從第八學期調整到第六學期期末,利用暑假時間結合畢業論文題目進行集中實習,第八學期可利用部分時間對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問題進行靈活機動地調研和咨詢。教師根據畢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答辯成績綜合評定分數。
四、《農業經濟學》考試方式的改進與實踐
在考試方式上,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占總成績30%的平時成績由主題演講、讀書筆記、調查報告、課程論文等內容構成,在筆試試卷中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題型,考查學生運用農業經濟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實踐證明,改革后的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知識點,又能鍛煉學生靈活思考農業經濟熱點問題,提高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風。
總之,通過對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以及考試方式的改革與實踐,《農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案例分析、演講討論、三農沙龍等方式增強了學生對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學習興趣,實地調查、農業專家、農場企業干部作專題報告和現身說法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對農村現實狀況的感性認識,通過課程實踐和畢業實習,讓學生親身參與農村基層事務管理,進一步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 郭翔宇,崔寧波.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 崔寧波.農業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3).
[3] 李谷成.農業經濟學:課程定位與體系重構[J].高等農業教育,2009,(11).
The teaching mode improving and practi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rse
CUI Ning-bo,YAN Hua,JI Jie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and rural ar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of struct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with the team years of practice and,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lass teaching method, the practice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way to improve on the proposal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eaching stand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teaching mode;reform;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