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術后鎮痛可以明顯降低疼痛引起的全身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良好的術后鎮痛使小兒術后康復是有重要意義的。2006年我院應用芬太尼持續靜脈輸注于小兒術后鎮痛,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ASAⅠ~Ⅱ級,擇期手術患兒115例,男65例,女50例,腭裂整復術38例,尿道下裂矯治術36例,耳外科手術22例,腹部手術13例,骨科手術6例,年齡5個月~12歲,1歲以內22例,1~3歲37例,3歲以上56例。
鎮痛輸液泵內鎮痛藥組成由芬太尼20μg/kg+昂丹司瓊4~8mg,用生理鹽水配至100ml,在手術結束或全麻插管病兒拔除氣管導管后,在外周靜脈持續用2ml/小時輸注,觀察鎮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的發生。
鎮痛及鎮靜評分鎮痛評估和觀察分別在術后4、24、50小時進行并記錄,采用鎮痛和鎮靜共同評估的方法。視覺模擬標定(VAS)[1],0分完全無痛;1~3分,輕度疼痛;4~5分,中度疼痛;5~10分,重度疼痛。年幼患兒詢問父母,根據患兒的表現協助評估。鎮靜評分:0分無鎮靜;1分輕度鎮靜,偶爾瞌睡,易于喚醒;2分中度鎮靜,經常瞌睡,但易于喚醒;3分重度鎮靜,難于喚醒。
結果
術后4、24、50小時進行疼痛評分,0分99例,1~3分10例,4~5分5例,5~10分1例,總有效率99.13%,無效l例。鎮靜效果1分90例,2分25例,惡心嘔吐發生15例,無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膚瘙癢等癥狀。
討論
大量資料顯示,從出生開始人體具備疼痛感知[1]。過去我院患兒未開展鎮痛治療,僅給予鎮靜藥物,效果不好。小兒術后鎮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臨床上最簡便且安全有效的用藥方法是患者自控鎮痛(PCA)。靜脈自控鎮痛(PCIA)的適應癥比較廣,起效快,效果可靠,操作比較簡便。小兒術后鎮痛以靜脈鎮痛最為適宜[2]。但是小兒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控制鎮痛,疼痛的評估比較困難,有人設計過多種易為小兒接受的方法,但都有局限性,我們采用鎮痛和鎮靜共同評估的方法,年幼兒通過客觀征象和家長敘述評估鎮痛的效果,年長兒通過主述,用視覺模擬評分。
阿片類藥物為最常見的用于術后鎮痛藥,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的去甲腎上腺素釋放,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濃度降低,痛閾提高[3]。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對傷害性的刺激反應,鎮痛效果確切。但所有的u受體激動藥均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性而引起呼吸抑制,且胃腸道內富有阿片受體,使腸道運動節律改變,μ受體還作用于孤束核和中樞極后區,可引起惡心嘔吐。昂丹司瓊是一高選擇性的5-HT3受體拮抗劑,有強鎮吐作用,對抗芬太尼引起惡心嘔吐的副作用。在本組病例中,患兒在術后當天均給予吸氧,無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發生。
本組病例觀察中,有1例10歲患兒尿道下裂Ⅱ度行尿道成形術,手術結束即用上鎮痛泵,送回病房待麻醉效果消失后,疼痛明顯,大汗淋漓,心率、血壓升高,6小時內經過按壓給藥按紐很多次都不緩解,后給咪唑安定5mg,口服,疼痛緩解,安靜入睡。可能咪唑安定消除患兒焦慮,使患兒安靜,協同起到鎮痛效果。
PCA的理想鎮痛藥應起效快,作用時間中等,不應有封頂效應,且不引起惡心嘔吐和呼吸抑制[3]。明芬太尼是用于小兒術后鎮痛安全而有效的藥物。在手術結束之前就開始靜脈鎮痛,這樣就不一定需要負荷量。疼痛發生時,由家屬按壓給藥按紐短時間內推入藥物,腭裂整復術后為盡早消除上呼吸道的水腫,保持氣道暢,進行吸氧霧化吸入,靜脈鎮痛起到很好的鎮痛鎮靜作用,為防止芬太尼鎮痛藥的不良反應,小兒術后鎮痛更應加強術后看護,勤做疼痛評估,持續血氧飽和度監測,并備有給氧裝置,以達到安全鎮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杭燕南,主編.當代麻醉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15.
2羅愛倫,主編.病人自控鎮痛-鎮痛治療新概念.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5.
3魏緒庚,田素杰,石寶瑞,主編.麻醉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327-328.
參考文獻
1劉劍毅.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橫皺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療腋臭的療效對比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26(22):2070-2071.
2賀丁輝.中長切口皮下剝離術治療腋臭.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4,20(3):238.
3黃新.橋狀雙蒂皮瓣術治療腋臭36例.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9):574-575.
4靖亞莎,郭海霞,劉剛,帥海林.腋橫紋小切口薄皮瓣修剪術根除腋臭治療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2):74-75.
5牛曉霞,張晉霞.兩種方法治療腋臭的療效比較.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5,19(10):771-772.