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是對某一疾病建立的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醫療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其目的是起到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為探討臨床路徑對腦出血治療療效,收集2010年1月~2011年7月治療2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資料,隨機分成臨床路徑組和非臨床路徑組各100例,對應用臨床路徑效果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20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學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出血診斷標準。按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分[1],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確診。隨機分成臨床路徑組和非臨床路徑組各100例。臨床路徑組男66例,女34例;年齡45~78歲,平均599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92±112分;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出血部位:小腦8例,丘腦16例,腦葉18例,基底節區60例。非臨床路徑組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44~79歲,平均612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89±114分,出血量8~35ml;出血部位:小腦7例,丘腦15例,腦葉20例,基底節區58例,出血量6~32ml。兩組在年齡、性別、出血部位、出血量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
方法:非臨床路徑組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臨床路徑組按照臨床路徑進行治療。其流程是[2]:⑴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高血壓腦出血(ICD-10:I61902),內科保守治療。⑵診斷依據:臨床表現為明確的高血壓病史;急性顱內壓增高癥狀;神經系統癥狀:①殼核出血;②丘腦出血;③小腦出血;④腦葉出血。輔助檢查:①頭顱CT掃描;②頭顱MRI掃描。⑶標準住院日為≤21天。⑷進入路徑標準: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161902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編碼。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腦疝晚期患者不進入路徑。⑸符合出院標準,同意出院。⑹變異及原因分析。
結果
兩組FAM積分、Barthel指數在入院時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入院后3周FAM積分HE Bathel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兩組在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費用和患者滿意度的比較:臨床路徑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非臨床路徑組(P<005),治療費用低于非臨床路徑組(P<005),患者滿意度983%,高于非臨床路徑組的942%,見表2。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神經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進展快、病情兇險、預后差,死亡率高等特點。在使用臨床路徑的方法治療,感到工作有頭緒,忙而不亂,而且患者的療效明顯提高,并發癥明顯減少,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因此認為,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應用臨床路徑治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醫療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劉萍,李效蘭.腦出血繼續出血109例臨床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3):167-168.
2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臨床路徑(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