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免疫組化技術觀察了2例腎透明細胞癌的免疫表型,探討將其作為鑒別腎透明細胞癌與腎上腺皮質腫瘤的可行性,并結合臨床資料及文獻對其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今外科手術切除的2例腎透明細胞癌組織,男1例,年齡56歲;女1例,年齡73歲。標本均經10%的福馬林固定,石蠟包埋,4μm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免疫組化均采用石蠟切片S-P法,抗原修復采用高壓修復法,染色方法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抗體包括syn、EMA、Vim、AE1/AE3、CEA、Inhibin、cgA、均為Dako公司產品,陰性對照用PBS代替一抗。
結果
臨床資料:兩例均表現為后腹膜無痛性腫塊,無明顯臨床癥狀。
病理檢查:
⑴巨檢:例1,送檢腎臟1個,大小10cm×7cm×6cm,剝離腎周脂肪組織,腎臟前上方脂肪組織內見淡黃腫物,大小28cm×25cm×18cm,與腎臟界清,無粘連腫物切面灰白、部分金黃,腎上極未見腎上腺組織。例2,送檢腎臟1個,大小8cm×6cm×58cm,其上方見腫物,大小25cm×19cm×15cm,腫物切面灰白、部分金黃、腫物上方見腎上腺組織,4cm×25cm×05cm3,腫物與腎臟及腎上腺均界限清晰無粘連。
⑵鏡檢:例1腫瘤細胞呈巢狀、索樣、腺樣,其間有纖細的纖維間隔,腫瘤細胞胞界清楚,胞漿透明,核圓形和多角形,居中,為淋巴細胞的1~2倍,未見核仁及核分裂,染色質均勻一致,部分呈細顆粒狀(圖1)。例2呈腺樣分布,部分區域為微囊性,瘤細胞圓形或多角形,胞漿透明,核小無明顯異型,染色質均勻,未見核仁及核分裂,間質內有大量毛細血管網。
討論
腎透明細胞癌是最常見的腎癌,大多數位于腎皮質,有時僅腫瘤的一部分與腎皮質相連,主體則位于腎外,典型的為圓形,界限較清,形成推擠式的邊界,切面實性,金黃色,有假包膜與周圍組織分隔,常見出血、壞死、鈣化而呈現多彩狀,鏡下細胞呈巢狀、腺泡狀,其間有小且薄的血管構成的網狀間隔,腫瘤細胞胞漿透明、胞膜清楚,細胞核根據核級不同,形狀不一,腎上腺皮質腫瘤是腎上腺常見的腫瘤,大體上通常為孤立性,大多位于腎上腺內,鏡下呈實性、巢狀排列,偶見怪異核,細胞胞漿透明,胞漿內可見小空泡,二者在形態學上有相似之處,在臨床表現方面,二者也有相似之處,腎透明細胞癌可產生腎素,導致高血壓;產生ACTH樣物質導致庫欣綜合癥,腎上腺皮質腫瘤可引起醛固酮增多癥導致高血壓,也可因皮質醇生成過多導致庫欣綜合癥,但是二者的生物學行為、預后、治療卻不一樣,腎透明細胞癌常發生轉移,轉移部位為不常見的轉移部位,易轉移至對側腎上腺,治療基本原則為腎根治術,放化療基本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